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3053发布日期:2021-07-27 13:26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各个场站都需要设置独立放散装置,通常采用放散立管,以在管道超压、检修和事故状态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大量天然气安全的泄放。放散立管的作用之一是可防止输气管道因超压运行发生爆管事故;其二是在管道发生泄漏后减少天然气在事故位置的泄放量,降低事故后果;其三是通过排空管道,满足管道场站的日常检修需要,同时不影响其他各站的正常工作,因此,天然气放散系统是输送管线的重要安全设施。

目前使用的放散立管大多数直接采用单根管道竖向设置而成,由于放散立管的排放口口径不能比放散接管的管径大太多,因此放散立管的管径比较小,长度高,高度通常在6-10米,有的会达到10米以上,长径比较大。在风载荷的作用下,一般高于地面10米左右便已达到临界风速即会产生共振,也就是平时看到的放散立管的顶部在风中摇摆。虽然计算强度稳定性都能满足要求,但该共振会导致放散立管焊缝处,特别是放散立管底部与底板焊接处产生疲劳裂纹。

通过公开专利检索,发现以下对比文件:

天然气门站放散塔(cn202756915u)公开了一种天然气门站放散塔。放散管通过放散阀连接放散总管,放散总管的管口安装有牛角管,该牛角管的两个放散口向下,牛角管两个放散口下方分别设置有一放散水池,散水池内置有排污管,排污管通过三通管放散管与连接。该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其采用的牛角管能有效避免雨水等杂物进入放散管,保持其内部的清洁,同时经过牛角管的含杂质放散物大部分截留在站区,便于处理,减少对农田菜地的污染;2.向水池放散即增加了过滤环节,消除原有粗放式放散致使废弃物向周围扩散,能有效减少对周围农田的危害,同时还可集中收集放散后的废弃物,降低了环境污染;3.水池内水还能起到阻隔火源的作用。

经分析,上述公开专利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实现功能均不相同,因此不影响本申请的新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该管道放散装置的放散塔体采用自下而上依次为下锥体和上筒体的两段式结构,在保证上段结构管径满足放散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加大下锥体的高度或下锥体的下端直径;另外在上筒体外侧设置了折流片,可以较好地弱化传递到放散塔体上的风荷载,使得放散装置整体结构稳定,抗震效果好。

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其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并通过地脚螺栓与结构基础固定连接,管道放散装置包括放散塔体、放散接管和底板,放散塔体的上端开口,下端设置在底板上,放散接管设置在放散塔体侧壁上,放散塔体为两段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粗上细的下锥体和上筒体,放散接管设置在下锥体侧壁上且与下锥体的内腔导通,下锥体的上端开口直径与上筒体的直径相匹配,且上筒体的直径大于放散接管的直径。

而且,在底板上沿下锥体下端周向设有多个筋板,在筋板的上方设有盖板,盖板套装在下锥体上,且与下锥体之间固定连接,每个筋板的三边分别与底板、下锥体和盖板固定连接,地脚螺栓分别穿过底板和盖板将管道放散装置固定在结构基础上。

而且,盖板呈环形均布布设有不少于6个固定孔,底板沿其周向边缘均布设有不少于6个u型孔,每个u型孔的底部为半圆孔结构,每个固定孔与每个u型孔一一对应,且每个固定孔的中心与其相对应的u型孔的底部半圆孔的圆心竖向重合。

优选地,固定孔和u型孔的个数为12个。

而且,底板与盖板均为环状板结构,底板的内环直径小于下锥体底部内径,盖板的内环直径与相对应位置处的下锥体外径相匹配,盖板的外径与底板的外径相一致。

地脚螺栓的数量与固定孔或u型孔的数量一致,筋板的数量与地脚螺栓数量相一致,每个筋板分设在相邻两个固定孔或u型孔之间;

而且,筋板为设有一直边的上宽下窄式半梯形结构,其上端与盖板的宽度一致,其下端与底板位于下锥体外部的宽度一致,筋板的斜边与下锥体的外壁相贴合。

而且,下锥体侧壁上还设有手孔,手孔与下锥体的内腔导通;下锥体内还设有一隔板,隔板将下锥体分割为上下两个腔,隔板上设有一排污孔,隔板的下方设有一排污管,排污管的一端与排污孔连通,另一端折弯后自下锥体侧壁伸出,且手孔位于自下锥体侧壁伸出的排污管上方。

而且,放散接管、排污管和手孔沿下锥体侧壁竖向错位设置。

而且,上筒体的外侧壁上设有螺旋向上环绕设置的折流片,折流片与水平面的螺旋环绕角度为30~60°。

优选地,折流片与水平面的螺旋环绕角度为45°。

而且,折流片的数量为3个,3个折流片相互之间错开180°设置,且3个折流片的螺旋环绕方向一致。

而且,折流片设置在上筒体的上部二分之一高度位置;折流片伸出上筒体外侧壁的宽度为30-60mm。

而且,下锥体的下端开口直径与上端开口直径之比为3:1~5:3,下锥体与上筒体的长度比为1:1~1:2;

而且,放散接管和手孔的外侧还设有补强圈,补强圈的外沿与下锥体固定连接,补强圈的内环分别与放散接管和手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其具体优点和技术效果如下:

a、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放散塔体为两段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粗上细的下锥体和上筒体,锥体结构的设置提高了放散装置的稳定性,在保证上段结构管径满足放散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加大下锥体的高度或下锥体的下端直径,进而增加放散装置的抗风性能。

b、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在底板上沿下锥体下端周向设有多个筋板,在筋板的上方设有盖板,每个筋板的三边分别与底板、下锥体和盖板固定连接,共同组成筋板增强组合结构,将震动载荷下底板与第一筒体连接处的应力分散到筋板增强组合结构,使得放散装置整体结构稳定,有效降低放散装置底部与底板焊接处的疲劳裂纹,抗震效果好。

c、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在底板的边缘均布设置u型孔,而不是像盖板上沿周向跨中设置的圆形孔,这种设置方式减少了对穿入u型孔内的地脚螺栓的束缚,当混凝土结构基础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如热胀冷缩等)使得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中的地脚螺栓位移发生微调时,能够使地脚螺栓最大限度地释放应力,不会由于固定孔的束缚限制地脚螺栓位移产生较大应力,进而避免发生地脚螺栓断裂的风险。

d、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是垂直地面安装的,在多雨地区,雨水会从放散塔体上端管口进入塔体内,可能造成雨水积聚甚至会流入放散接管内,将引起放散系统的腐蚀。本实用新型在下锥体内设置一隔板,并在隔板上设一排污孔,隔板的下方设有一排污管,排污管的一端与排污孔连通,另一端折弯后自下锥体侧壁伸出,可以有效地将从放散塔体顶部进入到放散塔体内的雨水等积水自排污管排出到放散塔体外。该种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

e、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在下锥体侧壁上还设有一手孔,以便于取出放散塔体内部积聚的树叶、风沙等杂物,利于底部排污。

f、为了提高放散立管的高度,人们通常在放散立管的上端附近设置如桥梁拉索系统的拉线绳,但这种设置方式占地面积较大,本实用新型在上筒体外侧设置了折流片,可以取消原放散立管的拉线绳,减少大量的占地面积,节约投资,确保放散装置安全稳定工作,可以较好地弱化传递到放散塔体上的风荷载,进一步提高放散装置的抗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结构a-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筋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放散塔体,11-下锥体,12-上筒体;2-放散接管;3-隔板,31-排污口;4-手孔;5-排污管;6-筋板;7-底板,71-u型孔;8-盖板,81-固定孔;9-折流片;10-结构基础;20-地脚螺栓;30-补强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其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10上,并通过地脚螺栓20与结构基础10固定连接,管道放散装置包括放散塔体1、放散接管2和底板7,放散塔体1的上端开口,下端设置在底板7上,放散接管2设置在放散塔体1侧壁上,放散塔体1为两段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粗上细的下锥体11和上筒体12,放散接管2设置在下锥体11侧壁上且与下锥体11的内腔导通,下锥体11的上端开口直径与上筒体12的直径相匹配,且上筒体12的直径大于放散接管2的直径。在底板7上沿下锥体11下端周向设有多个筋板6,在筋板6的上方设有盖板8,盖板8套装在下锥体11上,且与下锥体11之间固定连接,每个筋板6的三边分别与底板7、下锥体11和盖板8固定连接,地脚螺栓20分别穿过底板7和盖板8将管道放散装置固定在结构基础10上。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放散塔体为两段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粗上细的下锥体和上筒体,锥体结构的设置提高了放散装置的稳定性,在保证上段结构管径满足放散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加大下锥体的高度或下锥体的下端直径,进而增加放散装置的抗风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底板上沿下锥体下端周向设有多个筋板,在筋板的上方设有盖板,每个筋板的三边分别与底板、下锥体和盖板固定连接,共同组成筋板增强组合结构,将震动载荷下底板与第一筒体连接处的应力分散到筋板增强组合结构,使得放散装置整体结构稳定,有效降低放散装置底部与底板焊接处的疲劳裂纹,抗震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盖板8沿其周向跨中均布设有12个固定孔81,底板7沿其周向边缘均布设有12个u型孔71,每个u型孔71的底部为半圆孔结构,每个固定孔81与每个u型孔71一一对应,且每个固定孔81的中心与其相对应的u型孔71的底部半圆孔的圆心竖向重合。底板7与盖板8均为环状板结构,底板7的内环直径小于下锥体11底部内径,此种底板7为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释放底板与下锥体焊接连接时角焊缝处应力的释放,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能。盖板8的内环直径与相对应位置处的下锥体11外径相匹配,盖板8的外径与底板7的外径相一致。本实用新型中在底板的边缘均布设置u型孔,而不是像盖板上沿周向跨中设置的圆形孔,这种设置方式减少了对穿入u型孔内的地脚螺栓的束缚,当混凝土结构基础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如热胀冷缩等)使得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基础中的地脚螺栓位移发生微调时,能够使地脚螺栓最大限度地释放应力,不会由于固定孔的束缚限制地脚螺栓位移产生较大应力,进而避免发生地脚螺栓断裂的风险。另外,底板7为在中心设有圆孔的环状板结构,当外界环境温度有较大变化而使混凝土结构基础产生较大温差时,底板不会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翘起,环状底板能够最大限度释放应力。

地脚螺栓20的数量与固定孔81或u型孔71的数量一致,为12个,地脚螺栓材料为35crmoa,筋板6的数量与地脚螺栓20数量相一致,即12个,每个筋板6分设在相邻两个固定孔81或u型孔71之间。

如图1、图4所示,筋板6为设有一直边的上宽下窄式半梯形结构,其上端与盖板8的宽度一致,其下端与底板7位于下锥体11外部的宽度一致,筋板6的斜边与下锥体11的外壁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用于天然气场站的管道放散装置是垂直地面安装的,在多雨地区,雨水会从放散塔体上端管口进入塔体内,可能造成雨水积聚甚至会流入放散接管内,将引起放散系统的腐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下锥体11内设置一隔板3,并在隔板3上设一排污孔31,隔板3的下方设有一排污管5,排污管5的一端与排污孔31连通,另一端折弯后自下锥体11侧壁伸出,可以有效地将从放散塔体1顶部进入到放散塔体1内的雨水等积水自排污管5排出到放散塔体1外。

第一筒体11侧壁上还设有一手孔4,手孔4位于排污管5上方且与第一筒体11的空腔导通,以便于取出塔体内部积聚的树叶、风沙等杂物,利于底部排污。放散接管2、排污管5和手孔4沿第一筒体11竖向错位设置。下锥体11侧壁上还设有一手孔4,手孔4位于自下锥体11侧壁伸出的排污管5上方,手孔4与下锥体11的内腔导通,以便于取出塔体内部积聚的树叶、风沙等杂物,利于底部排污。放散接管2、排污管5和手孔4沿下锥体11侧壁竖向错位设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在上筒体12的外侧壁上设有螺旋向上环绕设置的折流片9,折流片9与水平面的螺旋环绕角度为30~60°,本实施例中选45°。折流片9的数量为3个,3个折流片9相互之间错开180°设置,且3个折流片9的螺旋环绕方向一致。折流片9设置在上筒体12的上部二分之一高度位置;折流片9的一侧边与上筒体12外侧壁焊接连接,另一侧边伸出上筒体12,伸出上筒体12外侧壁的宽度为30-60mm,优选40mm。为了提高放散立管的高度,人们通常在放散立管的上端附近设置如桥梁拉索系统的拉线绳,但这种设置方式占地面积较大,本实用新型在上筒体外侧设置了折流片,可以取消原放散立管的拉线绳,减少大量的占地面积,节约投资,确保放散装置安全稳定工作,可以较好地弱化传递到放散塔体上的风荷载,进一步提高放散装置的抗风效果。

下锥体11的下端开口直径与上端开口直径之比为3:1~5:3,下锥体11与上筒体12的长度比为1:1~1:2。

另外,放散接管2和手孔4的外侧还设有补强圈30,补强圈30的外沿与下锥体11焊接固定连接,补强圈30的内环分别与放散接管2和手孔4焊接固定连接。根据实际需要,下锥体11上可设置两个放散接管2,两个放散接管2沿下锥体11的周向上下错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未述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