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88641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海洋综合科考船配置有水下声学换能器以及可实现上下升降的升降鳍板,为避免船底水下气泡对于声学换能器产生影响,通常要求升降鳍板在工作状态时伸出船底一定长度,当升降鳍板伸出长度过大时,会造成在船台阶段锁紧油缸与油缸锁紧基座无法实配定位。升降鳍板在工作状态时的定位精准度会因各船厂的施工方式、人员的操作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进行河上作业的陆地船台,难以在船台阶段准确的控制升降鳍板的伸出长度。进行水下锁紧装置试验时,若升降升降鳍板在船台阶段安装定位无法满足水下锁紧要求,容易对锁紧油缸或锁紧油缸基座造成重大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监测升降鳍板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的技术问题,可实时监测升降鳍板的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是否正常,防止对锁紧油缸及锁紧基座造成损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所述升降鳍板与船体外板相对设置,所述升降鳍板上固定有锁紧油缸,所述船体外板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油缸基座及第二锁紧油缸基座;所述升降鳍板处于巡航位置时,所述锁紧油缸与所述第一锁紧油缸基座配合;所述升降鳍板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锁紧油缸与所述第二锁紧油缸基座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测量标杆、光源、第一对准件及第二对准件;

所述测量标杆垂直固定于所述升降鳍板上;

所述测量标杆上标记有上下设置的工作参考点及巡航参考点,所述工作参考点及所述巡航参考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升降鳍板下降的目标距离;

所述测量标杆上设置有以所述工作参考点为零点的刻度线;

所述测量标杆两侧的所述船体外板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所述升降鳍板在巡航位置时,所述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经过所述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所述第二对准件;所述升降鳍板在工作位置时,所述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所述可见光束在所述测量标杆上的指示刻度为所述升降鳍板下降距离的偏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为圆钢。

进一步地,所述圆钢的长度为95-105mm、直径为18-2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的端面设置有直径为0.4-0.6mm的样冲眼。

进一步地,所述巡航参考点处设置有直径为0.4-0.6mm的样冲眼。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标杆上的刻度线为0.5mm/格。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可见光激光器。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标杆为片状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基于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实现,所述方法包括:

将升降鳍板置于巡航位置,使所述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所述第二对准件分布在同一直线上;

将升降鳍板置于工作位置,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

读取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上指示的刻度值;

判断读取的刻度值是否在公差范围内;若是,则表示升降鳍板的下降距离正常;若不是,则表示升降鳍板的下降距离异常。

进一步地,所述使所述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所述第二对准件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包括:

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水平通过所述巡航参考点;

调节所述第一对准件及所述第二对准件的位置,使所述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所述第二对准件分布在同一直线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升降鳍板在巡航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经过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第二对准件;升降鳍板在工作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及第二对准件,此时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上的指示刻度为升降鳍板下降距离的偏差值。通过判断偏差值是否在公差范围内可实时监测升降鳍板的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是否正常,实现锁紧油缸与油缸锁紧基座实配定位,防止对锁紧油缸及锁紧基座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在巡航位置及工作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监测升降鳍板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的技术问题,可实时监测升降鳍板的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是否正常,防止对锁紧油缸及锁紧基座造成损伤。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升降鳍板8与船体外板7相对设置,升降鳍板8上固定有锁紧油缸9,船体外板7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油缸基座10及第二锁紧油缸基座11。升降鳍板8处于巡航位置时,锁紧油缸9与第一锁紧油缸基座10配合;升降鳍板8处于工作位置时,锁紧油缸9与第二锁紧油缸基座11配合。其中,图1左侧所示的升降鳍板8在工作位置,图1右侧所示的升降鳍板8在巡航位置。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包括:测量标杆2、光源、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其中,测量标杆2上设置有以工作参考点为零点的刻度线,测量标杆2上最小刻度线间隔距离为0.5mm/格,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测量误差精度的要求设置最小刻度线的间隔距离。测量标杆2为矩形片状结构,防止可见光束经过测量标杆2时阻挡可见光束。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为圆钢,圆钢的长度为95-105mm、直径为18-22mm,圆钢的形状均匀规则,可作为可见光束的参考基点调节可见光束的位置。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的端面设置有直径为0.4-0.6mm的样冲眼,便于对准可见光束。

参见图1,测量标杆2垂直固定于升降鳍板8上。测量标杆2上标记有上下设置的工作参考点1及巡航参考点5,巡航参考点5处设置有直径为0.4-0.6mm的样冲眼,便于对准可见光束。工作参考点1及巡航参考点5之间的距离为升降鳍板8下降的目标距离。测量标杆2两侧的船体外板7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正对分布。升降鳍板8在巡航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经过第一对准件3、巡航参考点5及第二对准件6;升降鳍板8在工作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此时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2上的指示刻度(图1中的附图标记4指示的位置)为升降鳍板8下降距离的偏差值。

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实现,该方法包括:

步骤S1、将升降鳍板8置于巡航位置,使第一对准件3、巡航参考点5及第二对准件6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具体包括:步骤101、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水平通过巡航参考点5。步骤102、调节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的位置,使第一对准件3、巡航参考点5及第二对准件6分布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S2、将升降鳍板8置于工作位置,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

步骤S3、读取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2上指示的刻度值。该刻度值为升降鳍板8下降的偏差值。

步骤S4、判断读取的刻度值是否在公差范围内;若是,则表示升降鳍板8的下降距离正常;若不是,则表示升降鳍板8的下降距离异常。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包括:测量标杆2、光源、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测量标杆2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为圆钢,圆钢的长度为100mm、直径为20mm。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的端面设置有直径为0.5mm的样冲眼。测量标杆2垂直固定于升降鳍板8上。测量标杆2上标记有上下设置的工作参考点1及巡航参考点5,巡航参考点5处设置有直径为0.5mm的样冲眼,工作参考点1及巡航参考点5之间的距离为升降鳍板8下降的目标距离(如图1中L1加L2的长度)。测量标杆2上设置有以工作参考点1为零点的刻度线,测量标杆2上的刻度线为0.5mm/格。测量标杆2两侧的船体外板7上固定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升降鳍板8在巡航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经过第一对准件3、巡航参考点5及第二对准件6;升降鳍板8在工作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2上的指示刻度为升降鳍板8下降距离的偏差值。

参见图2,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升降鳍板8水下定位监测方法,包括: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水平通过巡航参考点5。调节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的位置,使第一对准件3、巡航参考点5及第二对准件6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将升降鳍板8置于工作位置,将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3及第二对准件6。读取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2上指示的刻度值为0.5mm,即升降鳍板8下降的偏差值为0.5mm。判断偏差值是否在公差范围内,若允许的公差范围为1mm,此时偏差值在公差范围内,则表示升降鳍板8的下降距离正常。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鳍板水下定位监测装置及方法,升降鳍板在巡航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经过第一对准件、巡航参考点及第二对准件;升降鳍板在工作位置时,光源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第一对准件及第二对准件,此时可见光束在测量标杆上的指示刻度为升降鳍板下降距离的偏差值。通过判断偏差值是否在公差范围内可实时监测升降鳍板的在工作位置时的伸出长度是否正常,实现锁紧油缸与油缸锁紧基座实配定位,防止对锁紧油缸及锁紧基座造成损伤。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