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0157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老化程度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据了解,目前很多产品在出厂前都会做老化测试,老化测试是模拟产品在现实使用条件中,各种因素对产品老化的情况进行相应条件加强实验,而复合材料也需要进行老化程度检测。

但是,现有的复合材料老化程度检测装置大多不能够模拟多因素环境,不能够精确模拟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老化情况,而且在模拟环境时不能够判断模拟出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容易导致检测不精确,现有的复合材料老化程度检测装置大多不能够事先对老化程度进行预测,不能够对测试结果有个准确的判断,容易导致检测不精确,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环境感应模块、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均与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连接,第二数据对比模块分别与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连接,老化程度判断模块和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连接;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和环境感应模块均与第一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第一数据处理模块与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连接,第二参数采集模块和老化程度预测模块均与第一数据对比模块连接,且第一数据对比模块与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采集模块用于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且第二参数采集模块用于定时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

优选地,所述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用于将复合材料所处环境变成多因素环境,且环境感应模块用于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所述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用于读取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的运行状况和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数据,然后判断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则控制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运行,直至复合材料所处环境符合要求,接着传输信号至第二参数采集模块。

优选地,所述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数据和时间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且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用于读取老化程度预测模块预测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对比,接着传输信号至第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超出预设范围则重新检测,直至对比结果在预设范围内,然后传输信号至第二数据对比模块。

优选地,所述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用于读取第一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对比,接着将对比结果传输至老化程度判断模块,所述老化程度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测试前后复合材料的参数变化判断复合材料的老化程度,然后将判断结果传输至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老化程度检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优选地,还包括管理模块,管理模块分别与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环境感应模块、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通过第一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定时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能够将复合材料所处环境变成多因素环境,通过环境感应模块能够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老化程度预测模块能够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通过第一数据对比模块和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能够进行数据对比,通过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本发明能够精确模拟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情况,且能够判断模拟出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避免导致检测不精确,更能够事先对老化程度进行预测,能够对测试结果有个准确的判断,使得检测精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环境感应模块、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均与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连接,第二数据对比模块分别与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连接,老化程度判断模块和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连接;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和环境感应模块均与第一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第一数据处理模块与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连接,第二参数采集模块和老化程度预测模块均与第一数据对比模块连接,且第一数据对比模块与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连接,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通过第一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定时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能够将复合材料所处环境变成多因素环境,通过环境感应模块能够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老化程度预测模块能够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通过第一数据对比模块和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能够进行数据对比,通过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本发明能够精确模拟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情况,且能够判断模拟出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避免导致检测不精确,更能够事先对老化程度进行预测,能够对测试结果有个准确的判断,使得检测精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参数采集模块用于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且第二参数采集模块用于定时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用于将复合材料所处环境变成多因素环境,且环境感应模块用于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用于读取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的运行状况和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数据,然后判断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则控制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运行,直至复合材料所处环境符合要求,接着传输信号至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用于根据预设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数据和时间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且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用于读取老化程度预测模块预测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对比,接着传输信号至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超出预设范围则重新检测,直至对比结果在预设范围内,然后传输信号至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用于读取第一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对比,接着将对比结果传输至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老化程度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测试前后复合材料的参数变化判断复合材料的老化程度,然后将判断结果传输至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将老化程度检测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还包括管理模块,管理模块分别与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环境感应模块、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老化程度预测模块、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和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连接,一种复合材料多因素环境老化程度检测装置通过第一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能够定时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通过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能够将复合材料所处环境变成多因素环境,通过环境感应模块能够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复合材料所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老化程度预测模块能够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通过第一数据对比模块和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能够进行数据对比,通过第二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本发明能够精确模拟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情况,且能够判断模拟出的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避免导致检测不精确,更能够事先对老化程度进行预测,能够对测试结果有个准确的判断,使得检测精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启动第一参数采集模块对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然后将复合材料放入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中,模拟复合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环境情况,用环境感应模块对复合材料所处环境进行感应,然后将感应结果传输至第一数据处理模块,第一数据处理模块判断环境数据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则控制多因素环境模拟模块运行,直至复合材料所处环境符合要求,然后启动第二参数采集模块进行定时,定时结束后对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采集,接着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第一数据对比模块,同时,用老化程度预测模块预测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将预测参数传输至第一数据对比模块,第一数据对比模块对预测参数和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进行对比,接着将对比结果传输至第二数据处理模块,第二数据处理模块判断对比结果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超出预设范围则重新检测,直至对比结果在预设范围内,启动第二数据对比模块,第二数据对比模块读取第一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前的复合材料的参数和第二参数采集模块采集的测试后的复合材料的参数,然后进行对比,接着将对比结果传输至老化程度判断模块,老化程度判断模块根据测试前后复合材料的参数变化判断复合材料的老化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