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液位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2942阅读:1917来源:国知局
雷达液位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计量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搅拌液罐的雷达液位计。



背景技术:

利用微生物培养液作为催化剂进行水合反应时,会产生大量泡沫。由于培养液可以重复使用,反应完毕后要将不定量的反应液留在釜内以供下次使用。由于搅拌时培养液内部的压力会发生改变,使用压力式液位计不能准确计量,只能选用雷达液位计,但是在搅拌时,营养液又会产生大量泡沫,泡沫的存在对雷达液位的计量会造成很大影响。影响测量精度,而且搅拌时培养液的冲击会影响液位计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雷达液位计。具体设计方案为:

一种雷达液位计,包括液位管,所述液位管的下端安装有缓冲口,所述液位管的顶端安装有液位雷达,所述液位管位于搅拌箱中,所述液位管与搅拌箱之间通过固定架固定安装,所述液位管中安装有浮板,所述浮板的上端安装有感应板,所述浮板的下端安装有配重块。

所述液位管为垂直放置的金属筒状结构,所述液位管与所述缓冲口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缓冲口为垂直放置的锥筒形结构,所述缓冲口的上端直径与所述液位管的底端直径相等,所述缓冲口的底端直径大于所述缓冲口的顶端直径,所述缓冲口的底面与所述搅拌箱内部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15cm。

所述液位管与所述固定架焊接连接,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搅拌箱铆合连接,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浮板与所述感应板粘接连接,所述浮板为泡沫浮板,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浮板粘接连接,所述配重块呈环状结构,所述配重块的外环与所述液位管的内壁阻尼连接。

所述缓冲口与液位管的连接处安装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液位管焊接连接。

所述液位管的顶端安装有液位预警器,所述液位预警器与所述液位雷达电连接,所述液位预警器的预警距离小于所述液位管的轴向长度。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雷达液位计,其有益效果是:

避免搅拌以及泡沫对液位计量的干扰,准确测量液位,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安装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雷达液位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雷达液位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位管;2、缓冲口;3、液位雷达;4、搅拌釜;5、固定架;6、浮板;7、感应板;8、配重块;9、限位环;10、液位预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雷达液位计,包括液位管1,所述液位管1的下端安装有缓冲口2,所述液位管1的顶端安装有液位雷达3,所述液位管1位于搅拌釜4中,所述液位管1与搅拌釜4之间通过固定架5固定安装,所述液位管1中安装有浮板6,所述浮板6的上端安装有感应板7,所述浮板6的下端安装有配重块8。

所述液位管1为垂直放置的金属筒状结构,所述液位管1与所述缓冲口2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缓冲口2为垂直放置的锥筒形结构,所述缓冲口2的上端直径与所述液位管1的底端直径相等,所述缓冲口2的底端直径大于所述缓冲口2的顶端直径,所述缓冲口2的底面与所述搅拌釜4内部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15cm。

所述液位管1与所述固定架5焊接连接,所述固定架5与所述搅拌釜4铆合连接,所述固定架5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浮板6与所述感应板7粘接连接,所述浮板6为泡沫浮板,所述配重块8与所述浮板6粘接连接,所述配重块8呈环状结构,所述配重块8的外环与所述液位管1的内壁阻尼连接。

所述缓冲口2与液位管1的连接处安装有限位环9,所述限位环9与所述液位管1焊接连接。

所述液位管1的顶端安装有液位预警器10,所述液位预警器10与所述液位雷达3电连接,所述液位预警器10的预警距离小于所述液位管1的轴向长度。

安装前,先将限位环9、液位雷达3、固定架5与所述液位管1固定好,安装时,通过固定架5将液位管1与搅拌釜4固定,此时需要注意根据搅拌釜4的规格确定所述液位管1的长度以及所述缓冲口2底面距离搅拌釜4的釜底的距离。

使用时,当搅拌釜4开始工作时,液位会发生晃动,所述缓冲口2利用入口截面面积的变化,对冲击缓冲口2底部的流体进行缓冲,从而达到对所述液位管1内部流体进行缓冲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部分防止泡沫进到液位管1中的目的。

所述液位雷达3对所述感应板7距离液位雷达3的位置进行监测,代替了液位雷达3对页面高度的检测,即使所述液位管1内灌入泡沫,也可以规避泡沫对液位雷达3检测的干扰。

所述浮板6可以保证所述感应板7位于液位管1内液体的表面,而所述配重块8可以使所述感应板7更稳定在搅拌釜4工作时,使感应板7相对于内部流体做阻尼运动,不会由于液面波动过大而影响液面计量的准确性。

所述液位预警器10可以对液位高度进行监控,当液位高度过高或者过低时,作出预警,防止泡沫进到液位管1内,所述限位环9防止浮板6从所述液位管1漏出。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