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客车的售后服务中发现,不少纯电动客车的驾驶人员在遇到绝缘检测仪报警的现象时,没有按照规定流程,对整车绝缘情况进行检修,而是采取将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从车身骨架上分开,悬置在空气中的做法。这样的行为严重危害了行车安全,埋下了严重事故隐患。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以防止非技术人员对绝缘检测仪进行随意改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避非技术人员对绝缘检测仪进行随意的改动,保证行车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包括通过CAN总线与绝缘检测仪交互连接的单片机、光耦U1、光耦U2和电阻R。所述光耦U1,其B1端接单片机的引脚1,其C1端接地,其D1端接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其E1端连接在车身骨架上。所述光耦U2,其B2端接单片机的引脚2,其C2端和E2端共地,其D2端经电阻R接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
进一步的,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恩智浦MC9S12G。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单片机、光耦U1、光耦U2以及电阻R外侧的金属外壳。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外壳上开设有探测引线通孔,且该探测引线通孔内周设有防水层。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起到保护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不被破坏,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
1、绝缘检测仪,2、单片机,3、车身骨架,4、金属外壳,A、探测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包括通过CAN总线与绝缘检测仪1交互连接的单片机2、光耦U1、光耦U2和电阻R。所述光耦U1,其B1端接单片机的引脚1,其C1端接地,其D1端接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A,其E1端连接在电动客车的车身骨架3上。所述光耦U2,其B2端接单片机的引脚2,其C2端和E2端共地,其D2端经电阻R接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A。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A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改动装置再接入电动客车的车身骨架,能够起到保护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不被非专业人员破坏的作用。绝缘检测仪的硬件电路布置在一块PCB板上,然后再将该PCB板放置在一个金属外壳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与绝缘检测仪之间有独立的CAN总线连接,保证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并且不会受到其它节点的干扰。绝缘检测仪将绝缘检测的结果发送给防改动装置,防改动装置则将是否报警的信息发送给绝缘检测仪。
进一步的,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恩智浦MC9S12G。单片机的两个输入输出端口I/O分别为引脚1和引脚2,这两个引脚分别与光耦U1的控制端B1、光耦U2的控制端B2相连。当单片机的引脚1输出高电平时,光耦U1导通;当单片机的引脚1输出低电平时,光耦U1截止;当单片机的引脚2输出高电平时,光耦U2导通;当单片机的引脚2输出低电平时,光耦U2截止。
进一步的,该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单片机、光耦U1、光耦U2以及电阻R外侧的金属外壳4。所述金属外壳4上开设有探测引线通孔,且该探测引线通孔内周设有防水层。单片机、光耦U1、光耦U2及电阻R布置在一块PCB板上,然后再将该PCB板嵌入安装在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对单片机、光耦U1、光耦U2及电阻R,起到保护作用。通过在探测引线通孔内周设置防水层,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性。
以一次电动客车的实际上电过程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改动装置的使用方法。
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的单片机通过两个I/O端口输出高低电平,来实现光耦U1及U2的通断,进而对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脚是否被人为破坏进行判断。如果探测引线A没有被破坏,那么当光耦U1截止,光耦U2导通时,绝缘检测仪能够检测出比电阻R小的电阻值,否则即可判断探测引脚已经被破坏。
电动客车在上过低压电以后,防改动装置先进行检测,检测状态下,防改动装置的单片机的引脚1输出低电平,引脚2输出高电平,使得光耦U1截止,光耦U2导通。如果绝缘检测仪能够检测出比电阻R大得多的电阻值,那么就可以判断探测引脚已经被人为改动成悬空,绝缘检测仪的防改动装置将发出警报,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如果绝缘检测仪检测出电阻值小于R,说明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脚没有被破坏。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防改动装置采用定时工作方式来让单片机输出高低电平(引脚1输出低电平,引脚2输出高电平),实现光耦U1截止,光耦U2导通,根据绝缘检测仪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绝缘检测仪的探测引线有没有正常接到电动客车的骨架上。在绝缘检测仪防改动装置不进行检测时,单片机将输出高低电平(引脚1输出高电平,引脚2输出低电平),控制光耦U1导通,光耦U2截止,绝缘检测仪正常工作,检测电动客车的绝缘电阻情况。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