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功能测试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断路器产品漏电特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漏电类断路器产品在完成装配后都要进行漏电特性测试。漏电测试一般会用较高的电压(如:220V、380V),操作人员很容易触碰到裸露的带电的测试电极。现有的该类装置结构过于复杂,或缺少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且在使用寿命及操作的便捷度、顺畅度方面也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测试断路器产品漏电特性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试断路器产品漏电特性的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以及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的操作部3;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形成用于检测漏电断路器的检测工位;所述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上分别设置有与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相匹配的电极头100;通过操作部3控制上电极组件1运动,可调整上电极组件1与下电极组件2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操作部3包括转轴31,所述转轴31通过联动机构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通过转轴31的转动控制上电极组件1运动。
优选的,所述操作部3与上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有复位拉簧4,复位拉簧4的一端与操作部3相连,复位拉簧4的另一端与电极组件1相连。
优选的,所述检测工位的一侧设置有与漏电断路器相对应的挡板5;当漏电断路器倚靠在所述挡板5的一侧时,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位置分别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上的电极头100相对应。
优选的,还包括控制所述电极头100的电源系统通/断路的控制开关,在对漏电断路器的测试过程中,控制开关可根据上电极组件1的位置控制电极头100的电源系统是否供电。
优选的,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包括带有安装槽111的电极座11;安装槽111与电极头100相匹配,电极头100与安装槽111的侧壁之间之间设置有压簧113;电极座11上设置有盖板112,盖板112与安装槽111相配合,将电极头100卡置在电极座11上;所述电极座11与盖板112分别具有绝缘功能。
优选的,所述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设置在安装板200的一侧,所述电极头100上设置有接线螺栓连接孔101,安装槽111底部设置有腰形孔115,当电极头100安装在安装槽111内后,接线螺栓连接孔101与腰形孔115相对应;电极头100的接线螺栓114自安装板200的一侧伸向另一侧,穿过所述腰形孔115,通过所述接线螺栓连接孔101与电极头100相连。
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第一连杆61的一端固定在转轴31上,第二连杆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61和上电极组件1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31上的凸轮机构63,通过转轴31转动带动凸轮机构63运动,从而推动上电极组件1运动。
优选的,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在上电极组件1运动过程中,导向机构可防止其位置发生偏移。
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在转轴31与上电极组件1之间的导杆71,所述导杆71一端与转轴31的安装座相连,导杆71的另一端通过直线轴承117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上电极组件1在工作过程中沿着所述导杆71运动。
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的导轨副72,上电极组件1在工作过程中沿着所述导轨副72运动。
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包括限位开关8,在测试过程中,当漏电断路器到达预订位置后将触发所述限位开关8。
优选的,所述上电极组件1的底部设置有与限位开关8推杆上的滚轮81相配合的斜面。
优选的,所述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设置在安装板200的一侧,所述限位开关8设置在安装板200上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相对的一侧,所述限位开关8的推杆穿过安装板200位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寿命长,且在测试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部3操作,远离电极头100,具有较高安全防护功能。
另外,通过控制开关来控制电极头100的通/断电,其不仅提高了电能利用率,同时其实现了测试通电/测试完成断电的自动切换,进一步增强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能,防止测试过程中的触电事故发生。
为了更好的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电极座11和盖板112分别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使得整个上电极组件1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防止电极头100与接线口对接后,电极头100裸露部分对操作人员造成触电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极头与电机座装配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限位开关与安装板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接线螺栓与安装板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直线轴承和连接座与电极座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上电极组件、11电极座、111安装槽、112盖板、113压簧、114接线螺栓、115腰形孔、116连接座、117直线轴承、2下电极组件、3操作部、31转轴、32手柄、4复位拉簧、5挡板、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凸轮机构、71导杆、72导轨副、8限位开关、81滚轮、100电极头、101接线螺栓连接孔、200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7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7所示:一种测试断路器产品漏电特性的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以及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的操作部3;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形成用于检测漏电断路器的检测工位;
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上分别设置有与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相匹配的电极头100;通过操作部3控制上电极组件1运动,可调整上电极组件1与下电极组件2之间的距离。通过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将电极头100分别与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对接,从而实现检测漏电断路器的漏电测试;使用时,仅需将待检测的漏电断路器放置在检测工位中,然后通过操作部3来控制电极头100与漏电断路器的对接,电极头100与接线口对接完成后再控制电极头100通电。整个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洁,使用和维护便捷性高,使用寿命长,并且在进行漏电检测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不会触碰到电极头100,降低了事故率。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所述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设置在安装板200的一侧,操作部3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板200的一侧,上电极组件1位于操作部3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操作部3包括转轴31,转轴31通过轴承固定座与安装板200固定连接,转轴31通过联动机构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通过转轴31的转动控制上电极组件1移动。进一步,所述转轴31上设置有手柄32,手柄通过手柄座与转轴31的一端相连,通过扳动手柄32可控制转轴31转动,从而控制上电极组件1运动。
优选的,操作部3与上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有复位拉簧4,复位拉簧4的一端与操作部3相连,复位拉簧4的另一端与电极组件1相连;当检测完毕时,松开手柄32,在复位拉簧4的带动下,上电极组件1被拉起并复位,使上电极组件1上的电极头100从漏电断路器一端的接线口中脱离,然后取出检测完毕的漏电断路器即可,减少了整个检测过程的动作步骤,有助于提高检测便捷性和检测效率。
优选的,检测工位的一侧设置有与漏电断路器相对应的挡板5;当漏电断路器倚靠在所述挡板5的一侧时,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位置分别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上的电极头100相对应;在对漏电断路器向检测工位中安放时,该结构可有效的起到定位作用,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优选的,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所述电极头100的电源系统通/断路的控制开关,在对漏电断路器的测试过程中,控制开关可根据上电极组件1相对于漏电断路器的位置控制电极头100的电源系统是否供电;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控制开关包括限位开关8,在测试过程中,当漏电断路器到达预订位置后将触发所述限位开关8。通过控制开关来控制电极头100的通/断电,其不仅提高了电能利用率,也增强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能,防止测试过程中的触电事故发生。
进一步地,上电极组件1的底部设置有与限位开关8推杆上的滚轮81相配合的斜面。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分别设置在安装板200的一侧,限位开关8设置在安装板200上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相对的一侧,限位开关8的推杆穿过安装板200位于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该结构配合在实现限位开关8控制电极头100通/断电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省了装配空间,提高了整体结构紧凑性。上电极组件1在操作部3的控制下向下电极组件2方向运动时,当上电极组件1运动到了预设位置(即电极头100已经与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对接准备完毕),电极座11底部的斜面触发到限位开关8,限位开关8控制电源系统向电极头100供电。以上控制开关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为了适应不同的使用条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包括感应触头或其它可实现控制电极头100在预设位置上给电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到的开关结构。
优选的,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第一连杆61的一端固定在转轴31上,第二连杆6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61和上电极组件1转动连接。通过第一连杆61带动连杆2,连杆2带动上电极组件1运动。进一步,第二连杆62通过一个连接座116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第一连杆61与第二连杆62相连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第二连杆62相对于第一连杆61的转动角度的限位凸起。
优选的,本实施例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在上电极组件1运动过程中,导向机构可防止其位置发生偏移。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在转轴31与上电极组件1之间的导杆71,导杆71一端与转轴31的轴承固定座相连,导杆71的另一端通过直线轴承117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上电极组件1在工作过程中沿着所述导杆71运动。到杆7可有效的防止上电极组件1在运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如图4所示,优选的,上电极组件1和/或下电极组件2分别包括带有安装槽111的电极座11;安装槽111与电极头100相匹配,电极头100与安装槽1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压簧113;电极座11上设置有盖板112,盖板112与安装槽111相配合,将电极头100卡置在电极座11上;电极头100的尾部卡置在电极座11内部,电极头100的头部从安装槽111内伸出,朝向与其相对应的接线口。电极座11和盖板112分别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使得整个上电极组件1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防止电极头100与接线口对接后,电极头100裸露部分对操作人员造成触电伤害。所述复位拉簧4和导杆71的一端分别与电极座11两端相连;当上电极组件1推动漏电断路器,并最终将电极头100插入漏电断路器两端的接线口后,压簧113提供一定的弹力,使得电极头100与漏电断路器的接线口的连接更稳定。
进一步,在盖板112与电极头100之间要保留小的间隙(本实施例中该间隙取0.5mm),使电极头100在安装槽111与盖板112之间可做一定范围的摆动,有利于电极头100更好的接触断路器的接线板。
如图4和6所示,进一步地,电极头100上设置有接线螺栓连接孔101,安装槽111底部设置有腰形孔115,当电极头100安装在安装槽111内后,接线螺栓连接孔101与腰形孔115相对应;电极头100的接线螺栓114自安装板200的一侧进过安装板200上的通口伸向另一侧,穿过所述腰形孔115,最终通过所述接线螺栓连接孔101与电极头100相连;接线螺栓114一方面将电源系统的测试电流引入电极头100,另一方面,接线螺栓114起到限定电极头100运动范围的作用,使其在腰形孔115所限定的范围内运动;该结构在对电极头100供电的同时,有效的限定了电极头100的动作范围,整个结构安全可靠,并且整体稳定性强。
进一步,电极头100的前端为斜契状,当电极头100前端插入断路器接线口时,接线口的下端会对电极头100的前端斜契状的底部接触,并产生一个垂直于银点接触面的分解力,使电极头100前端的银点与断路器接线板之间良好接触。
如图2所示:实施例2,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31上的凸轮机构63,通过转轴31转动带动凸轮机构63运动,从而推动上电极组件1运动。
如图3所示:实施例3,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与上电极组件1相连的导轨副72,上电极组件1在工作过程中沿着所述导轨副72运动。
以上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转轴31为人工驱动,即通过手柄32来控制转轴31转动;当使用环境发生改变时,所述转轴31可调整为机械驱动,如通过驱动电机或气缸与转轴31一端相连,通过控制驱动电机或气缸的工作来控制转轴31的转动。
在使用时:当手柄32处于向上方向位置时(本使用过程仅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为例,安装板200直立设置与水平面上,以上电极组件1所在方向为上,以下电极组件2所在方向为下;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不限于该优选使用方式),上电极组件1在两侧复位拉簧4的作用下会处于最高位置。此时,各电极头100不通电(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性)。手持漏电断路器产品将其放在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之间,即将漏电断路器产品放置在检测工位中,此时将漏电断路器靠在档板5上(如图1所示),将手柄32向下转动,上电极组件会在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的作用下延导杆71向下运动,上电极组件1中的电极头100将插入断路器产品上端的接线口中,然后上电极组件1推动断路器产品继续向下运动,使断路器产品下端的接线口插入下电极组件1的电极头100上。各电极头100在压簧113的作用下,与断路器产品接线口内的接线板保持良好的接触性,确保漏电测试的稳定性。
另外,上电极组件1在下降的过程中,上电极座11下端,即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上的斜面触发固定在安装板200上的限位开关,电源系统会对电极加电,测试工作正常进行。该状态时电极头100裸露在外的大部分都已经位于断路器产品的接线口内;为了使上电极组件1中的盖板112和下电极组件2中的盖板112尽可能多得遮挡裸露在外的电极头100,确保检测工作的安全性,又不影响正常的测试工作,将上电极组件1和下电极组件2中的盖板112与断路器之间的间隙分别控制在1~2mm,极大的提升了安全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