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8589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角位移检测器的安装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由于支撑件和外壳相互组装在一起,因此通过其支撑件与转动轴连接的可动标靶与固定传感器接触。这产生了摩擦并由于与转动轴连接的标靶的支撑件和与固定部件连接的传感器的外壳之间的安装界面的不精确性和接触而造成了力吸收。这些摩擦会导致在标靶上形成干扰设备工作的碎屑,这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标靶-传感器测量上的角滞后以及因此引起的检测设备的不精确测量和过早磨损。为了减轻摩擦,其他已知的检测设备完全使标靶与传感器外壳分离,直接将标靶安装在转动轴上,并将传感器的外壳直接安装在固定部件上。然而,该类型的实施方案具有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以方便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与外机匣处的拆装,降低发动机振动对角位移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有效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角位移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座板、安装支座和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位移传感器设置在传感器安装座板上;所述传感器安装座板设置在安装支座的上端面;所述安装支座两侧的支板上设置有减重孔;所述安装支座的下端面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自由端设有一贯通孔。

优选地,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的下端中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末端设置有可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所述转轴同心布置;所述固定筒外侧固定连接一可与所述固定筒同步转动的固定支座;连杆自由端的贯通孔上设有一旋转中心螺杆。

优选地,所述角位移传感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传感器安装座板上。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座板通过紧固件设置在安装支座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筒与固定支座通过一紧固件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座下端套在所述旋转中心螺杆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座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旋转中心螺杆相互配合的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座两侧设有全开口。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座的两侧设置有全开口,其余两侧的支板上设置有减重孔。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能简单、有效地安装在外机匣处,拆卸方便,该结构对于发动机振动对其的测量精度影响比较小,并且其整体结构简单、重量比较轻、稳定性比较好、成本低,便于降低成本,解决了安装拆卸不便、成本比较高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的结构内部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角位移传感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角位移传感器1、传感器安装座板2、安装支座4和支撑板12,其中,角位移传感器1固定设置在传感器安装座板2上;传感器安装座板2通过紧固螺丝3固定在安装支座4上;安装支座4的下端通过固定螺丝固定在支撑板12上。

支撑板12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杆7;连杆7的自由端上设置有贯通孔6;角位移传感器1下端中部设置有转轴;转轴的末端上设置有可与其同步转动的固定筒9;固定筒9外侧通过固定轴10固定连接一可与固定筒9同步转动的固定支座11;连杆7的贯通孔穿设一旋转中心螺杆8;固定支座11下端套在旋转中心螺杆8上,并且固定支座11下端设置有与旋转中心螺杆8相配合的内螺纹。

安装支座4包括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支板,左右两侧的支板上设置有减重孔5,安装支座4除左右两侧的支板以外的部分为全开口。固定支座11的两侧也设置有全开口,其余两侧的支板上也设置有减重孔。

作为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可应用于压气机叶片导叶角用的角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上。

本实用新型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装置能简单、有效地安装在外机匣处,拆卸方便,该结构对于发动机振动对其的测量精度影响比较小,结构简单、重量比较轻、稳定性比较好、成本低,便于降低成本,解决了安装拆卸不便、成本比较高等问题。

通过上述实施例,完全有效地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虽然本实用新型就目前认为最为实用且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应知道,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