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设备及密封圈,属于公路路面试验检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是反映路面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一个间接指标,是沥青路面水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沥青路面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组合及碾压遍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渗水系数所采用的密封材料主要是橡皮泥、黄油、防水腻子等,黄油稀释溶解沥青,检测区域的长期路用性能得不到保障;由于水的作用,一盒橡胶泥最多可以测定三个点,且在测定过程中试验人员双手敷满了橡皮泥不利于试验数据的记录等等,现场测试规程要求略微使劲的将渗水仪压在条状密封材料表面,再将配重(约10kg)加上,以防压力水从底座与路面间流出,但配重较轻不易压实,一般现场检测时在加配重的基础上两人同时站立仪器上面,使密封材料和仪器及检测区域尽可能的密实。为了不污染路面,节约经济成本,并快速可靠的密封,急需研发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及密封圈,通过在渗水仪上增加反力架系统,对仪器底部橡胶圈施压,解决底座与路面间的密封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包括路面渗水仪和反力架机构,路面渗水仪包括底座1、上盘4、标有刻度的渗水量筒5、连接上盘4与底座1的支架2、连接量筒5与底座1的接头管3;反力架机构包括下压板11、压力传递杆10、压力架6、上压板8、压力调节螺杆9;施压架6包括上法兰6-3、下法兰6-1和将它们连接固定的多根支撑杆6-2,下法兰6-3固定在上盘4上,支撑杆6-2沿上法兰和下法兰周边均匀分布,支撑杆6-2的上部伸出上法兰6-3形成限位杆6-2-1,上压板8通过其上开设的限位孔套于限位杆6-2-1上并可上下移动,压力传递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一侧连接,压力调节螺杆9与上压板8在中心位置螺纹螺杆连接、其下端头顶在压力架6的上法兰6-3端面上;压力架6的上法兰6-3下侧设有漏斗7,上法兰6-3上开有连通漏斗7的通孔,漏斗7的漏嘴插于渗水量筒5中。
下法兰6-1在上盘4上的固定可采用螺栓固定、焊接固定等常规方式,支撑杆6-2与上法兰6-3和下法兰6-1之间的连接固定可采用螺纹连接固定、焊接固定等常规方式,压力传递杆10两端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的连接采用焊接、螺栓等常规方式连接固定。漏斗7可采用螺钉、粘接等常规方式固定于压力架6的上法兰6-3下侧。
所述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还配有密封圈12。该密封圈12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软质橡塑密封圈(可以是有弹性的普通软橡胶密封圈或软塑料密封圈等),其外径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一般情况下,密封圈12的外径可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0.5~3cm、厚度可选择1.5~3cm,具体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证密封效果即可)。
所述上法兰6-3上连通漏斗7的通孔可为1个或多个,并均匀分布于漏斗7上方位置。通孔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证试验用水能够通过其方便、快速地加入渗水量筒5中即可。
所述压力架6的支撑杆6-2和定位杆6-2-1的数量与上压板8上限位孔的数量相对应,一般可为3-4个。具体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证支撑可靠和设备工作稳定即可。
所述压力调节螺杆9上端设有手柄9-1,以方便压力调节螺杆9的旋转操作。手柄9-1也可以采用手轮结构。
所述渗水量筒5上的刻度线0点位于量筒顶部,以便于试验观察和读取试验数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密封圈,该密封圈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软质橡塑密封圈,用于实验时密封路面与底座1之间的缝隙,防止实验水渗出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密封圈可以是有弹性的普通软橡胶密封圈或软塑料密封圈等,如丁腈橡胶、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的密封圈。
所述密封圈的外径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密封圈的具体尺寸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证密封效果、操作方便和试验的正常进行即可。一般情况下,密封圈12的外径可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0.5~3cm、厚度可选择1.5~3cm。
使用本实用新型现场检测时,用配重或小型汽车压重于反力架机构的下压板11上,利用小型千斤顶的原理,用反力架机构顶端的手轮旋转压力调节螺杆9,通过反力下压压力架6,继而通过渗水仪上盘4和支架传至底座1下的密封圈12上并将其压密紧实,从而彻底解决渗水仪底座与路面之间的密封问题,满足沥青路面快速、可靠、安全的渗水系数检测需要。此外,由于采用密封圈12替代传统橡皮泥、黄油、防水腻子等对渗水仪底面与路面间的缝隙进行密封,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给试验带来的不便和检测结果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根据需要现场随时检测、试验结果可靠等优点,有利于对沥青路面工程级配及压实度的快速掌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A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剖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架,3-接头管,4-上盘,5-量筒,6-压力架,6-1-下法兰,6-2-支撑杆,6-2-1-限位杆,6-3-上法兰,7-漏斗,8-上压板,9-压力调节螺杆,9-1-手柄,10-压力传递杆,11-下压板,1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尽描述。本实施例中未注明的技术或产品,均为现有技术或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包括路面渗水仪和反力架机构,路面渗水仪包括底座1、上盘4、标有刻度的渗水量筒5、连接上盘4与底座1的支架2、连接量筒5与底座1的接头管3;反力架机构包括下压板11、压力传递杆10、压力架6、上压板8、压力调节螺杆9;压力架6包括上法兰6-3、下法兰6-1和将它们连接固定的3根支撑杆6-2,下法兰6-1固定在上盘4上,支撑杆6-2沿上法兰6-3和下法兰6-1周边均匀分布,支撑杆6-2的上部伸出上法兰6-3形成限位杆6-2-1,上压板8通过其上开设的限位孔套于限位杆6-2-1上并可上下移动,压力传递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一侧连接,压力调节螺杆9与上压板8在中心位置螺纹螺杆连接、其下端头顶在压力架6的上法兰6-3端面上;压力架6的上法兰6-3下侧设有漏斗7,上法兰6-3上开有3个连通漏斗7的通孔,漏斗7的漏嘴插于渗水量筒5中。
本实施例的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还配有密封圈12,该密封圈12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软质橡塑密封圈。下法兰6-1在上盘4上的固定采用螺栓固定,支撑杆6-2与上法兰6-3和下法兰6-1之间的连接固定采用螺纹连接固定,压力传递杆10两端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的连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固定。上法兰6-3上连通漏斗7的3个通孔均匀分布于漏斗7上方位置,用于向渗水量筒5中添加试验用水。压力架6的支撑杆6-2和定位杆6-2-1的数量与上压板8上限位孔的数量相对应,均为3根(个)。压力调节螺杆9上端设有手柄9-1,渗水量筒5上的刻度线0点位于量筒顶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密封圈,该密封圈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丁腈橡胶密封圈,其外径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2cm、厚度为2cm,配套用于本实施例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作其密封圈12。
实施例2:如图1-6所示:本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包括路面渗水仪和反力架机构,路面渗水仪包括底座1、上盘4、标有刻度的渗水量筒5、连接上盘4与底座1的支架2、连接量筒5与底座1的接头管3;反力架机构包括下压板11、压力传递杆10、压力架6、上压板8、压力调节螺杆9;施压架6包括上法兰6-3、下法兰6-1和将它们连接固定的4根支撑杆6-2,下法兰6-1固定在上盘4上,支撑杆6-2沿上法兰6-3和下法兰6-1周边均匀分布,支撑杆6-2的上部伸出上法兰6-3形成限位杆6-2-1,上压板8通过其上开设的限位孔套于限位杆6-2-1上并可上下移动,压力传递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一侧连接,压力调节螺杆9与上压板8在中心位置螺纹螺杆连接、其下端头顶在压力架6的上法兰6-3端面上;压力架6的上法兰6-3下侧设有漏斗7,上法兰6-3上开有2个连通漏斗7的通孔,漏斗7的漏嘴插于渗水量筒5中。
本实施例的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还配有密封圈12,该密封圈12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软质橡塑密封圈。下法兰6-1在上盘4上的固定采用螺栓固定,支撑杆6-2与上法兰6-3和下法兰6-1之间的连接固定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固定,压力传递杆10两端与上压板8和下压板11的连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固定。上法兰6-3上连通漏斗7的2个通孔均匀分布于漏斗7上方位置,用于向渗水量筒5中添加试验用水。压力架6的支撑杆6-2和定位杆6-2-1的数量与上压板8上限位孔的数量相对应,均为4根(个)。压力调节螺杆9上端设有手柄9-1,渗水量筒5上的刻度线0点位于量筒顶部。
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密封圈,该密封圈为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形状一致的环形聚氯乙烯软塑密封圈,其外径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3cm、厚度为3cm,配套用于本实施例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作其密封圈12。
实施例3:如图1-6所示:本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试设备和沥青路面快速渗水系数测定试验设备用密封圈与实施例1相同,压力调节螺杆9上端的手柄9-1采用手轮结构,密封圈的外径大于路面渗水仪底座1底面外径0.5cm、厚度为1.5cm。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作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做出各种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