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995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具体地说是通过进气风扇将大气中的空气抽入传感器内,然后再通过激光检测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的装置,属于气体传感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灰霾天气已经对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颗粒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检测颗粒物浓度的核心技术就是设计准确可靠的粉尘浓度传感器,相比国内来说,国外对粉尘传感器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也较成熟,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航空、工业控制和检测技术等领域,PM2.5的检测方法有重量法、微量震荡天平法,β射线吸收法、光散射法等;激光透射法、散射法测量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含量是通用测量方法,气体流经激光束照射区域时,气体中的粉尘颗粒会使激光发生散射,采用一个光电元件接收透射光或散射光,由透射光或散射光光强度,即光电元件输出电信号,即可换算出单位流量内的粉尘数量。

但现有的粉尘传感器都是在静止状态下使用,如果将传感器置于车上会产生如下问题:

①车速、风速、风向对粉尘的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②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密封性;

③风压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包括外壳、进气口、出气口、风帽、进气箱、进气风扇、导管、检测槽、激光发射器和激光检测装置,所述外壳安装在车体底部,所述外壳前端设有进气口,所述外壳前端与进气口同一侧处设有出气口,即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对称分布,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上都安装有风帽,所述进气口与进气箱连接,所述进气箱上端安装有进气风扇,所述进气箱与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检测槽连接,所述检测槽与出气口连接,所述检测槽一侧有一通孔,所述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检测槽一侧,且激光可以穿过检测槽上的通孔,所述通孔另一端安装有激光检测装置。

所述进气风扇通过螺栓固定在进气箱上,所述进气风扇上端安装有风扇盖。

所述外壳上端安装有顶盖。

所述进气箱内部为圆形槽,且圆形槽的大小与进气风扇的大小一致。

所述风帽上有若干通气孔。

所述导管为U型导管。

所述检测槽为薄空壳结构。

该发明的有益之处是,该装置通过进气风扇将大气中的空气抽入传感器内,然后再通过激光检测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传感器通过进气风扇进气解决了车速、风速、风向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通过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上增加风帽结构,实现了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密封作用;通过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对称互补设计,用于平衡风速引起的风压,减少风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去掉顶盖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风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吸气风扇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顶盖,3、进气口,4、出气口,5、风帽,501、通气孔,6、进气箱,7、进气风扇,8、风扇盖,9、导管,10、检测槽,11、激光发射器,12、激光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包括外壳1、进气口3、出气口4、风帽5、进气箱6、进气风扇7、导管9、检测槽10、激光发射器11和激光检测装置12,所述外壳1前端设有进气口3,所述外壳1前端与进气口3同一侧处设有出气口4,即所述进气口3与出气口4对称分布,所述进气口3和出气口4上都安装有风帽5,所述进气口3与进气箱6连接,所述进气箱6上端安装有进气风扇7,所述进气箱7与导管9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管9的另一端与检测槽10连接,所述检测槽10与出气口4连接,所述检测槽10一侧有一通孔,所述激光发射器11安装在检测槽10一侧,且激光可以穿过检测槽10上的通孔,所述通孔另一端安装有激光检测装置12。

所述进气风扇7通过螺栓固定在进气箱6上,所述进气风扇7上端安装有风扇盖8。

所述外壳1上端安装有顶盖2。

所述进气箱6内部为圆形槽,且圆形槽的大小与进气风扇7的大小一致。

所述风帽5上有若干通气孔501。

所述导管9为U型导管。

所述检测槽10为薄空壳结构。

该装置在工作时,传感器内的进气箱6上端的进气风扇7的作用,通过进气风扇7的吸力从进气口3从空气中吸入样本空气,被吸入的样本空气通过与进气箱6连接的导管9被送入检测槽10内,在检测槽10内,通过激光发射器11,激光穿过检测槽10内的样本空气,激光被折射,被折射的激光到了激光检测装置12上,然后激光检测装置12检通过检测收集到的激光的数量测算出样本空气的粉尘含量;传感器通过进气风扇7进气解决了车速、风速、风向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通过在进气口3和出气口4上增加风帽5结构,实现了进气口3和出气口4的密封作用;通过进气口3和出气口4的对称互补设计,解决了在进气和出气过程中产生的风压问题。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