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12699阅读:18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整车试验领域,尤其是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性能开发过程中,经济性续驶里程试验一般通过底盘测功机进行,其原理是通过测量试验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行驶阻力,并在底盘测功机上对测得的道路滑行阻力进行模拟,从而在试验室内再现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运行时的工作情况,进行经济性续驶里程试验。

电动汽车道路滑行阻力曲线对经济性续驶里程试验起到重要的影响,影响道路滑行阻力的因素主要有滚阻、风阻和加速阻力,轮胎制动钳不同拖滞力矩直接关系到滚阻系数,进而影响道路滑行阻力曲线的精度。而更换不同拖滞力矩的制动钳进行道路滑行阻力曲线,得到的变化往往不如滑行试验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的误差大,不能精确分析和找到最优拖滞力矩制动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减少道路滑行阻力试验次数,提高试验进度,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

根据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和所述整车阻力差,确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

其中,所述第一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与所述第二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不同。

优选地,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的步骤包括:

通过公式:

f=f0+f1v+f2v2

获得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0为常数项参数,f1为一次项参数,f2为二次项参数,v为所述预定车速。

优选地,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的步骤包括:

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拖滞力矩;

根据所述第一拖滞力矩和所述第二拖滞力矩,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

优选地,根据所述第一拖滞力矩和所述第二拖滞力矩,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的步骤包括:

通过公式:

△f=4(t1-t0)/r

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f,其中,t1为所述第二拖滞力矩,t0为所述第一拖滞力矩,r为制动盘滚动半径。

优选地,根据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和所述整车阻力差,确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的步骤包括:

通过公式:

f′=f+△f

获得所述第二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为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为所述整车阻力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和所述整车阻力差,确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

其中,所述第一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与所述第二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不同。

优选地,获取模块包括:

通过公式:

f=f0+f1v+f2v2

获得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0为常数项参数,f1为一次项参数,f2为二次项参数,v为所述预定车速。

优选地,获取模块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拖滞力矩;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拖滞力矩和所述第二拖滞力矩,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

优选地,第二获取单元包括:

通过公式:

△f=4(t1-t0)/r

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f,其中,t1为所述第二拖滞力矩,t0为所述第一拖滞力矩,r为制动盘滚动半径。

优选地,确定模块包括:

通过公式:

f′=f+△f

获得所述第二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为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为所述整车阻力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获得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确定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只需要车辆一种拖滞力矩的制动钳对应的道路滑行阻力,便可获得不同拖滞力矩的制动钳对应的道路滑行阻力。减少了道路滑行阻力测试的试验次数,缩短了整车开发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1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与所述第二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不同。

在进行步骤1之前,试验车辆应当满足一下条件:试验车辆至少磨合1000km以上,测量试验车辆整备质量,并将试验车辆加载到半载质量。

优选地,在步骤1中,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的步骤包括:

通过公式:

f=f0+f1v+f2v2

获得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0为常数项参数,f1为一次项参数,f2为二次项参数,v为所述预定车速。

具体地,在上述公式中,对于常数项参数、一次项参数和二次项参数的获取通过下列方式确定。

试验时,控制试验车辆在道路上加速到一定车速脱挡减速滑行,根据汽车从vt+△v减速到vt-△v的时间计算出车速为vt时的初始道路滑行阻力,通过公式获得车速为vt时的初始道路滑行阻力fv,其中,rw为汽车总质量,△v为速度的偏差值,tt为车速从vt+△v减速到vt-△v的平均时间。通过回归法对获得的初始道路滑行阻力fv进行拟合,进而拟合出道路行驶阻力与车速的关系式:

f=f0+f1v+f2v2

在拟合过程中,即可确定上述常数项参数、一次项参数和二次项参数的具体数值。

优选地,参照图2,在步骤1中,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的步骤包括:

步骤11,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拖滞力矩;

步骤12,根据所述第一拖滞力矩和所述第二拖滞力矩,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

具体地,对于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拖滞力矩的获得,是通过测量仪器进行测得的,分别将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分别安装在整车上,通过道路滑行试验,分别测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拖滞力矩的具体数值。

优选地,步骤12包括:

通过公式:

△f=4(t1-t0)/r

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f,其中,t1为所述第二拖滞力矩,t0为所述第一拖滞力矩,r为制动盘滚动半径。

步骤2,根据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和所述整车阻力差,确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

优选地,步骤2包括:

通过公式:

f′=f+△f

获得所述第二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为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为所述整车阻力差。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获得不同拖滞力矩的制动钳随车速变化的道路滑行阻力曲线。在获得不同拖滞力矩的制动钳的道路滑行阻力曲线后,可以通过底盘测功机测试不同拖滞力矩的制动钳对整车的续驶里程以及能耗的影响,确定出对整车的续驶里程影响最小的最优制动钳,进而缩短对整车的开发周期。

本发明上述方法,可以只需要对第一制动钳在不同车速下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获得第二制动钳对应的道路滑行阻力,避免了对重复同系列车型的道路滑行阻力曲线试验,并避免了由于环境因素变化较大而带来的误差,从而可以得到同系列车型不同拖滞力矩制动钳对应的道路滑行阻力曲线,可以提高试验精度、缩短了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开发周期、满足广大用户的实时需求。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道路滑行阻力,第一制动钳和第二制动钳之间的整车阻力差;

确定模块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和所述整车阻力差,确定在预定车速时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道路滑行阻力;

其中,所述第一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与所述第二制动钳对应的拖滞力矩不同。

优选地,获取模块包括:

通过公式:

f=f0+f1v+f2v2

获得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0为常数项参数,f1为一次项参数,f2为二次项参数,v为所述预定车速。

优选地,获取模块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在预定车速时第一制动钳对应的第一拖滞力矩和第二制动钳对应的第二拖滞力矩;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拖滞力矩和所述第二拖滞力矩,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

优选地,第二获取单元包括:

通过公式:

△f=4(t1-t0)/r

获得所述整车阻力差△f,其中,t1为所述第二拖滞力矩,t0为所述第一拖滞力矩,r为制动盘滚动半径。

优选地,确定模块包括:

通过公式:

f′=f+△f

获得所述第二道路滑行阻力f′,其中,f为所述第一道路滑行阻力,△f为所述整车阻力差。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装置,是与上述道路滑行阻力的确定方法相对应的装置,上述方法中的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装置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能够缩短道路滑行测试试验次数,提高试验进度、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