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4042阅读:4292来源:国知局
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测量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



背景技术:

静态GPS测量是利用测量型GPS接收机进行定位测量的一种。主要用于建立各种的控制网。GPS静态测量时, GPS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静止,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通过接收到的卫星数据的变化来求得待定点的坐标。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

目前,RTK测量仪对中整平通过调整三角支架,使水准管中气泡居中,其整平存在误差,精确度低。量取GPS接收机高度是通过竖直高度量取斜距,这种量法不是很准确。仪器经光学对中整平后,用钢卷尺或卷尺测量基准点到RTK测量仪竖直面刻画位置的高度,测量数据需要手动输入,测量结果受地面平整度、人为因素等影响大,实际测量数据存在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测量仪器整平存在误差、测量高度受地面平整度和人为因素影响大、测量数据存在误差、需要手动输入测量仪器内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包括RTK测量仪,用于支撑和固定RTK测量仪的三角支架,安装在RTK测量仪底部中间位置、用于红外对中及测量仪器高度的激光对中器,以及安装在RTK测量仪内、用于控制激光对中器输出测距载波信号的载波器。

具体地,RTK测量仪底部中间位置设有安装激光对中器的固定孔,固定孔底部设置与其匹配的平面镜。

优选地,激光对中器包括设置在平面镜上部、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激光发射接收器,连接在激光发射接收器上、用于载波信号提取的过滤器,以及连接在过滤器上、用于载波信号光电转换的转换器。

进一步地,三角支架顶部中间位置设置孔径大于固定孔、用于激光束穿过的通孔,激光发射接收器安装在固定孔和通孔同一中心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三角支架高度,激光对中器对中整平,载波器控制激光发射器发射测距载波信号,接收到反射的测距载波,在过滤器中提取载波信号,并在转换器内进行光电转换,因载波信号在空气中速度恒定,测定电磁波在被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求得距离值。该装置可快速、精确地实现对中和测量仪器高度,该装置具有安装快捷、使用方便、精度更高、自动校准等优点,在工程施工测量领域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RTK测量仪安装示意图。

图2为激光对中器安装示意图。

图3为载波测距控制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RTK测量仪,2-三角支架,3-激光对中器,4-平面镜,5-激光发射接收器,6-过滤器,7-转换器,8-固定孔,9-通孔,10-载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静态GPS测量中RTK对中及测量仪器高的装置,包括RTK测量仪1,用于支撑和固定RTK测量仪的三角支架2,安装在RTK测量仪1底部中间位置、用于红外对中及测量仪器高度的激光对中器3,以及安装在RTK测量仪1内、用于控制激光对中器3输出测距载波信号的载波器10。

该装置的RTK测量仪1底部中间位置设有安装激光对中器3的固定孔8,固定孔8底部设置与其匹配的平面镜4。

该装置的激光对中器3包括设置在平面镜4上部、用于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激光发射接收器5,连接在激光发射接收器5上、用于载波信号提取的过滤器6,以及连接在过滤器6上、用于载波信号光电转换的转换器7。

该装置的三角支架2顶部中间位置设置孔径大于固定孔8、用于激光束穿过的通孔9。

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激光发射接收器5安装在固定孔8和通孔9同一中心轴线上。

具体操作步骤:

a) 搭设三角支架,并固定RTK测量仪。

b) 开启RTK测量仪,激光发射接收器5发射激光束。

c) 寻找激光对中器3对中整平,锁定三角支架。

d) 载波器10控制激光发射接收器5发射测距载波信号,接收反射的载波信号,通过过滤器6进行载波信号提取,再经转换器7光电转换。

f) RTK测量仪1提取转换器7的电信号,通过设置在RTK测量仪1中逻辑运算显示仪器高度,在RTK测量仪1自动校准基准点数据。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