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自行车的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平台,尤其是一种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座椅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自行车和轻便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是测试自行车和轻便电动摩托车的一种设备,测试时,将自行车和轻便电动摩托车放置在测试平台的滚轮上进行路面骑行状态模拟,以测试电动车在骑行状态下的各项性能。
现有技术中用于压紧座椅的压紧装置均采用固定连接方法,并配合电缸驱动,对待测车辆座椅进行压紧,但是该方法会造成压紧过度的问题,在测试过程中,车辆会产生上下的颠簸,而固定连接的压紧装置会阻碍车辆上下颠簸,或使颠簸的振幅产生衰减,无法真实模拟骑行条件下仅利用人体对座椅施加的重力,故无法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无法达到模拟实际路况骑行的目的。
通过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发现如下相关公开专利文献:
一种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平台(CN201620748263.5)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平台,包括一后轮驱动装置和车座压紧装置,车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后轴滚轮和第二后轴滚轮,第一后轴滚轮和第二后轴滚轮通过轴承座相互平行固定,第一后轴滚轮与第一电机连接;第二后轴滚轮与第二电机连接,将被测试车体的后轮设置在后轮驱动装置的两个后轴滚轮中,车座压紧装置用于为被测试车体加载下压力,来模拟车载负重;其中,第二电机和第二后轴滚轮为车体后轮加载正向扭矩,给其推力,使车轮处于临界运转状态,从而对测试平台本身的摩擦力以及电动车车轮与测试平台的滚轮之间的摩擦阻力进行补偿;第一电机和第一后轴滚轮为后轮加载相反扭矩,给其阻力,来定量模拟电动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
该专利为申请人实用新型的第一代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可实现对待测车辆座椅进行固定压合。
通过技术特征的对比,申请人认为上述公开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与本专利申请方案的结构与目的均不相同,第一代测试平台用于压合座椅的压合力由电缸提供,且座椅与压合装置硬性连接,在测试过程中无法模拟人体重对座椅的压力,无法确保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故申请人对第一代测试平台进行再开发及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座椅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可对待测车辆的座椅进行缓冲压合,可以实现模拟人体重对座椅的压力,测试数据真实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座椅压紧装置,包括底座、前轮驱动部及后轮驱动部,其中前轮驱动部与后轮驱动部均安装在底座内,其特征在于:底座上滑动安装有用于固定车座的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包括支撑柱、横梁及压紧单元,其中支撑柱垂直安装在底座上,该支撑柱与底座滑动可调连接;横梁一端与支撑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可升降缓冲地安装压紧单元。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压紧单元包括轴承套筒及加压底板,其中轴承套筒与加压底板固定连接,且加压底板上制有安装通孔,该安装通孔与轴承套筒内部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轴承套筒的内壁上制有限位环,该限位环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直线轴承及第二直线轴承,且第二直线轴承内滑动安装有滑块。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加压底板上对称制有安装柱,该安装柱上穿装加压砣,且安装柱顶部安装有用于限制加压砣位移的顶盖。。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轴承套筒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防止第一直线轴承及第二直线轴承脱落的限位板。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底座上制有直线导轨,支撑柱底部制有与直线导轨配合滑动的直线导轨滑块。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横梁上制有垂直的升降通孔,该升降通孔内滑动安装升降齿条,且升降齿条底部制有连接杆;横梁上安装有用于控制升降齿条运动的升降电机,该升降电机输出端通过齿轮与升降齿条啮合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升降通孔内壁上制有升降导轨;升降齿条上制有与升降导轨配合滑动的齿条背板。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升降齿条底部的连接杆滑动安装在第一直线轴承内,且连接杆底部通过螺栓与滑块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经济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座椅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可对待测车辆的座椅进行缓冲压合,可以实现模拟人体重对座椅的压力,可实现升降齿条与待测车辆座椅的缓冲连接,由于测试过程中,待测车辆会产生颠簸震动,该颠簸震动是真实骑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况条件,故采用缓冲连接的方式,在保证给与待测车辆座椅一定压力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震动余量及缓冲,解决了上一代测试平台中压紧装置与待测车辆座椅硬性连接,而导致的车辆无法正常颠簸震动问题,使用新一代测试平台测试出的实验数据更贴近实际骑行,提高测试精度和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轴承套筒内部设置限位环,以及限位环两端的第一、第二直线轴承,实现对整体压紧装置的横向限位,使整体压紧装置仅可以上下伸缩运动,而无法横向位移或摆动,该设计提高了检测精度,排除了车辆横向摆动而造成的测试误差过大问题,同时防止了待测车辆倾覆,提高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直线轴承内滑动安装连接杆,第二直线轴承内滑动安装滑块,且连接杆与滑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该设计可为检测车辆的颠簸提供升降缓冲,同时位于两直线轴承之间的限位环可以为滑块限位,在非检测时间,滑块由限位环限位,无需拆下压紧单元;另外,在轴承套筒两端安装限位板,可对第一、第二直线轴承进行限位,防止二者因震动而脱离轴承套筒;更进一步地,在加压底板上制有安装柱,可在安装柱上套装加压砣,用以模拟人体重量为待测车辆座椅提供压合力,同时在安装柱顶部设置顶盖,防止测试颠簸过程中加压砣脱离安装柱,更进一步地提高了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自行车和轻便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自行车和轻便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紧单元主视图;
图4位本实用新型的升降齿条与横梁连接示意图(局部剖视)。
图中:1-后轮驱动部;2-底座;3-前轮驱动部;4-前轮夹紧装置;5-加压底板;6-加压砣; 7-轴承套筒;8-升降齿条;9-升降电机;10-横梁;11-直线导轨滑块;12-支撑柱;13-直线导轨;14-齿条背板;15-安装柱;16-限位板;17-连接杆;18-第一直线轴承;19-顶盖;20-滑块;21-螺栓;22-第二直线轴承;23-升降导轨;24-安装通孔;25-限位环;26-升降通孔;27-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摩托车性能测试平台座椅压紧装置,包括底座2、前轮驱动部3 及后轮驱动部1,其中前轮驱动部与后轮驱动部均安装在底座内,其特征在于:底座上滑动安装有用于固定车座的压紧装置,该压紧装置包括支撑柱12、横梁10及压紧单元,其中支撑柱垂直安装在底座上,该支撑柱与底座滑动可调连接;横梁一端与支撑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可升降缓冲地安装压紧单元。
压紧单元包括轴承套筒7及加压底板5,其中轴承套筒与加压底板固定连接,且加压底板上制有安装通孔24,该安装通孔与轴承套筒内部连通。
轴承套筒的内壁上制有限位环25,该限位环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直线轴承18及第二直线轴承22,且第二直线轴承内滑动安装有滑块20。
加压底板上对称制有安装柱15,该安装柱上穿装加压砣6,且安装柱顶部安装有用于限制加压砣位移的顶盖。19。
轴承套筒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防止第一直线轴承及第二直线轴承脱落的限位板16。
底座上制有直线导轨13,支撑柱底部制有与直线导轨配合滑动的直线导轨滑块11。
横梁上制有垂直的升降通孔26,该升降通孔内滑动安装升降齿条8,且升降齿条底部制有连接杆;横梁上安装有用于控制升降齿条运动的升降电机9,该升降电机输出端通过齿轮 27与升降齿条啮合连接。
升降通孔内壁上制有升降导轨23;升降齿条上制有与升降导轨配合滑动的齿条背板14。
升降齿条底部的连接杆17滑动安装在第一直线轴承内,且连接杆底部通过螺栓21与滑块固定连接。
为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式,下面提供一种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平台使用时,需先进行如下准备工作:
1、将电动车或轻便摩托车推行到底座上,使车辆前轮与测试平台的前轮驱动部垂直接触,车辆后轮与测试平台的后轮驱动部垂直接触,同时将待测车辆前轮推行至前轮夹紧装置4内,为待测车辆定位。
2、打开升降电机,由升降电机控制升降齿条及与之缓冲连接的压紧单元下降,直至压紧单元的加压底板与待测车辆的车座紧密压合;
3、在加压底板的安装柱上加装加压砣,优选地,由于真实骑行状态下,车辆座椅与前轮的受力比约为7:3,故施加的加压砣重量可根据测试时模拟的人体重量进行成比例的增减调配,安装好加压砣后需在安装柱顶部螺栓固装顶盖,防止加压底板颠簸震动时使加压砣脱离安装柱;
4、上述步骤准备就绪后,再次打开升降电机,由升降电机控制升降齿条及连接杆上升,需要注意的是,上升幅度需根据待检测车辆的颠簸幅度确定,优选地控制连接杆上升至滑块与限位环接触或尚未接触,同时保证加压底板的底部始终压合在待测车辆的座椅上,即撤除升降电机给与待测车辆座椅的外力,完全有加压砣模拟人体中对座椅施压,此时升降齿条及连接杆起到横向约束压紧单元,防止压紧单元横向摆动的作用。
与上一代测试平台相比,本方案的区别在于,上一代测试平台的加压底板虽与待测车辆座椅接触,但是由于升降齿条、连接杆及压紧单元均采用硬性连接,并无任何缓冲供能,其压合力由升降电机及加压砣共同提供,导致加压力不稳甚至过大,导致对待测车辆座椅的过度压紧,进而导致测试过程中待测车辆无法正常的颠簸震动,其检测结果无法保证真实性;本方案中采用的方法使对待测车辆座椅的压合力完全由加压砣及加压底板提供,测试过程中升降电机控制齿条及连接杆适当上升,为压紧单元提供一定的颠簸缓冲量,其测试结果真实可靠,可完全模拟人骑行状态下的体重对车辆的重力压紧。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