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1015发布日期:2019-03-27 10:0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马达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马达进行检查的马达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马达作为常用的驱动源,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在机电领域,人们就常常使用马达来输出旋转动力。

在实际制造马达时,在马达出厂之前,通常需要对马达的各种性能(例如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是否平稳、马达的旋转轴旋转时是否产生杂音等)进行检查,以确保制造的马达满足规定要求。

为了对马达的性能进行检查,以往有一种马达检查装置,其具有输送部、检查部和控制部,其中,输送部沿水平方向输送载放马达的托盘,检查部从上方对输送部上的托盘中的马达(具体是检查位置处的托盘中的马达)进行检查,控制部对输送部和检查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不过,在上述马达检查装置中,检查部对输送部上的托盘中的马达进行检查,因此,在马达的检查完成之前,需要使输送部保持停止状态,导致由输送部输送的其它马达容易产生堆积,生产效率下降,这种问题在马达的检查作业的时间较长时变得尤为显著。

因此,如何减小马达的检查作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检查装置,有助于减小或避免马达的检查作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检查装置,其包括:输送部,该输送部沿水平方向输送载放马达的托盘;移位部,该移位部使所述托盘在所述输送部与该输送部之外的检查位置之间移位;保持部,该保持部对位于所述检查位置的所述托盘进行保持;检查部,该检查部对位于所述检查位置的所述托盘中的马达进行检查;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输送部、所述移位部、所述保持部和所述检查部进行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检查装置,包括移位部和检查部,移位部使托盘在输送部与该输送部之外的检查位置之间移位,检查部对位于检查位置的托盘中的马达进行检查,因此,在对某一马达进行检查时,该马达的检查作业不易对输送部的输送造成影响,能利用输送部继续对其它马达进行输送,从而能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移位部是升降部或推拉部,其中,所述升降部使所述托盘在所述输送部与比该输送部靠上方的检查位置之间升降移动,所述推拉部使所述托盘在所述输送部与比该输送部靠侧方的检查位置之间水平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通过根据情况适当地选择升降部或推拉部作为移位部,容易实现装置各部件的紧凑化,从而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输送部沿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托盘,所述输送部包括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水平方向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隔开,以对所述托盘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进行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通过利用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从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托盘进行支承,托盘的位置容易保持稳定,从而容易确保输送部顺畅地输送托盘,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或所述第二支承部由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托盘的输送带或输送链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同时实现对托盘的支承和对托盘的输送,因此,有助于降低马达检查装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输送部包括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所述托盘的位置进行限制。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通过利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从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托盘的位置进行限制,托盘的位置容易保持稳定,从而容易确保输送部顺畅地输送托盘,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或所述第二支承部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轨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对托盘的支承和对托盘的引导,因此,有助于降低马达检查装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移位部是升降部,所述升降部具有能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支承杆和支承板,所述支承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板在水平面内延伸,且与所述支承杆的上端连接,且用于从下方托住所述托盘。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移位部,因此,有助于降低马达检查装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移位部是推拉部,所述推拉部具有能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连接杆和推板,所述连接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推板与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连接,且用于从侧方抵接所述托盘。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移位部,因此,有助于降低马达检查装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输送部沿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输送所述托盘,所述保持部具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水平方向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托盘。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通过利用夹持部从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对托盘进行夹持,容易将载放待马达的托盘稳定地保持于检查位置,因此,容易稳定地对马达进行检查。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夹持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所述托盘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从下方与所述托盘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通过利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对托盘进行支承和限制,容易将载放待马达的托盘更稳定地保持于检查位置,因此,容易更稳定地对马达进行检查。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检查部具有两个敲击部,这两个敲击部通过上下移动而交替地对位于所述检查位置的所述托盘中的马达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进行敲击。

根据上述结构的马达检查装置,在使马达的旋转轴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利用两个敲击部交替地对马达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进行敲击(即先利用一个敲击部对马达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中的一个进行敲击,再利用另一个敲击部对马达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中的另一个进行敲击),有助于矫正马达的旋转轴的倾斜。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包括移位部和检查部,移位部使托盘在输送部与该输送部之外的检查位置之间移位,检查部对位于检查位置的托盘中的马达进行检查,因此,在对某一马达进行检查时,该马达的检查作业不易对输送部的输送造成影响,能利用输送部继续对其它马达进行输送,从而能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升降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升降部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为便于理解而以分开的方式示出了支承板和托盘。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保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马达检查装置

10 输送部

11 第一支承部

12 第二支承部

13 第一限制部

14 第二限制部

20 移位部

21 支承杆

22 支承板

23 第一连接杆

24 第二连接杆

25 支架

30 保持部

31 托架部

311 柱状部

312 板状部

32 夹持部

321 第一夹持部

322 第二夹持部

33 驱动部

40 检查部

41 敲击部

42 驱动部

50 限位部

BS 基座

SP 链轮

ST 托盘

MT 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升降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升降部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为便于理解而以分开的方式示出了支承板和托盘,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中的保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1包括:输送部10,该输送部10沿水平方向输送载放马达MT的托盘ST;移位部20,该移位部20使托盘ST在输送部10与该输送部10之外的检查位置P之间移位;保持部30,该保持部30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进行保持;检查部40,该检查部40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进行检查;以及控制部(未图示),该控制部对输送部10、移位部20、保持部30和检查部40进行控制。

此处,马达MT具有旋转轴(沿图中的L方向延伸),且以该旋转轴沿水平方向(具体是沿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载放于托盘ST,托盘ST具有大致呈矩形板状的托盘主体以及从托盘主体的中央突出且供马达MT载放的马达托座,由于马达MT和托盘ST本身不是本发明的重点,因而不再详细展开说明。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马达检查装置1包括(沿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移位部20、与多个移位部20分别对应的多个保持部30以及多个检查部40,由于多个移位部20的结构彼此相同,多个保持部30的结构彼此相同,多个检查部40的结构也彼此相同,因而在下面的说明中以一个移位部20以及与之对应的保持部30和检查部40为例进行说明。

(输送部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部10沿水平方向中的第一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方向)输送托盘ST,输送部10包括第一支承部11和第二支承部12,第一支承部11和第二支承部12在水平方向中的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上隔开,以对托盘ST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进行支承。

此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承部11和第二支承部12分别由沿第一方向输送托盘ST的输送链构成。具体而言,马达检查装置1包括基座BS,在基座BS上以能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多个链轮SP,上述输送链架设于这多个链轮SP,并且,在基座BS上设置有驱动多个链轮SP旋转的驱动源(未图示)。更具体而言,链轮SP包括一对第一链轮SP1、SP2和比第一链轮SP1靠X1方向侧的一对第二链轮(未图示),其中,一对第一链轮SP1、SP2绕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轴线旋转,一对第二链轮也绕沿Y方向延伸的同一轴线旋转,一对第一链轮SP1、SP2中的第一链轮SP1和一对第二链轮中的一个第二链轮供构成第一支承部1的输送链架设,一对第一链轮SP1、SP2中的第一链轮SP2和一对第二链轮中的另一个第二链轮供构成第二支承部2的输送链架设。

此外,如图1所示,输送部10包括第一限制部13和第二限制部14,第一限制部13和第二限制部14沿第一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方向)延伸,且从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上的两侧对托盘ST的位置进行限制。具体而言,第一限制部13和第二限制部14分别由条状件形成,第一限制部13设置在比第一支承部11稍靠上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方向)且稍靠侧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1方向)的位置,第二限制部14设置在比第二支承部12稍靠上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方向)且稍靠侧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2方向)的位置,第一限制部13和第二限制部14在第二方向上的间隔稍大于托盘ST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移位部的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移位部20是升降部,该升降部使托盘ST在输送部10与比该输送部10靠上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方向)的检查位置SP之间升降移动。

此处,如图3至图5所示,构成移位部20的升降部位于检查位置SP的正下方,其具有能沿上下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方向)升降的支承杆21和支承板22,支承杆21沿上下方向延伸,支承板22在水平面内延伸,且与支承杆21的上端连接,且用于从下方托住托盘ST。具体而言,支承杆21平行地设置有四根,四根支承杆21的下端与马达检查装置1的基座BS连接,四根支承杆21的上端与支承板22连接,支承板22具有与托盘ST大致相同的尺寸。更具体而言,四根支承杆21中的两根的下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3连接,四根支承杆21中的其余两根的下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杆24连接,第一连接杆23和第二连接杆24以在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上隔开的方式平行设置,且与马达检查装置1的基座BS连接,并且,在四根支承杆21的中途(具体是比支承板22靠下方且比支承杆21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连接有支架25。

(保持部的结构)

如图2和图6所示,保持部30具有夹持部32,夹持部32从水平方向中的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的两侧夹持托盘ST。

此处,如图6所示,在保持部30中,夹持部32具有从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托盘ST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以及从下方与托盘ST抵接的第二抵接部。具体而言,保持部30具有托架部31和夹持部32,其中,托架部31与马达检查装置1的基座BS连接,夹持部32以能沿第二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托架部31。更具体而言,托架部31具有柱状部311和板状部312,其中,柱状部311沿上下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方向)延伸,柱状部311的下端与马达检查装置1的基座BS连接,柱状部311的上端与板状部312连接,板状部312以其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在水平面内延伸,且具有贯通孔3121,该贯通孔3121沿上下方向贯穿板状部312,且具有能供托盘ST通过的尺寸;夹持部32包括第一夹持部321和第二夹持部322,第一夹持部321和第二夹持部322以在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上隔开的方式设置于板状部312(在图示的例子中是设置于贯通孔3121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且能在保持部30的设置于板状部312的驱动部33(例如马达、气缸,但不局限于此)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夹持或松开托盘ST,并且,第一夹持部321设置有第一凹槽3211,第一凹槽3211设置于第一夹持部321的靠第二夹持部322的一侧,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面向第二夹持部322的槽侧面以及在水平面内延伸且面向上方的槽底面,类似地,第二夹持部322设置有第二凹槽3221,第二凹槽3221设置于第二夹持部322的靠第一夹持部321的一侧,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面向第一夹持部321的槽侧面以及在水平面内延伸且面向上方的槽底面,第一凹槽3211和第二凹槽3221的上述槽侧面分别构成第一抵接部,第一凹槽3211和第二凹槽3221的上述槽底面分别构成第二抵接部。

(检查部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检查部40具有两个敲击部41,这两个敲击部41通过上下移动而交替地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进行敲击。

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敲击部41以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于板状部312,且设置在比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靠上方的位置,两个敲击部41分别在检查部40包括的驱动部42(例如马达、气缸,但并不局限于此)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此外,检查部40还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能沿上下方向升降,以从上方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进行按压固定。具体而言,按压部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于两个敲击部41之间,且在检查部40包括的驱动部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下面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检查装置1对马达MT进行检查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待检查的马达MT载放于托盘ST,并将托盘ST载放于输送部10(具体是载放于第一支承部11和第二支承部12)。

接着,输送部1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沿第一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方向)输送载放有马达MT的托盘ST(例如使托盘ST从X1方向朝X2方向移动),使其到达规定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位于检查位置P正下方且位于移位部20正上方的位置)。

然后,移位部2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将托盘ST托起。具体而言,移位部20使支承杆21上升而带动支承板22上升,以使支承板22从下方抵接托盘ST并将托盘ST抬起至检查位置P。

接着,保持部3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对来到检查位置P的托盘ST进行保持。具体而言,保持部30利用驱动部33驱动夹持部32,以从水平方向中的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的两侧夹持托盘ST。

然后,检查部4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进行检查作业。具体而言,检查部40的按压部下降,以从上方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进行按压固定,在此状态下,检查部40的两个敲击部41通过上下移动而交替地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的轴向上的两个位置进行敲击。

此外,在检查部40进行检查作业的同时,移位部2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使支承杆21下降,从而带动支承板22下降(具体是下降至不影响输送部10的输送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马达检查装置1,包括移位部20和检查部40,移位部20使托盘ST在输送部10与该输送部10之外的检查位置P之间移位,检查部40对位于检查位置P的托盘ST中的马达MT进行检查,因此,在对某一马达MT进行检查时,该马达MT的检查作业不易对输送部10的输送造成影响,能利用输送部10继续对其它马达进行输送,从而能提高马达的生产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检查装置1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移位部20,且包括与多个移位部20分别对应的多个保持部30和多个检查部40,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仅设置一个移位部20、一个保持部30和一个检查部4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输送部10中,第一支承部11和第二支承部12分别由沿第一方向输送托盘ST的输送链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支承部11和/或第二支承部12也可由沿第一方向输送托盘ST的输送带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和/或第二支承部还可同时包括输送链/输送带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轨,且在托盘的底部设置与导轨配合的卡槽。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对托盘的支承、对托盘的引导和对托盘的输送,因此,有助于降低马达检查装置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位部20是升降部,该升降部使托盘ST在输送部10与比该输送部10靠上方的检查位置SP之间升降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移位部也可由使托盘在输送部与比该输送部靠侧方的检查位置之间水平移动的推拉部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推拉部具有能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连接杆和推板,连接杆沿水平方向延伸,推板与连接杆的端部连接,且用于从侧方抵接托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还可在多个移位部20彼此之间设置限位部50,以避免相邻的托盘ST相互碰撞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查部40进行检查作业的同时,移位部20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使支承杆21下降而带动支承板22下降,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检查部40进行检查作业之前或之后驱动支承板22下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