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件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6902发布日期:2019-06-13 13:2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管件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件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管件加工生产线来说,管件的直径、圆度等参数的检测是衡量管件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一个重要过程,人工检测管件的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人工检测存在很多人为客观的误差,无法满足生产自动化的使用需求,故此,设计一套可以实现对管件的机械自动化的检测设备,高效且迅速地获取管件的各项参数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件检测装置,以解决管件参数的机械化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件检测系统,以解决管件参数的自动化传输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管件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工作台和设于所述检测工作台上的管件夹持单元和管件检测单元;其中

所述管件夹持单元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且适于沿着管件的轴线方向分布夹持管件的夹持机构;

所述管件检测单元包括适于对管件进行检测的测量头和适于带动测量头移动的检测驱动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组所述夹持机构中其中一个夹持机构通过第一平移驱动组件与所述检测工作台滑动连接以使该夹持机构适于向另一个夹持机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夹紧台和设于所述夹紧台上的一对相对设置的以适于从管件的径向两侧夹紧管件的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

与所述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的夹持机构的夹紧台与所述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

所述主夹持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夹紧台的主动定位轮座和设于所述主动定位轮座上的上定位轮和下定位轮;所述上定位轮和下定位轮沿着主动定位轮座相对于夹紧台的高度方向设置;

所述从夹持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夹紧台的从动定位轮座和设于所述从动定位轮座上的上从动轮和下从动轮;所述上定位轮和下定位轮沿着主动定位轮座相对于夹紧台的高度方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移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夹紧台的底部滑动相连的一对与所述夹紧台垂直分布的第一导轨,以及与所述夹紧台的底部相连的第一移动丝杠;

所述第一移动丝杠位于一对第一导轨之间;以及

所述第一移动丝杠的一端通过第一联轴器与第一伺服电机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在所述夹紧台与主夹持组件的主动定位轮座和从夹持组件的从动定位轮座之间设有的第二平移驱动组件;以及

所述主动定位轮座和从动定位轮座适于在第二平移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向运动以夹紧管件或相离运动以释放管件;

所述第二平移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夹紧台背离所述检测工作台的顶端的一对第二导轨,以及同时与所述主动定位轮座和从动定位轮座相连的第二移动丝杠;

所述第二导轨沿着夹紧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移动丝杠位于一对所述第二导轨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移动丝杠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与第二伺服电机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主夹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上定位轮和下定位轮相连的旋转驱动组件;

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包括通过一联动轴与上定位轮相连的上从动齿轮、通过一联动轴与下定位轮相连的下从动齿轮、与上从动齿轮啮合相连的主动齿轮、同时与所述主动齿轮和下从动齿轮啮合相连的过度齿轮,以及与所述主动齿轮相连的适于驱动主动齿轮旋转的动力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检测驱动机构包括与测量头相连的夹持部、与所述夹持部相连的测量架、与所述测量架相连的一对传动轴,以及与所述测量架相连的以驱动该测量架沿着传动轴移动的Y轴驱动组件;

所述传动轴通过传动轴座与一测量架底座垂直相连;

所述测量架底座通过X轴移动组件与所述检测工作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Y轴驱动组件包括在一对所述传动轴与测量架之间设有的直线轴承、与所述传动轴背离所述传动轴座的端部相连的气缸座,以及设于所述气缸座上背离所述测量架的顶端面相连的气缸;

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气缸座的端部与所述测量架相连;以及

所述X轴移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测量架底部的且与该测量架滑动相连的一对第三导轨、设于一对第三导轨之间的且与所述测量架的底部相连的第三移动丝杠,以及

所述第三移动丝杠的一端通过第三联轴器与第三伺服电机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通过Z轴移动组件与所述测量架相连;

所述Z轴移动组件包括调整架体、部分地容纳于所述调整架体内部的且与所述夹持部相连的联动杆、容纳于所述调整架体内部的且与所述联动杆套接的第四移动丝杠,以及设于所述调整架体外部的且与所述第四移动丝杠的一端相连的旋转手轮。

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管件检测系统,包括:

管件传输装置,所述管件传输装置适于输送待检测管件和转移检测后的管件;

管件检测装置,所述管件检测装置适于对管件进行参数检测;以及

管件转移装置,所述管件转移装置适于在管件检测装置与管件传输装置之间传递转移管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通过管件夹持单元对管件进行固定夹持,再通过管件检测单元的测量头采集管件的相关参数,测量过程不仅高效且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存在的主观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的旋转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装置的Z轴移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件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检测工作台1、管件2、测量头101、测针102、测量架105、传动轴107、传动轴座108、测量架底座109、弹性夹套111、弹性夹头112、滚花螺母113、直线轴承115、气缸座116、气缸118、第三导轨119、第三移动丝杠121、第三联轴器123、第三伺服电机125、调整架体131、联动杆132、第四移动丝杠133、压板134、旋转手轮135、收容腔体137、连接丝母138、夹紧台201、第一导轨202、第一移动丝杠203、第一联轴器205、第一伺服电机207、主动定位轮座208、上定位轮209、下定位轮210、从动定位轮座211、上从动轮212、下从动轮213、第二导轨215、第二移动丝杠217、第二联轴器218、第二伺服电机220、上从动齿轮221、下从动齿轮222、主动齿轮223、减速器224、回转伺服电机225、过度齿轮226、管件传输装置1、管件检测装置2、管件转移装置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检测装置2,包括:检测工作台1和设于检测工作台1上的管件夹持单元和管件检测单元。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针对的管件为圆柱体结构的管件2,即便于通过对管件夹持后通过驱动管件的旋转来实现对于管件圆周性的参数检测。

管件夹持单元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且适于沿着管件的轴线方向分布夹持管件的夹持机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针对的管件为圆柱体结构,而且整体的管件的轴向长度针对不同的管件来说是不同的,为了提高本实施例的管件检测装置2的适用范围,本实施例是通过沿着管件的轴线方向从管件的两个部位对管件进行夹持,这样的设计相比采用单一部位的夹持来说,可以提高管件被夹持后的稳定性,即使是针对轴线长度较长的管件来说,采用两个部位的夹持可以更加有效保证夹持的稳定性。

管件检测单元包括适于对管件进行检测的测量头101和适于带动测量头101移动的检测驱动机构。在测量头101朝向管件的端部设有用于检测管件参数的测针102。为了避免测量头101影响管件装载在测量区域,同样为了避免测量头101影响检测后的管件的转移,通过检测驱动机构来调整测量头101的位置,使得测量头101不会形成管件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管件的尺寸不仅相同,因此通过检测驱动机构可以调整测量头101对于不同尺寸的管件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组夹持机构中其中一个夹持机构通过第一平移驱动组件与检测工作台1滑动连接以使该夹持机构适于向另一个夹持机构移动。此处,一对夹持机构是分别夹持在管件的轴向方向的两个部分,对于轴线方向长度不一的管件来说,为了提高管件夹持后的稳定性,必然对于管件具体的夹持位置也不尽相同,故此,通过设置一组夹持机构,使得其中一个夹持机构可以相对于另一个夹持机构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持机构之间的距离,使得两个夹持机构可以适用不同轴线长度的管件来保证夹持效果。

又具体的,夹持机构包括夹紧台201和设于夹紧台201上的一对相对设置的以适于从管件的径向两侧夹紧管件的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其中,与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的夹持机构的夹紧台201与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平移驱动组件包括与夹紧台201的底部滑动相连的一对与夹紧台201垂直分布的第一导轨202,以及与夹紧台201的底部相连的第一移动丝杠203,此处的夹紧台201通过第一丝母与第一移动丝杠203相连。第一移动丝杠203位于一对第一导轨202之间;以及第一移动丝杠203的一端通过第一联轴器205与第一伺服电机207相连。具体的,一对第一导轨202分布在一组夹持机构之间的区间内,使得与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的夹紧机构可以朝向另一个夹紧机构移动,从而调整两个夹紧机构之间的距离。夹紧台201适于沿着第一导轨202滑移,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07驱动第一移动丝杆旋转,由第一移动丝杆的旋转来驱动夹紧台201沿着第一导轨202滑移,将第一移动丝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夹紧台201的直线移动。

主夹持组件包括固设于夹紧台201的主动定位轮座208和设于主动定位轮座208上的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可相对于主动定位轮座208实现自由转动;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沿着主动定位轮座208相对于夹紧台201的高度方向设置。从夹持组件包括固设于夹紧台201的从动定位轮座211和设于从动定位轮座211上的上从动轮212和下从动轮213,上从动轮212和下从动轮213可相对于从动定位轮座211自由转动;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沿着主动定位轮座208相对于夹紧台201的高度方向设置。在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夹紧管件的过程中,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以及上从动轮212和下从动轮213适于沿着管件的径向外周侧接触管件。

一方面,对于管件的夹持过程,为了便于管件的转移,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之间的距离在初始状态(此处的初始状态指的是不夹持管件的状态)下必然大于夹持管件的状态下的距离的,只有这样才便于将管件放置在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之间,同样的地完成对于管件的检测后,也需要使得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恢复到初始状态才能便于将检测完成后的管件进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尺寸的管件,不仅存在轴线长度的差异,还存在这径向尺寸的差异,故此,通过一对夹紧机构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对于管件的轴线方向的夹持位置的变化,但是实现不了对于管件径向方向的夹持位置的变化。基于上述存在的两方面的问题,本实施例通过设计的夹持机构还包括在夹紧台201与主夹持组件的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夹持组件的从动定位轮座211之间设有的第二平移驱动组件,使得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适于在第二平移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向运动以夹紧管件或相离运动以释放管件,如此,只要设计主夹持组件与从夹持组件初始状态下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最大径向尺寸的管件对应的夹持状态下的距离,就可以使得本实施例的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适用于不同径向尺寸的管件,有效保证对于管件径向的夹持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二平移驱动组件包括设于夹紧台201背离检测工作台1的顶端的一对第二导轨215,以及同时与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相连的第二移动丝杠217,此处的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分别通过一丝母与第二移动丝杠217相连。第二导轨215沿着夹紧台2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移动丝杠217位于一对第二导轨215之间;以及第二移动丝杠217的一端通过第二联轴器218与第二伺服电机220相连。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此处的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均与第二移动丝杠217相连,但是在第二移动丝杠217的旋转作用下,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即第二移动丝杆在第二伺服电机220的作用下实现正转和反转的旋转过程中,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向运动和相离运动,来便于对管件实现夹持和释放,因此,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与第二移动丝杠217相连的螺纹部的螺旋方向是相反的,来使得主动定位轮座208和从动定位轮座211的运动方向相反。

由于对于管件的检测需要采集圆周性的参数,故此,对于管件夹持后还需要通过管件的旋转来达到便于测量头101对管件进行圆周性参数检测的目的,故此,本实施例设计的主夹持组件还包括与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相连的旋转驱动组件。通过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的转动来推动工件在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之间旋转。此处需要说明的所示,针对管件被一组夹持机构夹持后,此处的旋转驱动组件可以只设置在一组夹持机构中的其中一个夹持机构的主夹持组件上。当然也可以是一组夹持机构的主夹持组件分别设置旋转驱动组件。具体的,旋转驱动组件包括通过一联动轴与上定位轮209相连的上从动齿轮221、通过一联动轴与下定位轮210相连的下从动齿轮222、与上从动齿轮221啮合相连的主动齿轮223、同时与主动齿轮223和下从动齿轮222啮合的过度齿轮226,以及与主动齿轮223相连的适于驱动主动齿轮223旋转的动力结构。此处的动力结构可选为与主动齿轮223相连的减速器224,以及与该减速器224相连的回转伺服电机22522机。在回转伺服电机22522机的作用下,由于上从动齿轮221和下从动齿轮222分别位于主动齿轮223的两侧,形成相对于主动齿轮223的对称结构,使得在主动齿轮223的旋转作用下,上从动齿轮221和下从动齿轮222可以实现相同方向的旋转。通过相同方向旋转的上从动齿轮221和下从动齿轮222对应实现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的同方向的旋转,由此,使得主夹持组件实现对于管件旋转的推动力,此时,从夹持组件不施加对于管件旋转的推动力,是在管件推动的过程中提供辅助的夹持作用力。

再具体的,为了避免测量头101影响管件的转移,同时还便于测量头101适应不同尺寸的管件的检测,在本实施例中的检测驱动机构包括与测量头101相连的夹持部、与夹持部相连的测量架105、与测量架105相连的一对传动轴107,以及与测量架105相连的以驱动该测量架105沿着传动轴107移动的Y轴驱动组件。传动轴107的一端与传动轴座108固连,而传动轴座108则与一测量架底座109垂直固连。测量架底座109通过X轴移动组件与检测工作台1相连。

此处的夹持部可选的包括与测量头101相连的弹性夹套111,以及与弹性夹套111相连的弹性夹头112。测量头101通过一滚花螺母113与弹性夹套111相连,通过设置的弹性夹套111和弹性夹头112便于当测量头101出现磨损和损坏的时候可以进行测量头101的更换,以此来保证对于管件参数检测的精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的Y轴驱动组件包括在一对传动轴107与测量架105之间设有的直线轴承115、与传动轴107背离传动轴座108的端部相连的气缸座116,以及设于气缸座116上背离测量架105的顶端面相连的气缸118,测量架105通过直线轴承115使得测量架105可以相对于传动轴107滑动;气缸118的活塞杆穿过气缸座116的端部与测量架105相连。即,在气缸118的作用下,测量架105在活塞的伸出和回缩的过程中,可以沿着传动轴107移动,以此来调整测量架105相对于检测工作台1的高度,也即测量头101的测针102相对于管体的高度。

为了适应调整测量头101对于管件上的轴线方向的不同部件进行检测,本实施例设计了可以调整测量头101相对于管件的轴线方向的位置,具体的,X轴移动组件包括设于测量架105底部的且与该测量架105滑动相连的一对第三导轨119、设于一对第三导轨119之间的且与测量架105的底部相连的第三移动丝杠121,以及第三移动丝杠121的一端通过第三联轴器123与第三伺服电机125相连,此处的测量架105的底部通过一丝母与第三移动丝杠121相连。在第三伺服电机125的作用下,实现将第三移动丝杠121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测量架105相对于检测工作台1的直线运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设计的第三导轨119平行于管件被夹持后的轴线方向设置,使得测量头101在测量架105沿着第三导轨119的移动过程中实现调整测量头101对管件的轴线方向的不同部位进行检测。

为了使得与测量头101相连的测针102可以对准管件的垂直中线进行测量,以此来保证检测的精度,本实施例还设置了可以手工操作的关于测量头101相对于测量架105之间的微小的位置调整结构,具体的,该位置调整结构为Z轴移动组件,即测量头101通过Z轴移动组件与测量架105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种规格尺寸的管件来说,保持管件的放置位置稳定性就可以实现保证在不调整测量头101的位置的前提下依然使得测针102对准管件的垂直中线,因此本实施例的位置调整结构用来调整测量头101一般是针对的更换不同尺寸的管件时需要通过位置调整结构来调整测量头101相对于管件的位置,故此,该部分的位置调整结构采用人工操作进行微调即可,不采用机械自动化的调整过程。

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的Z轴移动组件包括调整架体131、部分地容纳于调整架体131内部的且与夹持部相连的联动杆132、容纳于调整架体131内部的且与联动杆132套接的第四移动丝杠133,以及设于调整架体131外部的且与第四移动丝杠133的一端相连的旋转手轮135。调整架体131通过压板134与测量架105相连固定。即调整架体131具有一收容腔体137,联动杆132部分地插设于收容腔体137中,而在联动杆132位于收容腔体137外侧的端部与弹性夹头112相连,以适于通过联动杆132的运动带动弹性夹头112位置的变化,而此处的第四移动丝杠133位于收容腔体137内的部分与收容腔体137内的一连接丝母138相连,该连接丝母138固设于收容腔体137中,使得通过与第四移动丝杠133相连的旋转手轮135在手部旋转作用下,由于连接丝母138与第四移动丝杠133的作用,使得第四移动丝杆可以沿着收容腔体137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弹性夹头112位置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联动杆132部分地与第四移动丝杠133套接,联动杆132的外壁与收容腔体137的内壁接触,使得联动杆132可以形成对于第四移动丝杠133移动过程中的径向位置的限定,防止第四移动丝杠133移动过程中出现径向的位置偏移而影响与测量头101相连的测针102的位置的精确度。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伺服电机207、第二伺服电机220、第三伺服电机125、回转伺服电机22522机和气缸118均可电性连接同一个控制柜,以及测针102也可与控制柜相连,来实现通过控制柜智能化地控制整体的管件检测装置2的运行。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管件检测装置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检测系统,管件传输装置1、管件检测装置2和管件转移装置3。具体的,管件传输装置1适于输送待检测管件和转移检测后的管件;管件检测装置2适于对管件进行参数检测;以及管件转移装置3适于在管件检测装置2与管件传输装置1之间传递转移管件。其中管件检测装置2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管件检测装置2。

本实施例中的管件转移装置3采用例如但不限于机器人,即在管件从管件输送装置转移到管件检测装置2后,在管件检测装置2的一对夹持机构对管件实施夹持的过程中,依然通过机器人对管件进行夹持,待管件被一对夹持机构夹持完成后,机器人再退出对于管件的夹持。当需要转移检测完成后的管件时,则是先通过机器人对管件夹紧后再撤销一对夹持机构对于管件的夹持作用。

通过本实施例的协同配合的管件传输装置1、管件检测装置2和管件转移装置3,可以提高管件检测的系统化和检测效率。

本实施例的管件检测系统具体的实施原理为:

待检测的管件由管件输送装置进行输送,机器人对管件输送装置上输送的管件进行夹取,以使得管件从管件输送装置转移到管件检测装置2的检测工作台1,在此过程中,机器人始终保持对于管件的夹持,一组夹持机构中与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连的夹持机构在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朝向另一个夹持机构移动,以使得一组夹持机构沿着管件的轴线方向形成对于管件的轴线方向的两个部分的轴向定位。然后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在第二平移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向运动以实现对于管件的径向的夹持定位,在完成对于管件的轴向和径向的定位夹持后,机器人释放对于管件的夹持作用,机器人离开管件检测区域。此时,管件检测单元的测量架105在X轴移动组件的作用下使得测量头101的测针102沿着管件的轴线方向朝向管件的检测位置移动,再通过Y轴移动组件的作用实现测量头101沿着管件的径向方向朝向管件移动,使得测针102可以接近管件的外侧壁获取相应的检测参数。最后,通过旋转驱动组件的作用使得一组夹持机构分别包括的主夹持组件的上定位轮209和下定位轮210实施对于管件旋转的推动力,使得管件沿着管件的径向产生旋转来实现测针102对于管件的外周侧的整体的检测。待完成上述检测过程中,旋转驱动组件停止运作,而管件检测单元执行与上述过程相反的过程,使得测量头101的测针102离开管件。此时,再由机器人运作,实施对于管件的夹取,待机器人夹紧管件后,夹持机构的主夹持组件和从夹持组件在第二平移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离运动以实现对于管件的径向的释放,以便于机器人将管件再转移到管件输送装置上,通过管件输送装置将检测完毕的管件输送至下一操作工位。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