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及其静载试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21893发布日期:2020-10-23 19:27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及其静载试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及其静载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机电系统支架主要用于建筑结构的后期机电设备的安装,如风管的安装,支架用于将风管安装于天花板上。

现有技术对机电系统支架及膨胀螺栓,多依据相关规范及经验进行选型。针对施工过程中膨胀螺栓的安装是否牢固、支架焊接节点是否满足安装要求,并没有专业的设备进行检验,无法保障后期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及其静载试验方法,以解决对机电系统支架及膨胀螺栓,多依据相关规范及经验进行选型,没有专业设备对支架的性能进行检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包括:

供待测支架安装的楼承板;

支撑柱,支撑于所述楼承板的底部,所述支撑柱安装有容置筒,所述容置筒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贯孔;

拉伸组件,包括电动驱动油缸,可活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筒中,所述电动驱动油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连接于所述待测支架的拉索,二所述拉索分别穿设于所述贯孔中;以及

用于测定所述拉索的拉力的测力装置,安装于所述拉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包括:

柱体;

顶伸油缸,安装于所述柱体的上端;以及

移动式底座,安装于所述柱体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顶伸油缸具有一固定端和一伸缩端,所述固定端同轴连接于所述柱体。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筒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贯孔设置于所述容置筒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筒的两端的内侧分别安装一定滑轮,所述定滑轮设置于所述贯孔的下方,所述拉索的中部缠绕于所述定滑轮。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筒与所述电动驱动油缸同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筒和所述支撑柱之间连接有加强杆。

进一步的,所述测力装置为拉力计。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的静载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待测支架安装于楼承板的底部;

将支撑柱固定支撑于所述楼承板的底部,使得容置筒设置于所述待测支架的下方;

将所述容置筒的两端的贯孔中的拉索分别连接于所述待测支架的相对两侧;

电动驱动油缸对向拉伸二所述拉索,二所述拉索以预设拉力向下拉拽所述待测支架,同时观测测力装置以获得所述拉索的实时拉力,使得二所述拉索的实时拉力的合力达到所述待测支架的预设承受荷载;

在所述合力达到所述预设承受荷载后并静置维持一预设时间,观测所述待测支架的受力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电系统的支架的选型及性能试验,通过容置筒中的电动驱动油缸对拉索产生拉力,进而分别对待测支架的相对两侧产生拉力检测待测支架的性能,试验结构作为机电系统的支架的选型依据,能避免凭经验选型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了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式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式底座的俯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包括:楼承板1、支撑柱2、容置筒3、拉伸组件4和测力装置5。

楼承板1悬空设置,主要用于安装待测支架6。将待测支架通过待测膨胀螺栓安装于楼承板的底板,以模拟待测支架的实际安装状态。

支承柱竖设于楼承板的下方的地面或楼板等硬质承台上。楼承板通过墙体架设于硬质承台上。支撑柱2支撑于楼承板1的底部,以避免支撑柱不发生前后及上下位移。支撑柱2的侧部安装有容置筒3。容置筒3与支撑柱呈角度设置。较佳的,容置筒3沿水平方向设置。容置筒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贯孔。

拉伸组件4包括电动驱动油缸41和二拉索42。

电动驱动油缸41可活动地容置于容置筒3中。具体的,电动驱动油缸41滑设于容置筒3中。较佳的,电动驱动油缸41与容置筒3同向设置。

电动驱动油缸4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拉索42。拉索42的第一端连接于电动驱动油缸,拉索42的第二端穿过容置筒的贯孔并伸至容置筒的外侧。在试验时,拉索的第二端连接于待测支架6。届时,二拉索42分别穿设于贯孔中并连接于待测支架6的相对两侧。

测力装置5安装于拉索42。在试验时,通过电动驱动油缸对向拉伸其两端的拉索,使得拉索向下拉拽待测支架,测力装置5则用于测定拉索42的实时拉力。

本发明的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电系统的支架的选型及性能试验,通过容置筒中的电动驱动油缸对拉索产生拉力,进而分别对待测支架的相对两侧产生拉力检测待测支架的性能,试验结构作为机电系统的支架的选型依据,能避免凭经验选型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了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为高度可调节且可移动的支撑柱。具体的,支撑柱2包括:柱体21、顶伸油缸22和移动式底座23。顶伸油缸22安装于柱体21的上端。移动式底座23安装于柱体21的下端。

在试验时,通过移动式底座将支撑柱移动至已安装的待测支架的旁边,再通过顶伸油缸的伸缩,使得支撑柱的上端固定支撑于楼承板的底板,避免支撑柱的晃动和移位。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顶伸油缸22具有一固定端和一伸缩端。顶伸油缸的固定端同轴连接于柱体21。顶伸油缸的伸缩端连接有高度可调节的伸缩支架。伸缩支架包括螺纹套筒和螺纹杆,螺纹套筒螺合于螺纹杆。螺纹套筒同轴连接于顶伸油缸的伸缩端。螺纹杆的远离螺纹套筒的一端用于支撑于楼承板的底部。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容置筒3沿水平方向设置,容置筒的贯孔开设于容置筒3的顶部。容置筒3的两端的内侧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一定滑轮31。定滑轮31设置于容置筒的贯孔的下方。拉索42的中部缠绕于定滑轮31。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筒的内径大于电动驱动油缸的外径。电动驱动油缸沿容置筒的轴向方向滑设于容置筒中。容置筒3与电动驱动油缸41同向设置。进一步的,容置筒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动驱动油缸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电动驱动油缸的第一端位于容置筒的第一端的一侧,电动驱动油缸的第二端位于容置筒的第二端的一侧。容置筒的第一端的贯孔中的拉索连接于电动驱动油缸的第二端,容置筒的第二端的贯孔中的拉索连接于电动驱动油缸的第一端。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容置筒3安装于柱体的侧部。容置筒和支撑柱2的柱体之间连接有加强杆32。进一步的,柱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一加强杆。

参阅图2所示,拉索的第二端通过承压槽钢连接于待测支架6。具体的,承压槽钢具有一腹板和形成于腹板的两侧的翼缘板。承压槽钢的腹板的内侧压抵于待测支架的顶部。腹板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穿孔,拉索的第二端穿设于腹板的相对两侧的穿孔中以形成套设于腹板和待测支架的一索套。索套向下拉拽腹板,使得腹板向下压抵待测支架。

在本实施例中,测力装置5为拉力计。进一步的,拉力计为机械拉力计。

参阅图3所示,移动式底座包括二承载梁和连接于二承载梁之间的连接梁,承载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滚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梁的数量为三根。三根连接梁等间距设置。柱体21竖设于中间的一根连接梁的中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电系统支架的静载试验设备的静载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测支架6安装于楼承板1的底部。

将待测支架通过待测膨胀螺栓安装于楼承板的底部。

在待测支架试验前,计算待测支架上机电设备或管线的运行重量+富余值作为待测支架所需的承受荷载(根据一般规范承受荷载为两倍的运行重量)。

s2:将支撑柱2固定支撑于楼承板1的底部,使得容置筒3设置于待测支架6的下方。

根据计算的待测支架的承受荷载,选择机械拉力计量程、拉索(在本实施例中,拉索为钢丝绳)的安全系数。根据待测支架的大小,选型承压槽钢的型号(承压槽钢一般选用比待测支架大两号的槽钢制作)。

将支撑柱移动至待测支架的旁边,使得容置筒与待测支架同向设置,且位于待测支架的正下方,容置筒的两端贯孔分别对准待测支架的相对两侧。

在支撑柱移动至合适的试验位置后,按下滚轮的锁扣以锁定滚轮避免支撑柱的移动。开启顶伸油缸,使伸缩支架升高至楼承板的底部并抵顶于楼承板的底部,以确保试验装置不发生前后及上下位移使之形成定滑轮系统。最后将拉索的第二端通过承压槽钢安装待测支架上,并将机械拉力计并调零。

s3:将容置筒3的两端的贯孔中的拉索42分别连接于待测支架6的相对两侧。

s4:电动驱动油缸41对向拉伸二拉索42,二拉索42以预设拉力向下拉拽待测支架6,同时观测测力装置5以获得拉索42的实时拉力,使得二拉索42的实时拉力的合力达到待测支架6的预设承受荷载。

s5:在合力达到预设承受荷载后并静置维持一预设时间,观测待测支架6的受力情况。

开启电动驱动油缸以对向拉伸二拉索,机械拉力计开始显示读数,根据读数采用分级加荷,每级加荷完成后静置10分钟观察待测支架受力情况,无异常再进行下一级加荷,直至加荷至预设承受荷载。因定滑轮各个点受力相等原理与两个点作用于待测支架上,加荷至机械拉力计读数一半即为预设承受荷载。静置24小时检验待测支架无异常,则试验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