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监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有些大型用水设备需要先进行储水,因此储水池或自来水水塔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一般先进行储水,在停水等无法使用市政水路供水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应急用水。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储水池或自来水水塔中的水会因为储水池老化而产生泄露或因在加水的时候由于阀门未关的原因导致水溢出,这样一是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二是溢出的水损坏建筑或其他用电设备。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会产生安全风险。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通过取水水表电性连接有数据采集器,供水水表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水位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使数据采集器能收集到取水水表的进水量,供水水表的出水量,水位传感器的蓄水池内的储水量,计算出蓄水池是否有泄露,从而实现对蓄水池的漏损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蓄水池的漏损问题,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避免水泄露后造成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包括管道连接在市政供水管道上的取水水表,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取水水表上的蓄水池,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蓄水池上的供水水表,供水水表用于连通供水管道;
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内并用于检测池内水量的水位传感器;
所述取水水表电性连接有数据采集器,所述供水水表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
进一步,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蓄水池进水管道上的第一水用电磁阀,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出水管道上的第二水用电磁阀。
进一步,所述蓄水池内的上部设置有浮球阀,所述浮球阀与所述蓄水池的进水管道上。
进一步,在所述蓄水池与所述供水水表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供水泵。
进一步,在所述蓄水池与所述供水水表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供水泵,所述第二供水泵与所述第一供水泵并联设置。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外侧且用于检测池外漏水的池外漏水探测器,所述池外漏水探测器电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
进一步,所述漏水探测器包括用于感应漏水的金属探测器,电性连接金属探测模块的数据处理器;所述数据处理器用于接收金属探测器的电信号并发送信号给数据采集器。
进一步,所述漏水探测器还包括有第一报警器,所述第一报警器与所述数据处理器电性连接并用于发出报警信息。
进一步,还包括有设置在远端的中控电脑,所述中控电脑与所述数据采集器进行通讯连接。
进一步,所述中控电脑电性连接有第一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数据采集器电性连接有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无线通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本方案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取水水表收集进水量,并将进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供水水表收集出水量并把出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水位传感器收集蓄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量并把水位变化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通过数据采集器对比取水水表的进水量、供水水表的出水量、水位传感器的蓄水池内的储水量,计算出蓄水池是否有泄露,从而实现对蓄水池的漏损情况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蓄水池的漏损问题,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避免水泄露后造成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实施例的水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实施例中的漏水探测器安装位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的实施例的漏水探测器的原理框图。
图中各标号:100、市政供水管道;200、取水水表;210、供水水表;220、水位传感器;300、蓄水池;310、浮球阀;400、数据采集器;410、第一无线通讯模块;500、第一水用电磁阀;510、第二水用电磁阀;600、第一供水泵;610、第二供水泵;700、漏水探测器;710、金属探测器;720、数据处理器;740、第一报警器;800、中控电脑;810、第二无线通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管道连接在市政供水管道100上的取水水表200,所述取水水表200可检测流经的进水量,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取水水表200上的蓄水池300,通过管道连接在所述蓄水池300上的供水水表210,所述供水水表210可检测流经的出水量,供水水表210用于连通供水管道。水路是从市政供水管道100流经取水水表200,从取水水表200到蓄水池300,在蓄水池300中存储,蓄水池300中的水经过供水水表210流出到用户使用。在所述蓄水池300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池内水量的水位传感器220;所述取水水表200电性连接有数据采集器400,所述供水水表210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400,所述水位传感器220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400,所述水位传感器220的型号为asd16。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取水水表200收集进水量,并将进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400,供水水表210收集出水量并把出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400,水位传感器220收集蓄水池300内的水位变化量(储水量)并把水位变化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400,通过数据采集器400对比取水水表200的进水量、供水水表210的出水量、水位传感器220的蓄水池300内的储水量,计算出蓄水池300是否有泄露,从而实现对蓄水池300的漏损情况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蓄水池300的漏损问题,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避免水泄露后造成安全风险。
本方案中动态检测的方法为:漏损量为在同一时间的进水量减去该时间内蓄水池300的水位变化量(储水量)再减去出水量。以蓄水池300未储存满为例,当漏损量为0时,则判断为蓄水池300不泄露,当漏损量大于0时,则判断为蓄水池300泄露,需要对蓄水池300进行检测,及时对漏水点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静态的检测模式,本装置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蓄水池300进水管道上的第一水用电磁阀500,第一水用电磁阀500可以实现自动控制蓄水池300的进水管道的启闭,设置在所述蓄水池300出水管道上的第二水用电磁阀510,第二水用电磁阀510可以实现自动控制蓄水池300的出水管道的启闭。当第一水用电磁阀500和第二水用电磁阀510均关闭时,通过水位传感器220收集蓄水池300内的水位变化量,此时的漏损量为蓄水池300内减少水量。
所述蓄水池300内的上部设置有浮球阀310,所述浮球阀310与所述蓄水池300的进水管道上。当蓄水池300内的水位到达浮球阀310所在的位置时,表示蓄水池300的蓄水量达到容量,不需要继续蓄水,浮球阀310关闭进水管道,避免蓄水过多而溢出,导致浪费。
在所述蓄水池300与所述供水水表210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供水泵600。第一供水泵600用于抽出蓄水池300的水,从而供用户使用。在所述蓄水池300与所述供水水表210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供水泵610,所述第二供水泵610与所述第一供水泵600并联设置。当第一供水泵600损坏时,或间隙式工作时,启动第二供水泵610,防止出现设备损坏而影响正常用水。
如图1所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蓄水池300外侧且用于检测池外漏水的漏水探测器700,所述漏水探测器700电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器400。漏水探测器700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漏水的区域,如图2所示,如在所述蓄水池300的外表面分区域分别设置漏水探测器700,当漏水时,水滴沿外表面漏下,水流打湿漏水探测器700被其感应到,发送信号到数据采集器400,数据采集器400处理电信号,从而感应到蓄水池300漏水同时判断出漏水区域。漏水探测器700也可设置在蓄水池300的底部。
如图3所示,所述漏水探测器700包括用于感应漏水的金属探测器710,金属探测器710的原理是自来水是导体,当接触金属探测器710时实现电导通,产生电信号,金属探测模块电性连接有数据处理器720,或是金属探测器710浸水阻值变化的原理来进行积水探测,所述数据处理器720用于接收金属探测器710的电信号并发送信号给数据采集器400。所述漏水探测器700还包括有第一报警器740,所述第一报警器740与所述数据处理器720电性连接并用于发出报警信息。当某一个区域的漏水探测器700发现漏水,则通过第一报警器740进行报警,第一报警器740可以是红灯,蜂鸣器等。本方案中还可以使用其他品牌的漏水报警器如:同安迪科tad-355漏水报警器、tad-356漏水报警器等。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还包括有设置在远端的中控电脑800,所述中控电脑800与所述数据采集器400进行通讯连接。中控电脑800对数据采集器400的数据进行远程分析,当出现漏损,可自动或人工发信号控制第一水用电磁阀500关闭,停止供水。中控电脑800对数据采集器400的数据进行可视化监控,通过各漏水探测器700的数据,检测出漏水区域;也可根据漏损数据发送报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检修。
所述中控电脑800电性连接有第一无线通讯模块410,所述数据采集器400电性连接有第二无线通讯模块810,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410与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810进行无线通讯连接。这样实现远程监控,实现自动化监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蓄水池漏损监测装置,本方案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取水水表收集进水量,并将进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供水水表收集出水量并把出水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水位传感器收集蓄水池内的水位变化量并把水位变化量传送给数据采集器,通过数据采集器对比取水水表的进水量、供水水表的出水量、水位传感器的蓄水池内的储水量,计算出蓄水池是否有泄露,从而实现对蓄水池的漏损情况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蓄水池的漏损问题,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避免水泄露后造成安全风险。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