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测深仪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浅水测深仪。
背景技术:
目前,测深仪是测量水库、湖泊、江河、浅海等水体深度的仪器,随着人们在航行时对水底地形研究的需求,人们对测深仪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携式测深仪因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测量水体深度时,现有的测深仪通常是将传感器探头伸入水中使得传感器探头到达所需入水深度,启动测深仪,通过传感器探头发射的声波在水体中的声速和声波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换算出传感器探头至障碍物的距离,通过传感器探头测出的距离加上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即可得出液面至障碍物的距离,通过主机处理并显示测试结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但是,在使用测深仪时,人们在测量水深的时候通常将测深仪的传感器探头深入水中,通过将直尺插入水中至尺子零点与传感器探头最高处水平,然后通过观察液面位于尺子的刻度处的数值,从而实现对传感器探头入水深度的测量及数据的读取,在读取测量工具的入水深度时需要视线与液面平齐才能较为准确的测量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由于工作人员所处位置一般高于液面,使得读取所得的入水深度数据的偏差较大,从而使得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的调节较为不准确,从而使得水体深度的测量结果较为不准确,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其具有使水体深度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在船体侧壁上的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上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上可拆卸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位于第一套筒内且可由第一套筒开口端拉出,所述第一套筒封闭端靠近第二套筒封闭端,所述第二套筒封闭端设有第二卡板,所述第一套筒上设有限制第二卡板离开第一套筒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套筒封闭端设有限制第二套筒沿第一套筒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套筒上设有浮板,所述浮板与第一套筒开口端平齐,所述伸缩装置伸出的端部上设有传感器探头,所述便携式浅水测深仪还包括处理并显示传感器探头的测试数据的主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伸缩装置调节至伸出状态,然后将伸缩装置安装在升降装置上,然后通过夹持装置将测深仪安装在船侧,通过升降装置驱动伸缩装置朝向水体伸入,通过调节升降装置使得浮板恰好浮于水面且与水面平齐,即可使得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等于第一套管开口端至传感器探头的距离,而由于该距离由第二套管的长度所限制,使得当第二套管根据常用的入水检测深度进行设计时,只需将第二套管拔出至极限状态,即可实现控制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为常规的入水深度,第二套筒的长度等于所需的常规入水深度加上第一卡板沿第一套管轴线方向的厚度,使得所得的入水深度较为精准,而通过浮板显示第一套筒与液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观察时较为明显,从而可以较好地控制第二套管插入水体中的深度,即实现精确地控制检测时的入水深度,使得水体深度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通过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的配合,使得在不使用时可将第二套管收入第一套管中,并且配合伸缩装置与升降装置可拆卸连接,使得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在不使用的过程中便于收纳从而便于携带;
通过升降装置调节伸缩装置的高度,使得伸缩装置的高度调节较为精准,而无需人力维持,使得检测时可长久保持在精准的入水深度,使得检测的结果较为精准;
通过夹持装置将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固定在船侧,使得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安装及拆卸均较为方便,使得检测人员在检测时,操作较为方便;
通过第一限位组件限制第二套管沿第一套管轴线滑动,使得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二套管不易伸出,提高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可沿第二套筒开口端伸出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封闭端设有第三卡板,所述第一套筒上设有限制第三卡板离开第二套筒的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套筒封闭端设有限制第三套筒沿第二套筒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限位组件的设置,使得第三套筒完全收入第二套管内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限制第三套筒伸出,使得此时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为第二套管的长度所限制的检测深度,通过第三卡板与第二卡环的配合,使得第三套筒沿第二套筒的轴线方向朝向第二套筒的开口端运动,直至第三卡板抵接于第二卡环,此时第三套筒伸出至极限状态,即可切换至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长度之和所限制的检测深度,使得检测深度的调节精准且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与第三套筒的长度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三套筒伸出或者缩回第二套筒,由于第二套筒和第三套筒的长度固定且相等,使得伸缩装置的伸长的长度较为容易计算,使得传感器探头使用时不需要在每次进行水体深度测量时都进行测量第一套筒至传感器探头的距离,只需根据伸缩装置的伸缩状态进行即可较为清晰的获得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从而使得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的获取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套筒封闭端的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套筒封闭端设有第二磁铁,当所述第二卡板远离第二套筒一端抵接于第一套筒封闭端时,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当所述伸缩装置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传感器探头与第二套筒的重力之和小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的吸引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配合,第二卡板远离第二套筒一端抵接于第一套筒封闭端的内壁上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由于第二套筒和传感器探头的重力之和小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的吸引力,使得第二套筒在不易伸出第一套筒外,从而使得第二套筒位于第一套筒内的状态较为稳定,从而使得伸缩装置的缩回状态更为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伸缩装置伸出的端部上设有避磁件,所述避磁件远离伸缩装置伸出的端部凹陷有安装槽,所述传感器探头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内,所述传感器探头的发射与接收端与安装槽的槽口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避磁件的设置,启动传感器探头使得传感器探头处于通电状态,避磁件屏蔽大部分伸缩装置内的第一磁铁形成的磁场对传感器探头的影响,使得伸缩装置内第一磁铁对传感器探头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磁场对传感器探头的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避磁件外壁上设有防滑件,所述防滑件的外壁上设有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件的设置,当需要将第二套筒拉出第一套筒时,使得第二套筒拉出第一套筒时的拉力大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吸附力,通过防滑件使得在拉伸第二套筒时,接触部位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第二套筒拉伸时接触部位不易滑动,从而使得第二套筒的拉出较为容易。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限制滑块随丝杆转动的限转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丝杆和滑块的配合,由于限转组件限制了滑块随丝杆绕丝杆轴线方向运动,使得滑块绕丝杆的轴线方向运动转化成滑块沿丝杆的轴线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随滑块沿平行于丝杆轴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的在丝杆的转动下朝向靠近或远离液面的方向移动,使得伸缩装置的高度调节较为精准,从而使得所得的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较为准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转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块上的伸长块,所述第一套筒螺纹连接于伸长块上,所述第一套筒的封闭端与伸长块靠近主固定块一侧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套筒与伸长块之间为螺纹连接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与伸长块的连接较为稳定,使得第一套筒在受到外界环境扰动时不易与伸长块的位置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不易偏倾斜,从而使得传感器探头不易倾斜,使得传感器探头的测量的数据较为准确,使得主机获得的测试结果较为准确且在不需要使用时便于拆卸,从而便于收纳,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主夹持板和副夹持板,所述主夹持板和副夹持板相互靠近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所述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完全覆盖主夹持板和副夹持板相互靠近的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的设置,当夹持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抵紧船体侧壁,由于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与船体侧壁的连接处相互抵紧,使得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上有回弹的趋势,从而使得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与船体侧壁还存在弹性抵紧状态,从而使得主夹持板与副夹持板对船体侧壁的夹持的力较大,从而使得夹持装置更为牢固的夹持在船体侧壁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第二套管根据常用的入水检测深度进行设计时,只需将第二套管拔出至极限状态,即可实现控制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为常规的入水深度,使得所得的入水深度较为精准;
2.通过浮板显示第一套筒与液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观察时较为明显,从而实现精确地控制检测时的入水深度,使得水体深度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3.通过第二限位组件的设置,使得第三套筒完全收入第二套管内时,使得此时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为第二套管的长度所限制的检测深度;
4.通过第三卡板与第二卡环的配合,当第三套筒伸出至极限状态时,即可切换至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长度之和所限制的检测深度,使得检测深度的调节精准且方便;
5.通过丝杆和滑块的配合,使得伸缩装置的高度调节较为精准,从而使得所得的传感器探头的入水深度较为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便携式浅水测深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示意伸缩装置内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夹持装置;11、夹杆;12、主夹板;121、主夹紧板;122、主夹持板;1221、主橡胶块;13、副夹板;131、副夹紧板;132、副夹持板;1321、副橡胶块;14、锁紧组件;141、螺栓;142、螺母;143、限出块;2、连接件;21、连杆;22、弯头;23、接杆;3、升降装置;31、主固定块;311、主轴承;32、副固定块;321、副轴承;33、丝杆;331、滑块;332、螺杆头;34、限位组件;341、限位板;342、限位孔;35、伸长块;4、伸缩装置;41、第一套筒;411、第一卡板;412、第一卡环;413、浮板;4131、加强板;42、第二套筒;421、第二卡板;422、第二磁铁;423、第二卡环;43、第三套筒;431、第三卡板;432、第三磁铁;433、第三承接板;5、连接电缆;6、主机;7、传感器探头;8、避磁件;81、防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携式浅水测深仪,包括用于安装在船体侧壁上的夹持装置1,夹持装置1上设有连接件2,连接件2上设有升降装置3,升降装置3上可拆卸连接有伸缩装置4,伸缩装置4伸出的一端上设有传感器探头7,传感器探头7上设有处理并显示传感器探头7的测试数据的主机6。
参照图2,夹持装置1包括夹杆11,夹杆11呈圆杆状,夹杆11上设有主夹板12,主夹板12包括主夹紧板121,主夹紧板121上的水平横截面呈u形板状,主夹紧板121固定连接在夹杆11侧壁上,主夹紧板121一端靠近夹杆11靠近主夹紧板121内的一端。
参照图2,主夹紧板121远离夹杆11一端固定连接有主夹持板122,主夹持板122的水平横截面呈长方形状,主夹持板122呈劣弧状,主夹持板122朝向主夹紧板121凸起的方向凸起。
参照图2,主夹持板122上固定连接有主橡胶块1221,主橡胶块1221位于主夹持板122凹陷的侧壁,主橡胶块1221完全覆盖在主夹持板122凹陷的侧壁上。
参照图2,主夹紧板121上铰接有副夹紧板131,副夹紧板131平行于主夹紧板121,副夹紧板131上的水平横截面呈u形板状,副夹紧板131的开口端朝向主夹紧板121的开口端,副夹紧板131朝向主夹紧板121的铰接处靠近副夹紧板131靠近夹杆11一端,副夹紧板131远离主夹紧板121与副夹紧板131的铰接处一端与主夹紧板121远离夹杆11一端平齐。
参照图2,副夹紧板131远离主夹紧板121与副夹紧板131的铰接处一端固定连接有副夹持板132,副夹持板132与主夹持板122对称设置,副夹持板132与主夹持板122关于主夹紧板121与副夹紧板131间的距离的中线对称。
参照图2,副夹持板132上固定连接有副橡胶块1321,副橡胶块1321位于副夹持板132靠近主夹持板122的侧壁上,副橡胶块1321完全覆盖在副夹持板132靠近主夹持板122的侧壁上。
参照图2,主夹板12和副夹板13上设有锁紧组件14,锁紧组件14包括螺栓141,螺栓141贯穿主夹紧板121上和副夹紧板131侧壁,螺栓141垂直于主夹紧板121设置,螺栓141的头部固定连接在主夹紧板121侧壁上。
参照图2,螺栓141的螺杆上设有弹簧,弹簧位于主夹紧板121和副夹紧板131之间,弹簧套在螺杆的外壁上。
参照图2,螺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142,螺母142位于副夹紧板131外壁一侧,螺母142为蝶形螺母142。
参照图2,螺杆靠近螺母142一端固定连接有限出块143,限出块143呈正方形状,限出块143朝向螺杆的连接处位于限出块143中心处。
参照图2,连接件2包括连杆21,连杆21呈圆形杆状,夹杆11远离主夹板12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杆21上侧壁上,连杆21垂直于夹杆11设置,连杆21朝向夹杆11的连接处位于连杆21沿长度方向靠近升降装置3的三分之一处。
参照图2,连杆21靠近夹杆11一端螺纹连接有弯头22,弯头22远离连杆21一端螺纹连接有接杆23,接杆23呈圆杆状,接杆23平行于夹杆11设置。
参照图2,升降装置3包括主固定块31,主固定块31固定连接接杆23远离弯头22一端,主固定块31呈长方形状,主固定块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接杆23的长度方向,主固定块31朝向接杆23的连接处靠近主固定块31中心处。
参照图2,主固定块31朝向接杆23一侧贯穿有主安装孔,主安装孔位于主固定块31中心处,主安装孔呈圆形。
参照图2,主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有主轴承311,主轴承311内圈上固定连接有丝杆33,丝杆33一端靠近主固定块31,丝杆33靠近主固定块31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头332。
参照图2,丝杆33远离主固定块31设有副固定块32,副固定块32呈长方形状,副固定块3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丝杆33的长度方向。
参照图2,副固定块32中心处凹陷有副安装孔,副安装孔为圆形盲孔。
参照图2,副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有副轴承321,丝杆33远离螺杆头332一端固定连接在副轴承321内圈上。
参照图2,主固定块31远离接杆23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41,限位板341呈长方形板状,限位板34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丝杆33的轴线方向,限位板341远离主固定块31一端固定连接在副固定块32上
参照图2,限位板341中心处贯穿有限位孔342,限位孔342为长条形孔,限位孔34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限位板341的长度方向,限位孔342的两端靠近限位板341的两端。
参照图2,丝杆33上螺纹连接有滑块331,滑块331呈长方形状,滑块3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主固定块31的长度方向,滑块331朝向丝杆33的连接处位于滑块331中心。
参照图2,滑块331朝向限位板341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限转杆,限转杆呈圆杆状,限转杆的侧壁抵接于限位孔342的孔壁,限转杆远离滑块331一端与限位板341远离滑块331一侧平齐。
参照图2,限转杆远离滑块331一端固定连接有伸长块35,伸长块35呈长方形块状,伸长块35的长度方向垂直于限位板341的长度方向。
参照图2,伸长块35中心处贯穿有连接孔,连接孔为圆形通孔,连接孔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
参照图2,伸缩装置4包括第一套筒41,第一套筒41为圆筒,第一套筒41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且外螺纹靠近第一套筒41封闭端,第一套筒41螺纹连接在伸长块35上。
参照图2,第一套筒41封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板411,第一卡板411呈长方形板状,第一卡板4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伸长块35的长度方向,当伸缩装置4插入连接孔内时,第一卡板411朝向伸长块35一侧抵接在伸长块35上,第一套筒41插在连接孔内并穿过连接孔,第一套筒41的侧壁与连接孔的孔壁螺纹连接。
参照图1,第一套筒41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浮板413,浮板413为薄板,浮板413沿平行于第一套筒41轴线的方向的横截面呈长方形状,浮板413的朝向远离第一套筒41的方向延长,浮板413与第一套筒41开口端平齐。
参照图1,浮板413朝向远离第一套筒41开口端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加强板4131,加强板4131为薄板,加强板4131垂直浮板413设置,加强板4131的水平横截面呈长方形板状,加强板413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浮板413的长度方向,加强板4131朝向远离连接件2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加强板4131远离第一套筒41一端与浮板413远离第一套筒41一端平齐。
参照图2,第一套筒41内设有可沿第一套筒41开口端伸出的第二套筒42,第二套筒42呈圆筒状,第二套筒42的长度等于第一套筒41的长度。
参照图2,第一套筒41开口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环412,第一卡环412呈圆环状,第一卡环412的外径等于第一套筒41的内径,第一卡环412的轴线与第一套筒41的轴线重合。
参照图2,第二套筒42的封闭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板421,第二卡板421呈圆形板状,第二卡板421的半径与第一套筒41的内径相等。
参照图2,第一套筒41上设有限制第二套筒42沿第一套筒41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限位组件34,第一限位组件34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422,第一磁铁固定连接在第一套筒41封闭端的内壁上,第一磁铁为圆形,第一磁铁的半径与第一套筒41的内径相等,第一磁铁靠近第一套筒41开口端的一端与第一套筒41封闭端内壁一侧平齐。
参照图2,第二卡板42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422,第二磁铁422为圆形,第二磁铁422的半径小于第二卡板421的半径,第二磁铁422的轴线与第二卡板421的轴线重合,第二磁铁422远离第二套筒42一端与第二卡板421远离第二套筒42一端平齐,第二磁铁422靠近第二套筒42一端与第二套筒42封闭端内壁一侧平齐,当第二卡板421远离第二套筒42一端抵接于第一套筒41封闭端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422相吸。
参照图2,第二套筒42内设有可沿第二套筒42开口端伸出的第三套筒43,第三套筒43呈圆筒状,第三套筒43的长度等于第二套筒42的长度。
参照图2,固定连接在第二套筒42开口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环423,第二卡环423呈圆环状,第二卡环423的外径与第二套筒42的内径相等,第二卡环423的轴线与第二套筒42的轴线重合。
参照图2,第三套筒43封闭端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卡板431,第三卡板431呈圆形板状,第三卡板431的半径与第二套筒42的内径相等。
参照图2,第三套筒43内固定连接有第三承接板433,第三承接板433呈圆形板状,第三承接板433的半径等于第三套筒43的内径,第三承接板433的轴线与第三套筒43的轴线重合。
参照图2,第二套筒42上设有限制第三套筒43沿第二套筒42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二限位组件34,第二限位组件34包括第二磁铁422和第三磁铁432。
参照图2,第三磁铁432固定连接在第三卡板431上,第三磁铁432为圆形,第三磁铁432的半径小于第三卡板431的半径,第三磁铁432的轴线与第三卡板431的轴线重合,当第三卡板431远离第三套筒43一端抵接于第二套筒42封闭端时,第三磁铁432与第二磁铁422相吸。
参照图3,第三套筒43开口端固定连接有避磁件8,避磁件8呈圆柱状,避磁件8的半径与第三套筒43的外径相等,避磁件8的轴线与第三套筒43的轴线重合,避磁件8为emi导电泡棉块。
参照图3,避磁件8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防滑件81,防滑件81呈圆环状,防滑件81的内径与避磁件8半径相等,防滑件81的轴线与避磁件8的轴线重合,防滑件8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
参照图3,避磁件8远离第三套筒43一端凹陷有安装槽,传感器探头7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内,传感器探头7的发射与接收端与安装槽开口端平齐,传感器探头7剩余外壁均与安装槽内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2及图3,传感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电缆5,连接电缆5穿过避磁件8和伸缩装置4中心处并伸出,连接电缆5远离传感器一端固定连接在主机6上。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当需要进行水深测量时,根据所需吃水深度将第二套筒42或第三套筒43或第二套筒42和第三套筒43通过防滑件81拉出,使得第二卡板421靠近第二套筒42一端抵接于第一卡环412远离第二套筒42一端或者第三卡板431靠近第三套筒43一端抵接于第二卡环423远离第三套筒43一端,使得伸缩装置4处于伸长状态,通过伸缩装置4的伸出套筒的个数获得固定的伸长长度,由于传感器探头7固定连接在安装槽内且传感器探头7的发射与接收端与安装槽开口端平齐,因此通过伸缩装置4伸长的长度加上避磁件8的长度记录为初始数据,将伸缩装置4插在连通孔内,使得第一卡板411朝向伸长块35一侧抵接于伸长块35,第一套筒41插在连接孔内并穿过连接孔,第一套筒41的侧壁与连接孔的孔壁螺纹连接;
通过使船体侧壁位于主夹持板122和副夹持板132之间,通过旋转螺母142使得螺母142朝向螺栓141的头部移动,从而使得副夹板13靠近主夹板12,使得主橡胶块1221、船体侧壁以及副橡胶块1321两两抵紧,从而使得夹持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
旋转螺杆头332使得丝杆33转动,由于与滑块331固定连接的限转杆侧壁抵接于限转孔的孔壁,使得滑块331由随丝杆33绕丝杆33的轴线方向转动转化为滑块331沿丝杆33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直线运动,由于伸长块35固定连接在限转杆上,使得伸长块35随滑块331沿平行于丝杆33轴线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4随滑块331沿平行于丝杆33轴线的方向移动;
当液面抵接于浮板413靠近靠近第一套筒41开口端一侧时,停止旋转螺杆头332使得滑块331停止移动,初始数据即为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使得获得的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较为准确;
启动传感器探头7,传感器探头7发射声波,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以回波的形式从水底返回,传感器探头7接收返回的回波,根据声波的往返时间和测试所在水域的声波传播速度计算得出声波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通过将计算声波与障碍物的距离加上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即可得出液面至障碍物的距离。
通过连接电缆5将传感器探头7的测试数据传输至处理并显示测试结果的主机6。
通过第一卡环412与第二卡板421的配合,由于第一卡环412的内径小于第二卡板421的外径,使得第二套筒42沿第一套筒41轴线方向拉出时,第二卡板421朝向第一卡环412运动至第二卡板421抵接于第一卡环412,第二套筒42停止移动,使得第二套筒42封闭端不易拉出至第一套筒41外,从而使得第二套筒42不易与第一套筒41分离,从而使得通过将第二套筒42伸出或缩回第一套筒41较为容易的获得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伸度,使得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的测量更为准确。
通过第二限位组件34的设置,使得第三套筒43完全收入第二套管内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34限制第三套筒43伸出,使得此时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为第二套管的长度所限制的检测深度,通过第三卡板431与第二卡环423的配合,使得第三套筒43沿第二套筒42的轴线方向朝向第二套筒42的开口端运动,直至第三卡板431抵接于第二卡环423,此时第三套筒43伸出至极限状态,即可切换至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长度之和所限制的检测深度,使得检测深度的调节精准且方便。
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422的配合,第二卡板421远离第二套筒42一端抵接于第一套筒41封闭端的内壁上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422相吸,由于第二套筒42和传感器探头7的重力之和小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422之间的吸引力,使得第二套筒42在不易伸出第一套筒41外,从而使得第二套筒42位于第一套筒41内的状态较为稳定,从而使得伸缩装置4的缩回状态更为稳定。
通过避磁件8的设置,启动传感器探头7使得传感器探头7处于通电状态,避磁件8屏蔽大部分伸缩装置4内的第一磁铁形成的磁场对传感器的影响,使得伸缩装置4内第一磁铁对传感器探头7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磁场对传感器的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小。
通过防滑件81的设置,当需要将第二套筒42拉出第一套筒41时,将第二套筒42封闭端与第一套筒41封闭端由吸附状态变为分离状态,使得第二套筒42拉出第一套筒41时的拉力大于第二套筒42封闭端与第一套筒41封闭端的吸附力,通过防滑件81使得在拉伸第二套筒42时,接触部位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第二套筒42拉伸时接触部位不易滑动,从而使得第二套筒42的拉出较为容易。
通过丝杆33和滑块331的配合,由于限转组件限制了滑块331随丝杆33绕丝杆33轴线方向运动,使得滑块331绕丝杆33的轴线方向运动转化成滑块331沿丝杆33的轴线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4随滑块331沿平行于丝杆33轴线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4的在丝杆33的转动下朝向靠近或远离液面的方向移动,使得伸缩装置4的高度调节较为精准,从而使得所得的传感器探头7的入水深度较为准确。
通过第一套筒41与伸长块35之间为螺纹连接的设置,使得第一套筒41与伸长块35的连接较为稳定,使得第一套筒41在受到外界环境扰动时不易与伸长块35的位置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伸缩装置4不易偏倾斜,从而使得传感器探头7不易倾斜,使得传感器探头7的测量的数据较为准确,使得主机6获得的测试结果较为准确。
通过主橡胶块1221和副橡胶块1321的设置,当夹持装置1处于夹紧状态时,主橡胶块1221和副橡胶块1321抵紧船体侧壁,由于主橡胶块1221和副橡胶块1321与船体侧壁的连接处相互抵紧,使得主橡胶块1221和副橡胶块1321上有回弹的趋势,从而使得主橡胶块1221和副橡胶块1321与船体侧壁还存在弹性抵紧状态,从而使得主夹持板122与副夹持板132对船体侧壁的夹持的力较大,从而使得夹持装置1更为牢固的夹持在船体侧壁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