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38877发布日期:2021-03-27 01:1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水土流失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土流失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水土流失检测装置通常为局部的小型装置,检测水土流失的植被单一,导致检测精度不够准确。也就是说,这样的小型检测装置对大范围的且植被种类复杂的地域的水土流失情况的检测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土流失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4.一种水土流失检测装置,包括:倾斜设置于山坡上的径流场;径流场包括:用于种植第一种植被的第一检测区、用于种植第二种植被的第二检测区、用于种植第三种植被的第三检测区、用于种植第四种植被的第四检测区和用于种植第五种植被的第五检测区;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和第五检测区相互之间设有用于阻止自身储蓄的雨水流入相邻的检测区的边梗;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和第五检测区的位于山坡的坡底处均设有径流池;每个径流池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单元池;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和第五检测区分别连通至与其相对应的径流池的多个单元池中的一个。
5.进一步地,每个径流池包括三个相互连通的单元池。
6.进一步地,三个单元池的上部相互连通。
7.进一步地,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和第五检测区分别连通至与其相对应的径流池的三个单元池中的位于一侧的一个。
8.进一步地,径流池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将径流池内承接的雨水排放到外部的排水阀。
9.进一步地,径流池的上方设有用于遮挡落叶等杂物的盖板;盖板转动连接至径流池。
10.进一步地,盖板为铝制材料制成。
11.进一步地,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第四检测区和第五检测区的位于山坡的坡底的一端设有用于对雨水进行缓冲的斜边边梗;斜边边梗的位于检测区内侧的面为斜面。
12.进一步地,边梗的高度大于等于0.5m小于等于1m。
13.进一步地,单元池的内壁设有用于检测蓄水高度的刻度尺。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水土流失检测装置通过在山坡这样的大片区域设置能够同时对五中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检测的径流场,检测植被种类多,检测范围大,从而能够保证对该地的水土流失检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土流失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16.水土流失检测装置10,径流场11,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第五检测区115,边梗116,径流池117,单元池118,排水阀119,斜边边梗120。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18.如图1所示,一种水土流失检测装置10,包括:径流场11。该径流场11是倾斜设置于山坡上的。当下雨时。落入径流场11的雨水经过渗透后,沿着倾斜的径流场11流到径流场11的位于上坡的坡底的一端。
19.作为具体的结构,径流场11包括: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第一检测区111种植有第一种植被。第二检测区112种植有第二种植被。第三检测区113种植有第三种植被。第四检测区114种植有第四种植被。第五检测区115种植有第五种植被。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相互之间设有边梗116。边梗116用于阻止自身储蓄的雨水流入与之相邻的检测区。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的位于山坡的坡底处均设有径流池117。该径流池117是用于收集与之相对应的检测区内留出的雨水的。每个径流池117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单元池118。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分别连通至与其相对应的径流池117的多个单元池118中的一个。这样能够精确测量出从各个检测区流出的雨水的量。
20.具体而言,五个检测区内种植有不同的植被,在下雨时,雨水落入这五个检测区内,并渗透到植被内。雨水较大时,渗入不同植被内的雨水饱和后向各个检测区的位于坡底的一端流去,并最终流入径流池117。工作人员根据流入径流池117的雨水量以及雨水中的泥土含量能够分别精确检测出五个检测区内的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通过对五中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的检测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出具有这五种植被的坡地在下雨时的水土流失情况。
21.水土流失检测装置10通过在山坡这样的大片区域设置能够同时对五中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检测的径流场11,检测植被种类多,检测范围大,从而能够保证对该地的水土流失检测的精确性以及可靠性。
22.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每个径流池117包括三个相互连通的单元池118。三个单元池118的上部相互连通。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分别连通至与其相对应的径流池117的三个单元池118中的位于一侧的一个。该结构使得雨水饱和后先流入三个单元池118中的位于一侧的一个。当三个单元池118中位于一侧的单元池118内的雨水蓄满时,雨水便会通过单元池118的上部的通道流入位于中间的单元池118。当位于中间的单元池118内的雨水蓄满时,雨水便会通过位于单元池118上部的通道流入三个单元池118中的位于另一侧的一个。这样设置便于对雨水量的精确测量。
2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径流池117的底部设有多个排水阀119。排水阀119用于将径流池117内承接的雨水排放到外部。在下雨时可将排水阀119都关闭,进行雨水储蓄。等雨水停止储蓄后,对雨水量进行测量。等水土流失检测完成后可打开排水阀119进行排水。
24.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径流池117的上方设有盖板。盖板用于遮挡落叶等杂物进入径流池117。盖板转动连接至径流池117以便于打开或关上。
25.进一步地,盖板为铝制材料制成。铝制材料制成的盖板质量较轻,且不易变形。
2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检测区111、第二检测区112、第三检测区113、第四检测区114和第五检测区115的位于山坡的坡底的一端设有斜边边梗120。斜边边梗120用于对雨水进行缓冲。斜边边梗120的位于检测区内侧的面为斜面。这样能够减轻雨水对斜边边梗120的侵蚀。
2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边梗116的高度大于等于0.5m小于等于1m。
2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单元池118的内壁设有刻度尺。刻度尺可供用户直接观测单元池118内的蓄水高度。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