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7142990发布日期:2021-10-30 00:5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车架纵梁高度自动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卡车的车架双折弯纵梁加工之后,测量双折弯纵梁两平面之间的高度距离是检验双折弯纵梁是否合格的重要步骤,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
3.而目前在测量双折弯纵梁两平面之间的高度距离时,由于测量过程中两平面之间有弯曲过渡,不方便直接测量两平面的高度差。所采用的是长直尺测量,此测量工具存在如下问题:a. 由于纵梁长度大约在 7m 左右,导致测量尺较长,长时间使用会弯曲,使得测量不准确;b.测量过程中,都是需要两人共同完成,且人工读数误差大,测量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低。
4.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来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保证产品的车架纵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及装置。
6.具体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包括:在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上设置激光测量仪,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上放置辅助测量装置;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上取上下两个标定点a点与b点,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c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初始发射点记为o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发射的激光从o点发射分别照射到a点与b点,分别测量出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通过已知的a点与b点、b点与c点、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计算出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采用如下具体计算过程得出: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d点,o点与a点的距离记为d1、o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2、a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3、b点与c点的距离记为d4、o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1、b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2、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即为c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3: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公式1公式2由上公式1与公式2 联合解得x2,
得出x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沿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移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得出多个不同位置处的测量点a点与b点,并通过d1、d2、d3及d4,最终得出多个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求取多个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弯曲高度。
8.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装置,所述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装置应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进行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检测。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激光测量仪上还设置显示装置,最终计算出的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能够显示在所述显示装置上。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测量方法可以间接测出双折弯纵梁错开平面的高度。
11.本发明通过激光测量仪的运用,使用激光测量仪的现有测距功能,并能够将结果自动显示在显示屏幕上,且测量过程不需要辅助人员协助,提高了测量效率,减小了人工误读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计算均值的方法提高了数据准确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的测量原理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装置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1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7.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1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9.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加以解释。
20.实施例1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包括:在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上设置激光测量仪,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上放置辅助测量装置;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上取上下两个标定点a点与b点,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c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初始发射点记为o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发射的激光从o点发射分别照射到a点与b点,分别测量出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通过已知的a点与b点、b点与c点、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计算出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
21.具体的: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采用如下具体计算过程得出:如图1所示,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d点,o点与a点的距离记为d1(d1通过激光测量仪测量得到)、o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2(d2通过激光测量仪测量得到)、a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3(d3为已知的设定距离)、b点与c点的距离记为d4(由于c点为a点与b点在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内的投影点,且辅助测量装置为已知高度的装置,a点与b点也均为已知的标定点,故d4同样为已知的设定距离)、o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1、b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2、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即为c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3: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公式1公式2由上公式1与公式2 联合解得x2,得出x3,上述过程即可第一次计算出梁的弯曲高度记为x
31
,即折弯梁的第一次测量高度。沿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移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得出多个不同位置处的测量点a点与b点(由于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和相对低的两个平面均为水平面,且辅助测量装置在
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与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垂直的状态,故a点与b点的距离d3和b点与c点的距离d4可以始终采用已知的定值),重复上述计算过程,最终得出多个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分别计为x
31
、x
32
、x
33
、x
34
……
(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优选为3个以上),然后进行求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弯曲高度。
22.实施例2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装置,其应用上述实施例1所述的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方法进行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检测。
23.具体的:所述用于检测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的装置包括激光测量仪和辅助测量装置;所述激光测量仪设置在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上,所述辅助测量装置放置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上;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上取上下两个标定点a点与b点,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c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初始发射点记为o点,所述激光测量仪发射的激光从o点发射分别照射到a点与b点,从而得出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所述激光测量仪内置计算控制芯片,将a点与b点、b点与c点的距离录入所述激光测量仪,所述计算控制芯片通过接收到的a点与b点、b点与c点的距离、o点与a点、o点与b点的距离,最终计算出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
24.具体的: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采用如下计算过程得出:a点与b点在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低的平面内的投影点记为d点,o点与a点的距离记为d1、o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2、a点与b点的距离记为d3、b点与c点的距离记为d4、o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1、b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2、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即为c点与d点的距离,记为x3: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公式1公式2由上公式1与公式2 联合解得x2,得出x3,上述过程即可第一次计算出梁的弯曲高度记为x
31
,即折弯梁的第一次测量高度。沿所述双折弯纵梁的相对高的平面移动所述辅助测量装置,得出多个不同位置处的测量点a点与b点,重复上述计算过程,最终得出多个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分别计为x
31
、x
32
、x
33
、x
34
……
(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计算值优选为3个以上),然后进行求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弯曲高度。
25.更为具体的,所述激光测量仪上还设置显示装置,最终计算出的所述双折弯纵梁的弯曲高度能够显示在所述显示装置上,例如直接采用激光测量仪上自带的显示屏幕,计算控制芯片将计算结果输出至显示屏幕上进行显示即可。
26.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较优的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