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3261发布日期:2021-10-30 10:4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手表、耳机等,都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电气特性测试,如lcr测试,目前无线充电lcr测试只测试充电设备内部线圈状态,测试站分开作业,没有将充电设备和电子设备进行电连接测试,所以不能有效保证充电设备内部线圈状态是否良好以及充电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可能导致不良品流入至成品端,造成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测试设备,便于对充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保证无线充电功能正常。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测试设备,包括壳体、第一测试部件与第二测试部件。第一测试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用于放置充电设备的第一固定件,并被配置为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一电气测试。第二测试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第二固定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固定件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移动,使所述待充电设备靠近所述充电设备,以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二电气测试。
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具有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相匹配的容置槽。
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座、防护罩、固定板与移动板。防护罩罩设于所述底座上。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护罩内,所述第一测试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移动板移动设置在所述防护罩内并且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测试部件还包括按压机构与测试机构。按压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压盖板,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压盖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杆上并被配置为按压所述充电设备。测试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和连接器,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连接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杆上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充电设备电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按压机构还包括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上。
9.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机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上。
10.进一步地,所述压盖板的底部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置为环形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具有定位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与所述定位孔相互匹
配的定位柱。
12.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测试设备还包括至少两组缓冲器,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两组缓冲器的驱动杆朝向所述移动板。
13.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测试设备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导轨和滑动件;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和所述固定板;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并且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测试部件和第二测试部件。充电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一测试部件中的第一固定件上进行第一电气测试,待充电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二测试部件中的第二固定件上,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移动,从而使所述待充电设备靠近所述充电设备,进而可以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二电气测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通过第二测试部件实现将待充电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线圈电连接后进行测试,保证无线充电功能正常,提高了成品端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15.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压机构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盖板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机构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板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壳体;11

底座;12

防护罩;13

固定板;131

定位孔;14

移动板;2

第一测试部件;21

第一固定件;211

容置孔;22

按压机构;221

第二驱动件;2211

驱动杆;222

压盖板;2221

凸起部;223

第一安装架;23

测试机构;231

第三驱动件;2311

驱动杆;232

连接器;233

第二安装架;3

第二测试部件;31

第二固定件;311

容置槽;312

定位柱;32

第一驱动件;321

驱动杆;41、42

缓冲器;411、421

驱动杆;5

滑动机构;51

导轨;52

滑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0027]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28]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当一元件或层被提及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接合到”、“被连接到”或“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被直接接合、连接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一元件被提及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被接合到”、“直接被连接到”或“直接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该以相似方式被解释(例如,“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与“直接邻近”等)。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0032]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下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0033]
图1

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

8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包括壳体1、第一测试部件2和第二测试部件3。其中,所述第一测试部件2设置在壳体1内,包括用于放置充电设备的第一固定件21,将所述充电设备放置于第一固定件21后,第一测试部件2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一电气测试。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测试为使用lcr测试仪对所述充电设备的内部线圈进行测试,从而精确测算出电感、电容、电阻等参数值,以便确认线圈的状态是否良好并筛去不良品。
[0034]
进一步地,第二测试部件3设置在壳体1中,包括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第二固定件31以及第一驱动件32。其中,第一驱动件32连接第二固定件3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件32可以与第二固定件31直接连接,也可以与第二固定件31间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2间接连接第二固定件31,并驱动第二固定件31向第一固定件21移动,从而使放置在第二固定件31上的待充电设备靠近所述充电设备,以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二电气测试。
[0035]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31具有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相匹配的容置槽311。需要被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表、耳机、手机等,即容置槽311的结构可作适应性调整,以确保待充电设备可以固定放置于预定
位置。类似地,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件21具有与所述充电设备相匹配的容置孔211。
[0036]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气测试为将待充电设备与充电设备电连接后,使用lcr测试仪测算所述充电设备内部线圈的参数值,确保充电设备无线充电功能正常,从而防止不良品流入成品端。
[0037]
具体地,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包括底座11、防护罩12、固定板13以及移动板14。其中,防护罩12罩设于底座11上。固定板13固定设置在防护罩12内,第一测试部件2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第一驱动件32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移动板14移动设置在防护罩12内,并且位于底座11和固定板13之间,第二固定件31固定设置在移动板13上,第一驱动件32的驱动杆321固定连接移动板14。第一驱动件32通过驱动杆321的往返运动,带动移动板14相对于固定板13进行往返运动,从而使放置于第二固定件31上的待充电设备相对于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往返运动,进而可以实现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一电气测试后,再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电连接进行第二电气测试,有效地保证无线充电功能正常,避免不良品流入成品端。
[0038]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测试部件2还包括按压机构22和测试机构23。其中,如图5所示,按压机构22包括第二驱动件221和压盖板222,第二驱动件221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压盖板222固定设置在第二驱动件221的驱动杆2211上。第二驱动件221通过驱动杆2211的往返运动,带动压盖板222相对于放置在第一固定件21上的充电设备进行往返运动,从而实现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固定,以便进行测试。
[0039]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压盖板222的底部具有凸起部2221,并且凸起部2221设置为环形结构。通过凸起部2221按压所述充电设备,既保证了按压的有效性,又尽量减少与所述充电设备的接触面积,降低产品在检测中被损坏的可能性。需要被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待检测设备的不同结构,可以将凸起部2221适应性设置为其它结构,例如方形结构。
[0040]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测试机构23包括第三驱动件231和连接器232,第三驱动件231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连接器232固定设置在第三驱动件231的驱动杆2311上。第三驱动件231通过驱动杆2311的往返运动,带动连接器232相对于放置在第一固定件21上的充电设备进行往返运动,连接器232下压通过测试接口与所述充电设备电连接,从而使得充电设备与外部lcr测试仪连接进行电气测试。
[0041]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机构22还包括第一安装架223。第一安装架223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第二驱动件221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架223上,即第二驱动件221通过第一安装架223设置在固定板13上。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架223,达到了方便安装或替换第二驱动件221的效果。
[0042]
类似地,本实施例的测试机构23还包括第二安装架233。第二安装架233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第三驱动件231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架233上,即第三驱动件231通过第二安装架233设置再固定板13上。
[0043]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3上具有定位孔131,第二固定件31上设有与定位孔131相互匹配的定位柱312。通过定位孔131和定位柱312,使第二固定件31可以精准地移动到预定位置,从而使所述待充电设备可以精准地移动到预定位置,与所述充电设备电连接进行测试。需要被理解的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可以实现定位的结构,例如固定板13上设
置定位柱,固定件31上设置定位孔。
[0044]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还包括至少两组缓冲器41、42。其中,缓冲器41固定设置在底座11上,缓冲器42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3上。两组缓冲器41、42的驱动杆411、421朝向移动板14,以便实现对移动板14的缓冲。需要被理解的是,缓冲器41、42可以选用液压缓冲器或者弹簧缓冲器等。
[0045]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还包括滑动机构5。滑动机构5包括导轨51和滑动件52,导轨5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底座11和固定板13,滑动件52与导轨51滑动连接。移动板14与滑动件52固定连接,通过滑动件52在导轨51上滑动,实现沿预定路径进行平稳移动,以便将所述待充电设备移动至预定位置实现第二电气测试。
[0046]
需要被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件32、第二驱动件221以及第三驱动件231可以选用气缸或步进马达等可以实现往返运动的装置,对应地,驱动杆321、2211、2311可以为活塞杆或导杆、丝杠等。
[004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测试部件和第二测试部件。充电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一测试部件中的第一固定件上进行第一电气测试,待充电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二测试部件中的第二固定件上,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移动,从而使所述待充电设备靠近所述充电设备,进而可以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第二电气测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测试设备,通过第二测试部件实现将待充电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线圈电连接后进行测试,保证无线充电功能正常,提高了成品端的良品率。
[00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