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噪音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5312发布日期:2021-11-25 10:5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噪音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噪音测量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噪音计。


背景技术:

2.噪音计是一种噪声测量仪器,它是一种电子仪器,但又不同于电压表等客观电子仪表,噪音计在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时,可以模拟人耳对声波反应速度的时间特性,其有不同灵敏度的特性以及不同响度时改变特性的强度特性,噪音计是一种主观性的电子仪器。
3.申请号为cn201821983343.4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噪声计装置,包括供噪声计本体、和其他部件的放置箱,放置箱包括基座、盖体,基座上设置有泡沫海绵,泡沫海绵上设置有供噪声本体安装的第一安装槽、供电池放置的第二安装槽、供连接线放置的第三安装槽、供风罩放置的第四安装槽,基座上设置有穿设于泡沫海绵且与噪声计本体、电池、连接线、风罩配合卡接的卡爪,且泡沫海绵上设置有供卡爪穿设的通孔。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配件固定能力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噪音计零部件众多,放至于配套的收纳箱中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噪音计放于收纳箱中不便携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噪音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噪音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噪音计,包括仪器本体,所述仪器本体包括壳体和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设于壳体上,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防护盖上开有测量口,所述测量口用于供测量组件穿过,所述防护盖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凸起靠近测量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起与第一凸起接触时,所述测量组件位于防护盖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用仪器时,滑动防护盖,使测量组件从测量口中伸出便可进行噪声检测,当仪器需要携带时,通过滑动防护盖将测量口远离壳体,测量组件回收至防护盖内,防护盖可以对测量组件起到保护作用,此时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抵触,可以降低防护盖与壳体分离的可能性,本技术可以在仪器不受损坏的情况下便于外出携带。
9.可选的,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活动块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活动块位于第二凸起远离测量口的一侧,所述壳体上开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活动块与第一凹槽内壁弹性连接,第一弹性件常态时,所述第一活动块一端伸出至壳体外,此时所述第一活动块与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的空间用于限制第一凸起移动,第一弹性件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一活动块位于第一凹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测量组件在被回收至防护壳内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受力压缩,第一活动块进入第一凹槽中,当第一凸起通过第一凹槽后,第一弹性件恢复至常
态,第一活动块伸出至第一凹槽外,第一凸起位于第一活动块与第二凸起之间,第一活动块阻碍第一凸起向远离第二凸起的方向滑动,可以降低防护盖滑动的可能,使防护盖位置相对固定,更好的保护内部的测量组件。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另一延伸至壳体外,所述第一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通过光滑平面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凸起随防护盖滑动至第一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端时,第一凸起可以将第一活动块挤压至第一凹槽内,当第一凸起完全经过后,第一活动块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一活动块靠近测量口的一端阻碍第一凸起向远离测量口的方向运动,不需要人为操作,使防护盖的固定更加方便。
13.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按压组件,所述第一按压组件包括第一按键,所述第一按键位于第一凸起远离第二凸起的一侧,所述第一按键与防护盖弹性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按键弹性按压时,所述第一活动块被压至第一凹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凸起位于第一活动块和第二凸起之间时,按压第一按键可以将第一活动块按压至第一凹槽内,第一凸起可以经过第一凹槽向远离第二凸起的方向运动,防护盖向靠近壳体的方向运动,使仪器的打开更加方便。
15.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活动块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活动块位于第一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侧,所述壳体上开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活动块与第二凹槽内壁弹性连接,第二弹性件常态时,所述第二活动块一端伸出至壳体外,第二弹性件压缩状态时,所述第二活动块位于第二凹槽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测量组件伸出测量口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第二活动块位于第二凹槽中,壳体侧壁允许第一凸起经过第二凹槽处,在第一凸起经过第二凹槽后,第二弹性件复位,阻碍第一凸起向靠近第二凸起的方向移动,限制防护盖的移动,降低了测量时防护盖来回活动给测量带来的不便。
17.可选的,所述第二活动块靠近测量口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另一位于壳体外,所述第二活动块靠近测量口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通过光滑平面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凸起随防护盖滑动至第二活动块靠近测量口的一端时,第一凸起可以将第二活动块挤压至第二凹槽内,当第一凸起完全经过后,第二活动块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第二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端阻碍第一凸起向靠近测量口的方向运动,不需要人为操作,使防护盖的固定更加方便。
19.可选的,还包括第二按压组件,所述第二按压组件包括第二按键,所述第二按键位于第一凸起靠近第二凸起的一侧,所述第二按键与防护盖弹性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按键弹性按压时,所述第二活动块被压至第二凹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凸起位于第二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侧时,按压第二按键可以将第二活动块按压至第二凹槽内,第一凸起可以经过第二凹槽向靠近第二凸起的方向运动,防护盖向远离壳体的方向运动,使仪器的收纳更加方便。
21.可选的,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与防护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在常态下时,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凸起位于第一活动块和第二凸起之间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抵接,当第一凸起位于第二活动块远离测量口的一侧
时,第一凸起和第二活动块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抵接,此方案降低了防护盖在固定时相对滑动的可能,同时可以使防护盖自动回复。
23.可选的,还包括调试针,所述壳体上开有与所述调试针尺寸相配合的插接槽,所述调试针可拆卸连接于插接槽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试针可以连接进插接槽内,便于携带。
25.可选的,还包括粘扣带和缓冲棉,所述粘扣带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棉与壳体固定连接。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扣带可以将仪器与人手固定,降低仪器掉落的风险,仪器掉落后,缓冲棉可以降低仪器摔坏的可能。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测量组件可以收纳至防护盖中,调试针可以收纳至壳体内,使仪器的携带更加方便;
29.2.粘扣带和缓冲棉可以降低仪器掉落和摔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仪器本体、防护盖、粘扣带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调试针及插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仪器本体;11、壳体;111、第二凸起;112、第一凹槽;113、第二凹槽;114、插接槽;115、调试盘;12、测量组件;121、测量头;122、防风球;2、防护盖;21、测量口;22、端盖;23、短杆;231、第一凸起;232、第一通孔;233、第二通孔;3、第三弹性件;4、第一限位组件;41、第一活动块;42、第一弹性件;5、第一按压组件;51、第一按键;52、第四弹性件;6、第二限位组件;61、第二活动块;62、第二弹性件;7、第二按压组件;71、第二按键;72、第五弹性件;8、调试针;9、粘扣带;10、缓冲棉。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噪音计。
38.实施例1
39.参照图1和图2,一种噪音计包括仪器本体1、防护盖2、第三弹性件3、第一限位组件4、第一按压组件5、第二限位组件6和第二按压组件7。
40.参照图1,仪器本体1包括壳体11和测量组件12,测量组件12包括测量头121和防风球122,测量头121与壳体11通过螺丝连接,防风球122插接于测量头121上。
41.参照图1和图2,防护盖2套设于壳体11外,防护盖2与壳体11滑动连接,防护盖2上开设有测量口21,测量口21的尺寸允许测量组件12穿过,测量口21处设有端盖22,端盖22与防护盖2通过扭簧铰接,扭簧为常态时,端盖将测量口封闭,扭簧扭转状态时,端盖将测量口开放;防护盖2侧壁远离测量口21的一端一体设置有短杆23,短杆23上一体设置有第一凸起
231,第一凸起231远离短杆23的一端与壳体11侧壁接触,壳体11上一体设置有第二凸起111,第二凸起111位于第一凸起231靠近测量口21的一侧;第三弹性件3为弹簧,第三弹性件3一端与防护盖2开有测量口21的一端内表面通过硬化胶粘接、另一端与壳体11靠近测量口21的一端外表面通过硬化胶粘接,第三弹性件3在常态下时,第一凸起231与第二凸起111远离测量口21的一端抵接,且测量组件12位于防护盖2内。
42.参照图1和图2,第一限位组件4包括第一活动块41和第一弹性件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块41为楔形块,第一活动块41位于第二凸起111远离测量口21的一侧,壳体11侧壁开有第一凹槽112,第一活动块41远离第二凸起111的一端与第一凹槽112内壁铰接且铰接轴线与防护盖2运动方向垂直,第一弹性件42为弹簧,第一弹性件42一端与第一凹槽112内壁通过硬化胶粘接,另一端与第一活动块41靠近凹槽的面抵接,第一弹性件42常态时,第一活动块41靠近第二凸起111的一端位于壳体11外,第一活动块的楔形面由第二凸起向第一凹槽的方向朝第一凹槽内侧倾斜,第一活动块41与第二凸起111之间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第一凸起231。
43.参照图1和图2,第一按压组件5包括第一按键51和第四弹性件52,第一按键51位于第一凸起231远离第二凸起111的一侧,短杆23上开有第一通孔232,第一按键51与第一通孔232内壁滑动连接,第四弹性件52为弹簧,第一按键51套设于第四弹性件52内,第四弹性件52一端与第一按键51通过硬化胶粘接、另一端与短杆23远离壳体11的侧壁通过硬化胶粘接,第四弹性件52常态时,第一按键51一端延伸出短杆23远离壳体11的一侧、另一端位于第一通孔232内,第一按键51弹性按压至极限状态时,第一按键51与第一活动块41抵接,且第一活动块41整体位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一按键51靠近壳体11的一端与壳体11侧壁位于同一水平面。
44.参照图1和图2,第二限位组件6包括第二活动块61和第二弹性件6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块61为楔形块且位于第一活动块41远离测量口21的一侧,壳体11侧壁开有第二凹槽113,第二活动块61靠近第一活动块41的一端与第二凹槽113内壁铰接且铰接轴与防护盖2运动方向垂直,第二弹性件62为弹簧,第二弹性件62一端与第二凹槽113内壁通过硬化胶粘接,另一端与第二活动块61靠近防护盖2的面抵接,第二弹性件62常态时,第二活动块61远离第一活动块41的一端位于壳体11外,第二活动块的楔形面由第二凹槽向第一凹槽的方向朝第二凹槽内侧倾斜。
45.第二按压组件7包括第二按键71和第五弹性件72,第二按键71位于第一凸起231靠近第一活动块41的一侧,短杆23上开有第二通孔233,第二按键71与通孔内壁滑动连接,第五弹性件72为弹簧,第二按键71套设于第五弹性件72内,第五弹性件72一端与第二按键71通过固化胶粘接、另一端与短杆23远离壳体11的侧壁通过固化胶粘接,第五弹性件72常态时,第一按键51一端延伸出短杆23远离壳体11的一侧、另一端位于第二通孔233内,第二按键71弹性按压至极限状态时,第二按键71与第二活动块61抵接,且第二活动块61整体位于第二凹槽113内,第二按键71靠近壳体11的一端与壳体11侧壁位于同一水平面。
46.参照图3和图4,还包括调试针8、调试盘115、粘扣带9和八个缓冲棉10,壳体11远离测量口21的一端开设有插接槽114,调试针8螺纹连接于插接槽114内壁,调试盘115嵌设于壳体11上;粘扣带9两端均与壳体11通过硬化胶粘接,壳体11的八个角上各与一个缓冲棉10通过硬化胶粘接。
4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使用仪器时,打开端盖22,按压第一按键51,第一活动块41被第一按键51压至第一凹槽112内,第一凸起231经过第一凹槽112,防护盖2向靠近第二活动块61的方向运动,当第一凸起231运动至第二活动块61处时,第二活动块61被第一凸起231压至第二凹槽113内,当第一凸起231经过第二凹槽113后,第二活动块61在第二弹性件62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活动块61阻碍第一凸起231向靠近第二凸起111的方向运动,此时测量组件12从测量口21中伸出,可以进行噪声检测;当进行测量时,将粘扣带9绑于手上,可以防止仪器脱手,如仪器不慎掉落,缓冲棉10可以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
48.当测量完毕或仪器需要携带时,按压第二按键71,第二活动块61被压至第二凹槽113内,防护盖2在第三弹性件3的作用下自动向第二凸起111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凸起231移动至第一活动块41处时,第一活动块41被第一凸起231压至第一凹槽112内,第一活动块41通过第一凹槽112后,第一活动块41在第一弹性件42的作用下复位,此时第一凸起231位于第二凸起111和第一活动块41之间,限制了防护盖2的相对滑动,测量组件12位于防护盖2之间,旋合端盖22便可携带;当需要调试时,可以从壳体11中取出调试针8,进行调试,调试完毕后放入壳体11旋紧即可。
49.实施例2
50.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活动块41的形状不同、第二活动块61的形状不同。
51.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块41包括一个曲面,且第二活动块61的曲面自第二活动块61壳体11外的一端沿靠近测量口21的方向倾斜向下至第二活动块61的铰接端;第二活动块61包括一个曲面,且第二活动块61的曲面自第二活动块61壳体11外的一端沿远离测量口21的方向倾斜向下至第二活动块61的铰接端。
52.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第一弹性件42常态时,第一活动块41一端位于第一凹槽112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112外,第一按键51弹性按压至极限状态时,第一按键51与第一活动块41抵接,第一弹性件42受力压缩,第一活动块41整体位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二弹性件62常态时,第二活动块61一端位于第二凹槽113内、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113外,第二按键71弹性按压至极限状态时,第二弹性件62受力压缩,第二按键71与第二活动块61抵接,第二活动块61整体位于第二凹槽113内。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