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0852发布日期:2021-12-01 12:5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的制作方法
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工具,特别是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


背景技术:

2.三磷酸腺苷(atp)是一切生命体能量的直接来源,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和食物残留中,atp荧光检测法是根据萤火虫发光原理开发的快速检测技术,虫荧光素酶可催化虫荧光素和atp之间发生反应形成荧光素并发出荧光,发出的荧光强度与微生物数量呈正比例关系,通过测试荧光的强度可得知待测物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因此检测atp可作为判断物体表面和水样是否洁净的直观指标。
3.现有的atp荧光检测拭子主要由密封帽、密封管、棉球和套管组成,密封帽中盛放酶反应液;检测时,将拭子的棉球部分擦拭物体表面,然后插回到套管内,将密封帽中的密封反应液阀门弄断,使反应液流至与拭子上的棉球沾附的样品接触进行微生物检测。这种出液方式的检测拭子不仅需要将位于内部的阀门弄断,操作麻烦,而且折断阀折断后,无法再次利用,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一次只能出液反应一根拭子,检测效率较低。
4.而且,对于虫荧光素酶反应液而言,虫荧光素酶的稳定性较差,容易活性下降或者失活;现有的atp荧光检测拭子大部分都仅仅只有一个储液腔,只能存放并出液一种单一的反应液,若只有虫荧光素酶反应液置于储液腔内,当进行检测时,期间可能会因虫荧光素酶的活性下降或者失活而失去检测价值,导致检测错误。
5.因此,现有的atp荧光检测拭子,存在出液操作麻烦、一次性使用、检测效率低、检测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本实用新型具有出液操作简单、多次利用、检测效率高、提高反应检测准确度的特点。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包括管座,管座上设有若干反应腔,反应腔内装有拭子,拭子包括储液管,储液管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储液管的下方设有混合管,储液管和混合管之间设有密封件,混合管的下方设有拭子管,拭子管的外部套设有反应管;所述管座的上方设有上下活动的推板,推板的底部设有活塞板,活塞板的底部设有分别伸入到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内的顶杆。
8.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管座上设有滑动槽,推板上设有伸入到滑动槽内的滑动杆。
9.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密封件包括环形的压板,压板的下方设有支撑板,压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密封膜,密封膜上设有分别位于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的顶破片,顶破片上设有与顶杆相对应的十字形切槽,支撑板上设有与顶破片相对应的出液孔。
10.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密封件还包括若干u形的弹性卡块,弹性
卡块的下端与支撑板的边沿转动连接,弹性卡块的上端与压板的边沿相扣合。
11.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顶破片的直径大于顶杆的直径。
12.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混合管呈上大下小的锥形,拭子管通过卡合组件与混合管可拆卸连接。
13.前述的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中,所述卡合组件包括固定环,固定环的底部设有供拭子管的上端插入的开槽,开槽的内壁圆周设有若干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设有嵌入槽,拭子管的外壁设有插入到嵌入槽的卡块。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具有多个反应腔的管座,在反应腔内放置拭子进行反应,利用推板的下压,可一次性推动多个顶杆分别一一顶破对应拭子内的密封件,使得反应液与取样样品接触反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一次性进行多个拭子atp检测,节省检测时间,大大提高检测效率;还可以取多个拭子对样品的不同的位置的进行检测,提高检测准确度;
15.在拭子内设置了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可以在第一储液腔内盛放酶反应液,第二储液腔内盛放稳定缓冲液,经顶杆分别顶破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使得酶反应液和稳定缓冲液在混合管内混合后再与采样样品接触反应,增强酶反应液的活性,提高反应的充分性和检测准确性;
16.进一步,设置的密封件可拆卸替换,可以重复多次利用,降低检测成本。
17.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出液操作简单、多次利用、检测效率高、提高反应检测准确度的特点。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卡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的标记为:1、管座;11、反应腔;12、滑动槽;2、拭子;21、储液管;211、第一储液腔;212、第二储液腔;22、混合管;23、拭子管;24、棉球;25、反应管;3、密封件;31、压板;32、支撑板;33、密封膜;34、顶破片;35、十字形切槽;36、出液孔;37、弹性卡块;38、密封圈;4、推板;41、活塞板;42、顶杆;43、滑动杆;5、卡合组件;51、固定环;52、开槽;53、固定座;54、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3.实施例。
24.如图1

3所示,一种atp微生物检测拭子,包括管座1,管座1上设有若干反应腔11,反应腔11内装有拭子2,拭子2包括储液管21,储液管21内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储液管21的下方设有混合管22,储液管21和混合管22之间设有密封件3,混合管22的下方设有拭子管23,拭子管23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出液口外包覆有棉球24,拭子管23的外部套设有反应管25;所述管座1的上方设有上下活动的推板4,推板4的底部设有活塞
板41,活塞板41的底部设有分别伸入到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内的顶杆42。
25.设置了具有多个反应腔11的管座1,在反应腔11内放置拭子2,利用推板4的下压,可一次性推动多个顶杆42分别一一顶破对应拭子2内的密封件3,使得储液管21内的反应液与取样样品接触反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一次性进行多个拭子2atp检测,节省检测时间,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26.在拭子2内设置了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可以在第一储液腔211内盛放酶反应液,第二储液腔212内盛放稳定缓冲液,经顶杆42分别顶破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使得第一储液腔211内的酶反应液和第二储液腔212内的稳定缓冲液流出,在混合管22内混合,然后经拭子管23的出液口与棉球24上的采样样品接触反应,增强酶反应液的活性,提高反应的充分性和检测准确性。
27.所述管座1上设有滑动槽12,推板4上设有伸入到滑动槽12内的滑动杆43。提高压制的稳定性,类似针筒的活塞。
28.所述密封件3包括环形的压板31,压板31的下方设有支撑板32,压板31和支撑板32之间设有密封膜33,密封膜33上设有分别位于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的顶破片34,顶破片34上设有与顶杆42相对应的十字形切槽35,支撑板32上设有与顶破片34相对应的出液孔36。密封膜33与压板31,密封膜33与支撑板32之间还均设有密封圈38,提高密封性能。所述顶破片34的直径大于顶杆42的直径。当顶破片34上的十字形切槽35被顶破时,液体自然通过顶破片34流出,且顶杆42不会堵塞顶破片34,无需再将顶杆42退出,操作方便。
29.所述密封件3还包括若干u形的弹性卡块37,弹性卡块37的下端与支撑板32的边沿转动连接,弹性卡块37的上端与压板31的边沿相扣合。弹性卡块37用来固定压板31、密封膜33和支撑板32,而且可拆卸,便于膜的更换,拭子使用后被顶破的密封件只要替换密封膜33即可,可以多次利用,减少浪费、降低检测成本。
30.所述混合管22呈上大下小的锥形,拭子管23通过卡合组件5与混合管22可拆卸连接。两种液体在锥形的混合管22内混合,并降低了流入到拭子管23内的流速,具有一定的混合时间,有利于后续的反应。
31.所述卡合组件5包括固定环51,固定环51的底部设有供拭子管23的上端插入的开槽52,开槽52的内壁圆周设有若干固定座53,固定座53的一侧设有嵌入槽,拭子管23的外壁设有插入到嵌入槽的卡块54。拆分时,就转动拭子管23,将卡块54转动出嵌入槽,从而将拭子管23与固定环51分离,便于取样,取样好后,再安装到固定座53上,旋转卡合。
32.工作过程:此处以在第一储液腔211内盛装酶反应液,在第二储液腔212内盛装稳定缓冲液为例,取样时,转动拭子管23,将固定在混合管22上的拭子管23取下进行取样,取样完成后,再安装到固定座53上固定;进行反应时,向下推动推板4,推板4推动多个活塞板41向下移动,使顶杆42与密封膜33抵接,设置两根顶杆42的长度相等,进一步同时分别刺破位于第一储液腔211和第二储液腔212的顶破片34,使得第一储液腔211内的酶反应液和第二储液腔212内的稳定缓冲液均流入到混合管22内混合,提高酶反应液中酶的活性,然后经拭子管23的出液口流出到棉球24上,充分反应,避免酶失活而造成检测失误,提高检测准确性。
33.此外,当拭子2采样的样品需要和不同的试剂发生反应时,还可以在第一储液腔211、第二储液腔212内盛装不同的试剂与样品进行反应。拭子2使用灵活。
34.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