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压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3922发布日期:2021-12-18 10:0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测压器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压器件。


背景技术:

2.通风管件中的高精度风压测量一直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小孔径管件的风压测量,更是很难达到较高的精准度。目前,对于小孔径管件的风压测量是利用孔板等进行检测。然而,孔板的风阻较大,会增加整个系统的耗能。并且孔板测量风压稳定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其前后直管段。当前端管件出现弯道,或者管件设置不平整时,风的均匀性非常差。因此,受均匀性的影响,采用孔板测量获得的风压准确性较低。并且,不均匀的风会加剧管件的震动,使得测压环境不稳定,则进一步降低了测压的准确度。
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测压装置,以提高测压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压器件,以解决如何提高测压精准度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压器件,包括:管件,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密封壳体、底座以及抗震件;
6.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间隔设置于所述管件内腔中,且设置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第一测压管上的所述通风孔均迎风设置,所述第二测压管上的所述通风孔均背风设置;
7.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均具有相对的两端部,其中一端部封闭,另一端部开放;并且,所有封闭的所述端部与所有开放的所述端部分别经所述管件侧壁上对应的孔洞伸出;
8.所述密封壳体、所述底座分别与所述管件的外侧壁密封连接;每一所述密封壳体覆盖一个封闭的所述端部,每一所述底座与一个开放的所述端部固定连接;其中,每一所述密封壳体内设置有所述抗震件,所述抗震件连接封闭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密封壳体。
9.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上的若干个所述通风孔呈线性排布和/或阵列式排布,且分布于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两侧端。
10.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数量相等,且均大于或等于1;当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数量大于1时,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的设置方向相同且间隔排列,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的设置方向相同且间隔排列;以及,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的共面和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的共面均与风向垂直。
11.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底座上具有一通孔,开放的所述端部经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过盈连接。
12.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测压器件还包括:第一连通件和第二连通件;所述第一连通件与所述第一测压管开放的所述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通件与所述第
二测压管开放的所述端部可拆卸连接。
13.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测压器件还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第一连通件与所述第二连通件分别与所述压差传感器连接。
14.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每一所述密封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环,以密封所述孔洞。
15.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管件的直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2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200毫米。
16.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直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
17.可选的,在所述的测压器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与所述第二测压管的截面中心之间的垂直间距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压器件,包括:管件,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密封壳体、底座以及抗震件。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间隔设置于所述管件内腔中,且设置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所述第一测压管上的所述通风孔均迎风设置,用于测量管内风的全压,所述第二测压管上的所述通风孔均背风设置,用于测量管内风的静压。这种设置方式产生的风阻非常小,能够减少气流扰动,提高测量精度,降低系统能耗。
19.此外,所述第一测压管和所述第二测压管均具有相对的两端部,其中一端部封闭,另一端部开放;并且,所有封闭的所述端部与所有开放的所述端部分别经所述管件侧壁上对应的孔洞伸出。所述密封壳体、所述底座分别与所述管件的外侧壁密封连接,使得所述管件内的风零泄漏,以提高测压的精度。其中,每一所述密封壳体覆盖一个封闭的所述端部,每一所述底座与一个开放的所述端部固定连接,且每一所述密封壳体内设置有所述抗震件,所述抗震件连接封闭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密封壳体。所述抗震件能够降低因管内通风产生的震动对测压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测压的精准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测压器件不仅能够提高测压精准度,还能够降低系统能耗,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压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压器件的左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经测压管的流量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测压管和第二测压管中心垂直间距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压器件的主视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压器件截面剖视图。
26.其中,附图标记为:
27.10

管体;11

法兰;12

第一测压管;13

第二测压管;14

密封壳体;141

密封环;15

底座;16

盖板;17

支架;18

第一连通件;19

第二连通件;20

压差传感器;21

抗震件;p

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2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测压器件,如图1所示,包括:管件10,第一测压管12,第二测压管13、密封壳体14、底座15以及抗震件。其中,所述管件10为空心筒体,待测风通过所述空心筒体。所述管件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碳钢或不锈钢。所述管件10相对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一个与所述管件10端面四周相适配的法兰11,用于连接至整个管道系统中。进一步的,所述管件10的直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2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200毫米,可选的为:20毫米、50毫米、100毫米或者1200毫米。
30.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间隔设置于所述管件10内腔中,且设置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数量相等,且均大于或等于1。当所述管件10的直径较小时,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数量均为1,且呈“十”字形排布。当所述管件10的直径较大时,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数量大于1,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设置方向相同且间隔排列,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设置方向相同且间隔排列;以及,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共面和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共面均与风向垂直。其中,所述共面是指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或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13均分布于同一平面,则该平面即为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共面,或者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共面。优选的,当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数量均为2时,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呈“井”字形排布。
31.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均具有相对的两端部,其中一端部封闭,另一端部开放;并且,所有封闭的所述端部与所有开放的所述端部分别经所述管件10侧壁上对应的孔洞伸出。即所述管件10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数量相对应的孔洞,以备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两端伸出。例如有两个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两个所述第二测压管13时,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八个孔洞,每一测压管均穿过两个孔洞,且端部伸出所述管体侧壁,以使得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分别可插拔设置于所述管件10内,便于维修清洗和更换护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p,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上的所述通风孔p均迎风设置,用于测量所述管件10内风的全压,所述第二测压管13上的所述通风孔p均背风设置,用于测量所述管件10内风的静压。其中,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上的若干个所述通风孔p呈线性排布和/或阵列式排布,且分布于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两侧端。
32.请参阅图3,因与所述管件10前端相接的管件,可能为弯管,或者斜置管件,则风进入所述管件10中往往是非均匀的。从所述管件10的横截面看,流速最快的为截面的中心,受所述管件10侧壁的影响,截面的四周风阻较大,流速较低,使得整体的风的流速不一。如果
采样的所述通风孔p均设置于截面的中心位置,则测得的风压偏小,如果采样的所述通风孔p均设置于截面的周边,则测得的风压偏大。因此,本实施例中各个所述通风孔p分布于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两侧端,既不靠近中心位置,也不靠近周边位置,以保证所述测压器件的测量精准度。
33.进一步的,为降低所述测压器件的风阻,可根据所述管件10的尺寸,选择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尺寸。优选的,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直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可选的为:3毫米,4毫米,6毫米,8毫米,12毫米,20毫米或30毫米。此外,为避免全压测量和静压测压相互干扰,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共面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共面是相间隔的,则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与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截面中心之间的垂直间距d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5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00毫米,可选的为:3.50毫米、5毫米、10毫米或者100毫米。间隔设置的方式除了能够提高压力测量的精准度,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器件的风阻,以大大减小整个系统中的能耗。
34.请参阅图1、5和6,所述密封壳体14、所述底座15分别与所述管件10的外侧壁密封连接。每一所述密封壳体14覆盖一个封闭的所述端部及其对应的所述孔洞。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为焊接或粘接等。且每一所述密封壳体14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环141,以密封所述孔洞。所述密封环141可选的为橡胶环。通过密封设置,实现所述测压器件的风压零泄漏,大幅度降低风压测量的误差,以保证测压的精准度。
3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测压管12封闭的所述端部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2封闭的所述端部所对应的所述密封壳体14内设置有抗震件21,所述抗震件21连接封闭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密封壳体14。所述抗震件21包括但不限于为弹簧或橡胶等缓冲产品。所述抗震件21的设置,不仅可以降低风阻冲击产生震动对测压精确度的影响,还能够延长所述测压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器件性能及其拓展性,对于工况更加恶劣的场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6.进一步的,每一所述底座15与一个开放的所述端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底座15上具有一通孔,开放的所述端部经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底座15,并与所述底座过盈连接。此外,所述测压器件还包括盖板16、支架17、第一连通件18、第二连通件19和压差传感器20。每一所述盖板16与一个所述底座15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通件18和第二连通件19的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盖板16,与经对应的所述底座15伸出的开放的所述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17与所述管体10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管体10、第一连通件18和第二连通件19。所述第一连通件18和第二连通件19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差传感器20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测压管12和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数量大于1时,多个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开放的所述端部均与所述第一连通件18相连通,多个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开放的所述端部均与所述第二连通件19相连通。
37.当风进入所述管件10,所有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上的所述通风孔p迎风相对,部分风经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上的所述通风孔p进入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且因与所述抗震件21相接的所述第一测压管12的所在端部是封闭的,则进入各个所述第一测压管12中的风均汇合至所述第一连通件18,并经所述第一连通件18流至所述压差传感器20,所述压差传感器20根据所述第一连通件18中的风测得所述管件10内的风的全压。此外,因所有所述第二测压管13上的所述通风孔p背风设置,部分风经所述第二测压管13上的所述通风孔p进入所述第二
测压管13。同样,因与所述抗震件21相接的所述第二测压管13的所在端部是封闭的,则进入各个所述第二测压管13中的风均汇合至所述第二连通件19,并经所述第二连通件19流至所述压差传感器20,所述压差传感器20根据所述第二连通件19中的风测得所述管件10内的风的静压。因此,可获得所述管件10内的动压=全压

静压。
38.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测压器件,包括:管件10、第一测压管12、第二测压管13、密封壳体14、底座15以及抗震件21。其中,第一测压管12和第二测压管13间隔设置于管件内腔中,且设置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测压管12和第二测压管13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第一测压管12上的所述通风孔均迎风设置,用于测量全压,第二测压管13上的通风孔均背风设置,用于测量静压。这种设置方式产生的风阻非常小,能够减少气流扰动,提高测量精度,降低系统能耗。密封壳体14与管件10的外侧壁密封连接,且每一所述密封壳体14覆盖一个封闭的所述端部及对应孔洞,以使得管件10内的风零泄漏,提高测压精度。每一所述密封壳体14内设置有所述抗震件21,所述抗震件21连接封闭的所述端部和所述密封壳体14。所述抗震件21能够降低管内通风震动对测压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测压精准度。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测压器件不仅能够提高测压精准度,还能够降低系统能耗,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9.此外还应该认识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