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665发布日期:2021-11-22 20:2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在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提升饮用水品质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主要衡量指标有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ph值、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温度等。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自动采集水质监测数据、实时监测断面水质、远程监控水站运行、及时预警水质异常,进而帮助环境监测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水体的水质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为解决跨界污染纠纷、污染事故预警、以及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工作中取水时,水体中含有泥沙、絮状物等杂质容易进入水质在线监测仪的水质取样管路,造成水质取样管路堵塞,导致监测仪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测量数据失真;并增大了系统的维护工作量。传统的水质预处理装置是在水泵进水口加过滤器以及采用逆流取样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水质中细微的泥沙颗粒以及絮状物仍然会被抽入水质取样管路中,造成堵塞现象,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现有产品在很多情况下,满足不了要求。现有水站的预处理方式无法保证各站点监测数据在同一浊度条件下获得,这就造成了不同站点间获取的水样后,经预处理后进行检测时,水样的浊度不尽相同。即送检的水样成份、条件没法相同,直接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化。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其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集成化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箱体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箱体内设置有两块相对间隔的隔板,两块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沿进出水方向依次分隔成第一蓄水区、第二蓄水区以及第三蓄水区,所述第一蓄水区内设有倾转组件,所述第二蓄水区内设有斜管沉淀组件,所述第一蓄水区、所述第二蓄水区以及所述第三蓄水区的底部均设有沉积池,所述沉积池的两侧均设有超声波振子。
6.进一步,所述倾转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水区内的倾转板,设置在所述倾转板中间部位的倾转轴,设置在所述倾转轴靠近所述隔板一端的第一伞齿轮,与所述第一伞齿轮啮合的第二伞齿轮,与所述第二伞齿轮同轴设置的驱动轴,与所述驱动轴同轴设置的驱动电机。
7.进一步,所述倾转板为三块,每块所述倾转板上均设有鳍片。
8.进一步,所述斜管沉淀组件包括设置在两块所述隔板之间的斜体管,设置在所述斜体管上方的喷淋头,以及位于所述斜体管和所述喷淋头之间的两个积水槽,两个所积水
槽平行间隔设置。
9.进一步,所述第一蓄水区还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位于所述倾转组件的下方。
10.进一步,所述沉积池的底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有电磁阀。
11.进一步,所述箱体设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的下方。
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装置的总体采用一体化主体设计,通过将预处理装置设置为一体化结构、增加液位保护、增加超声波清洗、增加斜板沉淀等装置,并且将斜板沉淀嵌入箱体内部,增加了管体的接触面积,以解决现有预处理装置沉淀效果差、不利于清洗、体积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同时,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由于所述预处理为一体化结构,也提高预处理装置的集成化、美观度。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水样预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斜管沉淀组件2、喷淋头3、电磁阀4、液位计5、超声波振子6、沉积池7、积水槽8,倾转组件9,滤网10。
17.所述箱体1为一个中空的长方体钣金框架,起到一个固定支撑作用。所述箱体1的一侧设有进水口100,所述箱体1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200,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两相对间隔的隔板11,两所述隔板11将所述箱体1沿进出水方向依次分隔成第一蓄水区101、第二蓄水区102以及第三蓄水区103,所述第一蓄水区101,所述第二蓄水区102以及所述第三蓄水区103的底部均设有沉积池7。
18.所述隔板11还用于给所述斜管沉淀组件2提供支撑作用,斜管沉淀组件2固定安装在壳体1中用于应用颗粒或絮体的重力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装置。所述第一蓄水区101为絮凝混合区,所述第二蓄水区102为斜管加速沉降,所述第三蓄水区103清水蓄积。所述沉积池7用于收集沉积物并排出。
19.所述沉积池7的两侧均设有超声波振子6,两个所述超声波振子6的振动波延伸线呈交叉设置,也就是说其发出的超声波呈交叉扩散,能够提高清洗效果,且清洗面积更广。两个所述超声波振子6对称固定在所述箱体1下部份的沉积池7的两侧面,起到对整个装置内壁残留物的清理作用。由于沉积池与蓄水区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有三个蓄水区,对应的沉积池也为三个,同理,超声波振子相对应的为六个。
20.所述第一蓄水区101内设有倾转组件9,所述倾转组件9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水区101内的倾转板91,设置在所述倾转板91中间部位的倾转轴92,设置在所述倾转轴92靠近所述隔板11一端的第一伞齿轮(图未示),与所述第一伞齿轮(图未示)啮合的第二伞齿轮(图未示),与所述第二伞齿轮(图未示)同轴设置的驱动轴93,与所述驱动轴93同轴设置的驱动电机94。
21.所述倾转板91为三块,三块所述倾转板91由上至下平行间隔设置,每块所述倾转板91上均设有鳍片911。
2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轴93上设置三个间隔设置的第二伞齿轮,能够通过驱动电机94驱动三个所述倾转板91倾斜一定的角度,倾斜方向为向进出水方向两侧倾转,在倾转板91上设置鳍片911能够提高水流的之间的碰撞,同时能够将一些较大的颗粒物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通过倾转使得进入第一蓄水区101的水体与絮凝药物充分混合,提高絮凝效果。
23.所述第二蓄水区102内设有斜管沉淀组件2,所述斜管沉淀组件2包括设置在两所述隔板11之间的斜体管21,设置在所述斜体管21上方的喷淋头3,以及位于所述斜体管21和所述喷淋头3之间的两个积水槽8,两个所积水槽8平行间隔设置。
24.所述斜体管21用于加速沉积物沉降,将清水从上方滤出。
25.所述喷淋头3固定在斜管沉淀组件2正上方,起到一个对斜管沉淀组件2清洗作用。
26.所述积水槽8固定在斜管沉淀组件2上方,起到一个收集经过斜管沉淀组件2后的水。
27.所述第一蓄水区101还设有滤网10,所述滤网10位于所述倾转组件9的下方。
28.所述沉积池7的底部、所述进水口100和所述出水口200均设有电磁阀4。五个电磁阀4,其中三个位于沉积池7下方,起到对水以及沉淀物排放截留作用;另外2个分别位于箱体1左右侧,其中一个为处理前进水,另一个为处理后出水。
29.所述箱体1设有液位计5,所述液位计5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00和所述出水口200的下方,其中一个为处理前进水液位信号提示,另一个为处理后水液位信号提示。
3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装置的总体采用一体化主体设计,通过将预处理装置设置为一体化结构、增加液位保护、增加超声波清洗、增加斜板沉淀等装置,并且将斜板沉淀嵌入箱体内部,增加了管体的接触面积,以解决现有预处理装置沉淀效果差、不利于清洗、体积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同时,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由于所述预处理为一体化结构,也提高预处理装置的集成化、美观度。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