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9769发布日期:2022-04-22 11:2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登山绳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登山绳是用于登山和户外运动的绳,登山绳应使用夹芯绳结构。在国标gb/t23268.1-2009中提出了登山绳护套滑移的测试标准,测试标准中要求将待测登山绳水平通过加压机构1930mm,并重复进行3次。目前的测试装置一般都是采用牵引机构进行单向牵引,测试一次后,需要人工拉回复位再进行重复测试,测试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包括:
5.结构架;
6.第一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待测试登山绳的一端;
7.第二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待测试登山绳的另一端;
8.平移导向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安装在所述平移导向机构上;
9.同步带传送机构,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同步沿所述平移导向机构往复移动;
10.加压机构,其用于对待测试登山绳施加三个径向力,三个径向力相互夹角为120
°

11.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两夹持机构分别夹持住登山绳两端,确保登山绳保持直线状态,通过同步带传送机构带动两夹持机构保持同步移动,使得登山绳平直通过加压机构,满足国家相关测试标准。单次测试完成后,加压机构解压后,同步带传送机构再带动两夹持机构和登山绳反向复位,自动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测试效率高,测试准确度高。
12.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机构包括安装板、三组径向加力机构和三组复位机构,每组所述径向加力机构包括间隔套、活动板、牵引绳、换向轮和砝码,所述活动板上设有用于登山绳穿过的内孔,所述间隔套上设有插配所述活动板的插槽,所述牵引绳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牵引绳绕于换向轮后另一端连接砝码,三个所述活动板在径向上的相互夹角为120
°
,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将活动板顶压至所述间隔套的插槽底部,在三个所述活动板均处于间隔套的插槽底部时,三个活动板的内孔处于同轴状态。
13.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够完全吻合测试标准的加压要求。
14.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固定板、气缸和顶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气缸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顶板安装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顶端,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后,所述顶板顶压在所述活动板上。
15.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方便快速进行加压和解压状态的切换。
16.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有两个压爪,两个压爪分别位于牵引绳的两侧。
17.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有效规避牵引绳,提高对活动板的顶压均衡性。
18.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板上的内孔为圆弧角。
19.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防止加压测试时对登山绳表面造成损伤。
20.进一步地,所述平移导向机构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平移导向机构和第二平移导向机构,所述加压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平移导向机构和第二平移导向机构之间的交界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可平移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平移导向机构上,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可平移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平移导向机构上。
21.进一步地,所述同步带传送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第一同步带机构和第二同步带机构,所述第一同步带机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一同步带,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绕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二同步带机构包括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和第二同步带,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三传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绕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同步带上,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二同步带上。
22.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平移导向机构和同步带传送机构通过两段式设置,形成让位空间,方便登山绳的安装以及对护套滑移量的测量。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隐藏结构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同步带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3中b1段局部放大图;
28.图5是图3中b2段局部放大图;
29.图6是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加压机构的主视图;
31.图8是图7中a-a向剖面图。
32.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33.10-结构架;21-第一夹持机构;22-第二夹持机构;30-平移导向机构;31-第一平移导向机构;32-第二平移导向机构;40-同步带传送机构;41-第一同步带机构;411-第一传动齿轮;412-第二传动齿轮;413-第一同步带;42-第二同步带机构;421-第三传动齿轮;422-第四传动齿轮;423-第二同步带;43-驱动电机;50-加压机构;51-安装板;52-径向加力机构;521-间隔套;522-活动板;5221-内孔;523-牵引绳;524-换向轮;525-砝码;53-复位机构;531-固定板;532-气缸;533-顶板;534-压爪;60-登山绳。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登山绳护套滑移测试装置,包括:
36.结构架10;
37.第一夹持机构21,其用于夹持待测试登山绳的一端;
38.第二夹持机构22,其用于夹持待测试登山绳的另一端;
39.平移导向机构30,第一夹持机构21和第二夹持机构22安装在平移导向机构30上;
40.同步带传送机构40,其带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1和第二夹持机构22同步沿平移导向机构30往复移动;
41.加压机构50,其用于对待测试登山绳施加三个径向力,三个径向力相互夹角为120
°

4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夹持机构分别夹持住登山绳两端,确保登山绳保持直线状态,通过同步带传送机构带动两夹持机构保持同步移动,使得登山绳平直通过加压机构,满足国家相关测试标准。单次测试完成后,加压机构解压后,同步带传送机构再带动两夹持机构和登山绳反向复位,自动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测试效率高,测试准确度高。
43.如图6-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压机构50包括安装板51、三组径向加力机构和三组复位机构,所述径向加力机构包括间隔套521、活动板522、牵引绳523、换向轮524(对于垂直向的径向加力机构无需换向轮)和砝码525,活动板522上设有用于登山绳穿过的内孔5221,间隔套521上设有插配活动板522的插槽,牵引绳523一端连接于活动板522,牵引绳523另一端连接砝码525,三个所述活动板在径向上的相互夹角为120
°
,所述复位机构用于将活动板522顶压至间隔套521的插槽底部,在三个活动板522均处于间隔套521的插槽底部时,三个活动板的内孔处于同轴状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完全吻合测试标准的加压要求,提高加力力值精确度。
44.如图6-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固定板531、气缸532和顶板533,固定板531连接于安装板51上,气缸532安装于固定板531上,顶板533安装于气缸532的活塞杆顶端,在气缸532的活塞杆伸出后,顶板533顶压在活动板522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快速进行加压和解压状态的切换。
45.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板533上设有两个压爪534,两个压爪534分别位于牵引绳的两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规避牵引绳,提高对活动板的顶压均衡性。
4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动板上的内孔5221为圆弧角。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止加压测试时对登山绳表面造成损伤。
47.如图3-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平移导向机构30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平移导向机构31和第二平移导向机构32,加压机构50位于第一平移导向机构31和
第二平移导向机构32之间的交界处,第一夹持机构21可平移地安装在第一平移导向机构31上,第二夹持机构22可平移地安装在第二平移导向机构32上。同步带传送机构40包括驱动电机43、第一同步带机构41和第二同步带机构42,第一同步带机构41包括第一传动齿轮411、第二传动齿轮412和第一同步带413,驱动电机43与第一传动齿轮411传动连接,第一同步带413绕于第一传动齿轮411和第二传动齿轮412之间,第二同步带机构42包括第三传动齿轮421、第四传动齿轮422和第二同步带423,第二传动齿轮412和第三传动齿轮421同轴连接,第二同步带423绕于第三传动齿轮421和第四传动齿轮422之间,第一夹持机构21连接在第一同步带413上,第二夹持机构22连接在第二同步带423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移导向机构和同步带传送机构通过两段式设置,形成让位空间,方便登山绳的安装以及对护套滑移量的测量。
48.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