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70525发布日期:2022-08-17 09:21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2.外壳手术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伤口手术缝合,手术缝合需要用到手术缝合线,手术缝合好坏决定了患者的术后恢复,为了保证缝合的效果,对缝合线的张力(有时候也称为抗塑性或抗拉伸能力)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缝合线的质量,在生产时需要借助抗张力检测工装对缝合线进行张力检测。基于上述背景,专利号为cn202121238879.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其基本结构描述为:包括工装底座,所述工装底座顶部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限位杆,且两组限位杆相对的一侧均连接有丝杆,两组所述丝杆相对一侧的下方均设置有配重组件,且两组配重组件的正上方均设置有固定组件,并且两组固定组件均固定安装于固定座板的底部,两组所述限位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于工装顶板的底部,且工装顶板的内部设置有驱动齿杆,所述驱动齿杆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从动齿杆,且两组从动齿杆相背的一端均连接有锥形第一齿轮。
3.本发明人发现,上述专利公开的检测工装,在使用时利用配重块作为缝合线张力检测时的坠拉部件,检测动作时需要手动旋转顶部的驱动齿杆等啮合部件,手动操作难以向缝合线传递均匀的作用力,检测性能不稳性,且由于其底座、限位杆、丝杆以及各配重组件构成的整体结构为不便使用的组合架形状,因此不便携带与转移,检验人员不便随身携带至制线车间进行现场实验检测,而且检测时不能模拟环境,检测性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于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缝合线生产用马达抗张力检测工装,包括驱动套管和连接在驱动套管上的复位套管,驱动套管的管腔中固定有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第一齿圈筒,第一齿圈筒的端面设有齿圈面,驱动套管上安装有横向转轴,横向转轴的中部安装有与齿圈面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横向转轴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齿圈筒上方且垂直固定有联动杆,联动杆的末端安装有横向锁紧管,复位套管与驱动套管的管腔共腔相通,复位套管的管腔内远离驱动套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内端连接有吊板,吊板的外圆面滑动接触于驱动套管的管腔内面上,吊板的底面上连接有吊钩,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之间连接有衬板,衬板上连接有延伸在驱动套管内的第二弹簧,衬板上开设有与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相通的通孔。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套管的侧壁上贯穿安装有轴承,横向转轴的一端安装于轴承内,横向锁紧管的端部通过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横向锁紧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与其管腔相通的锁紧孔,第二弹簧延伸至吊板的底面上,且吊钩位于第二弹簧内。
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齿圈筒为圆筒状,联动杆位于第一齿圈筒的上方,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半球面。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套管的管腔面上固定有计数传感器,驱动套管的外壁面上固定有与计数传感器电信连接的液晶显示屏。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是螺旋状的加热管,第二弹簧的外壁面滑动接触于复位套管的管腔面上,吊板在复位套管内升降时,使得第二弹簧沿着复位套管的管腔内面作频繁的伸缩动作,第二弹簧与复位套管的管腔内壁产生摩擦,以使复位套管产生高温热量并将高温热量播散于复位套管的管腔中。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自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的外部向内开设有与两者管腔相通的侧槽口,吊板、吊钩、第一齿圈筒以及横向锁紧管均暴露在侧槽口的范围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复位套管的管口上开设有阶梯口,衬板安装在阶梯口内,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的管壁上设有法兰连接板,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通过法兰连接板贯穿螺栓连接后,再将衬板连接在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的管腔中,使得衬板以及衬板上的第二弹簧能够从复位套管内向外拆除,复位套管的光滑外壁上套设有用于将复位套管上的侧槽口遮盖的护套。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钩上连接有拉力计,驱动套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孔并凹设有纵向槽,贯通孔位于纵向孔的一端,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还包括拉力测试组件,拉力测试组件包括升降电机、第二齿圈筒、第二齿轮、引导板与弯折杆,升降电机安装于第一齿圈筒内部,第二齿圈筒位于第一齿圈筒内并安装于升降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二齿轮固定于横向转轴上,第二齿轮位于第一齿轮朝向联动杆的一侧,第二齿轮的外径大于第一齿轮的外径,升降电机用于驱动第二齿圈筒上升,以使得第二齿圈筒与第二齿轮啮合。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的一端面凸设有卷绕筒,卷绕筒上开设有锁紧孔,锁紧孔用于锁紧缝合线的端部,卷绕筒用于卷绕缝合线,横向转轴上设置有螺纹段,第一齿轮中心开设有螺纹孔,第一齿轮通过螺纹孔与螺纹段啮合,螺纹段的端部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转动地设置有导向套,环形凹槽的两侧壁用于限制防止导向套轴向移动,引导板的一端固定于导向套上,另一端开设有异型导向孔。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弯折杆包括引导段与弯折段,引导段的前端滑动地穿设于异型导向孔中,引导段的横截面为矩形,引导段的后端穿设于贯通孔中,弯折段转动地连接于引导段的后端上并相对引导段垂直,弯折段收纳于纵向槽内,第一齿轮的轴向尺寸大于第一齿圈筒的厚度,以使得第一齿轮的一端凸设于第一齿圈筒的内侧,第二齿圈筒上的齿数小于第一齿圈筒上的齿数,第一齿轮的端面上开设有半环形槽,半圆环槽用于收纳弯折杆的引导段的前端。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驱动套管和复位套管,并将两管组合在一起形成检测工装的外部整体结构为长管形状,使得本检测工装从外形上优于现有技术,检验人员进入缝合制线车间取样检测时,便于携带,且检测过程中样本线头位于管腔内,操作者手握装置使用即可,便于操作。
16.通过在管内设置马达驱动联动杆旋转,以及在管内设置由弹簧和吊板构成的检测
结构,使用时直接将样本线的两端连接到吊板与联动杆之间,在马达匀速驱动下,即可将样本线向下拖拽,由于马达不停的旋转,因此就会长时间的向下拖拽样本线,直至将样本线拖拽至拉断为止,由于此检测过程中马达能够保证拖拽动作匀速动作,因此根据其拉断后记下的拖拽次数即可以获知其抗张力的程度,较现有技术中提到的手动检测来说,本匀速式检测后获得的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由图1引出的护套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由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剖开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中护套拆除后观看其底部仰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驱动套管的俯视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衬板带着第二弹簧从复位套管内拆除后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仅复位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一实施例的拉力测试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型中的具体含义。
20.参照附图1-8,一种医用缝合线生产用抗张力检测工装,包括驱动套管1和连接在驱动套管1上的复位套管2,驱动套管1的管腔中固定有马达3,马达3的输出轴朝复位套管2的方向延伸,马达3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可随其同步旋转的第一齿圈筒4,第一齿圈筒4的端面设有齿圈面5,驱动套管1上贯穿安装有轴承6,轴承6内安装有横向转轴7,即驱动套管1上安装有横向转轴7,横向转轴7的一端伸向于第一齿圈筒4,并且在横向转轴7的中部安装有与齿圈面5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8,横向转轴7一端还安装有对应位于第一齿圈筒4上方且可随横向转轴7同步旋转的联动杆9,联动杆9朝第一齿圈筒4的轴向方向延伸在其末端固定有与其垂直的横向锁紧管10,横向锁紧管10内通过内螺纹连接有螺栓11,横向锁紧管1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与其管腔相通的锁紧孔12;复位套管2与驱动套管1的管腔共腔相通,且在复位套管2的管腔远离于驱动套管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弹簧13,第一弹簧13的内端连接有吊板14,吊板14的外圆面滑动接触于驱动套管1的管腔内面上,吊板14的底面上连接有朝向于复位套管2方向伸展并且与横向锁紧管10在同一轴线上的吊钩15,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
管2之间连接有衬板16,衬板16上连接有延伸在驱动套管1内的第二弹簧17,第二弹簧17延伸至吊板14的底面上,且吊钩15对应在第二弹簧17内,衬板16上开设有与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相通的通孔161。
21.综上所述,本发明较现有技术从整体结构上来看,由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构成的管件形状,使用时便于携带,使用后便于收纳,因此检测人员完全可以携带至缝合线的制线车间中,使用时像个手电筒一样即可从口袋中取出,达到了现场便于使用的目的。
22.对从制线车间中取出的缝合线样本检测其抗张力(即医用环境下缝合使用时的抗塑性变形的能力)时,将缝合线样本的一端打结后穿过通孔161进入到复位套管2内并连接到吊钩15上,将缝合线样本的另一端伸于驱动套管1内并插入锁紧孔12 内然后利用螺栓11将其锁紧,由于锁紧孔12为多处,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可一次性安放多根缝合线样本,使马达3通电并带动第一齿圈筒4旋转,第一齿圈筒4旋转的同时就会利用其顶面上的齿圈面5啮合第一齿轮8旋转,第一齿轮8旋转时就会带动横向转轴7旋转,横向转轴7旋转就会带动联动杆9旋转,联动杆9旋转就会带动横向锁紧管10旋转,由于联动杆9偏离于横向转轴7,且横向锁紧管10又位于联动杆9的偏离端,因此联动杆9带动横向锁紧管10旋转至偏离于横向转轴7的轴心的下方时,由于被检测的缝合线底端通过上述锁紧方式固定在横向锁紧管10上,因此横向锁紧管10进行上述偏心旋转的同时就会向下拖拽缝合线,缝合线被向下拖拽的同时就会利用吊钩15带动吊板14沿着复位套管2的管腔向下移动,吊板14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其顶面连接于复位套管2顶端的第一弹簧13就会弹性拉伸,第二弹簧17以对吊板14向下移动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第二弹簧17就会压缩,当联动杆9带动横向锁紧管10旋转至偏离于横向转轴7的轴心的上方时,缝合线就会慢慢失去拖拽力并在第一弹簧13回弹力作用下而随吊板14向上移动,由于马达3会不停的旋转,因此就会导致其驱动下的联动杆9带着横向锁紧管10进行上述重复性的旋转动作,也就迫使被检测的单根或多根缝合线样本进行上述重复性拖拽动作,由于缝合线被重复拖拽,因此最终会因塑性变形而断裂,因此也就可以根据这一检测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来判断出缝合线的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也就知道其应用于患者术口缝合挑针收口时的塑性拉伸以及抗断能力。
23.综上检测方式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检测方式是手动摇动的方式操作配重机构来带动缝合线进行上述检测,本发明中是通过位于管腔中的马达3驱动联动杆对缝合线进行上述检测,很显然,现有技术手动摇动的方式难以控制丝杆以及各第一齿轮的传动速度,即检测时难以控制缝合线每次被拽拉时所受到的拉力均为相等,也就难以保证缝合线每次受拉时是否受力均匀,检测结果参考价值不高。相反的,本发明由于在马达3驱动下能够保证缝合线每次被拽拉的力度均为相等,因此也就使其在处于相同力度拽拉作用下进行多次拽拉后最终断裂所获得的检测结果就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本发明较现有技术来说,更具有实用价值,加之马达3设置在管腔中,并不会对整个管件工装外部产生障碍,因此不会影响其便携性。
24.如图2、图3以及图6所示:第一齿圈筒4为圆筒状,联动杆9位于第一齿圈筒4的上方,第一齿圈筒4的管腔尺寸大于联动杆9加横向锁紧管10的尺寸,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联动杆9带着横向锁紧管10旋转至偏离于横向转轴7的下方时,不会对同时旋转的第一齿圈筒4产生障碍,同理,第一齿圈筒4也不会对正在旋转的联动杆9和横向锁紧管10产生障碍。
25.如图1所示: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半球面
18,结构合理,随手携带放在裤兜里其两端不会造成身体不适,并且从这一结构上也可以看出,利用上述方式对缝合线检测作业时,操作者手握在驱动套管1上随手检测即可,较现有技术来说,本发明体积较小,便于使用。
26.如图2、图4所示:驱动套管1的管腔面上固定有计数传感器19,驱动套管1的外壁面上固定有与计数传感器19电性连接的液晶显示屏20,联动杆9每旋转一周,计数传感器19就会计数一次,并将次数以数显的方式显示在液晶显示屏20上,直至被检测的缝合线断裂后,根据这一数据次数来判断出缝合线的抗张力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说的上述计数方式为现有技术,其具体原理不再赘述,例如跑步机上的马达3附近也会设置这一计数功能,将马达3带着滚筒旋转的圈数计数并反馈到跑步机的数显面板上,以此来确定跑步机传动于马达3的滚筒带动跑带的旋转圈数,以此来控制跑步机的旋转速度。
27.例如,第二弹簧17是螺旋状的加热管,第二弹簧17的外壁面滑动接触于复位套管2的管腔面上,吊板14在复位套管2内升降时,使得第二弹簧17沿着复位套管2的管腔内面作频繁的伸缩动作,复位套管2是铜质管材,第二弹簧17沿着复位套管2的管腔内面频繁的伸缩动作时还与复位套管2的管腔内壁产生摩擦,以使复位套管2产生高温热量并将高温热量播散于复位套管2的管腔中。在这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第二弹簧17可以选择加热管,除了对向下移动的吊板14起到一定的弹性阻碍作用以外,当其充当加热管使用时,其还具有加热作用,随着第二弹簧17在吊板14挤压下在复位套管2内作频繁的升降动作,第二弹簧17的外壁还会与复位套管2的内腔壁形成频繁的摩擦,高频次的摩擦效应使得复位套管2的管腔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由于此时被检测的缝合线穿行于第二弹簧17内而向上连接于吊板14底端的吊钩15上,因此上述热量就会围绕在缝合线周围,在实际使用时在复位套管2的这一范围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并将温度反馈到液晶显示屏20上,缝合线经多次拖拉断裂后,不但可根据液晶显示屏20上的计数次数来获知其抗张力能力,而且断裂后的数据也可作为一个参考,即被检测的缝合线处于n次拖拽后处于某一温度环境下出现失效,使其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28.如图2、图5至图8所示,例如,自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的外部向内开设有与两者管腔相通的侧槽口21,吊板14、吊钩15、第一齿圈筒4以及横向锁紧管10均暴露在侧槽口21内,复位套管2的外壁光滑处理,复位套管2的光滑外壁上套设有用于将复位套管2上的侧槽口21遮盖的护套24,护套24对侧槽口21进行遮盖,以使复位套管2相对闭合,进行上述温度式模拟检测时,复位套管2可迅速升温,例如,也可以将护套24拆除,使侧槽口21开启。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套管2的管口上开设有阶梯口22,衬板16安装在阶梯口22内,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的管壁上设有法兰连接板23,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通过法兰连接板23贯穿螺栓连接后将衬板16连接在驱动套管1和复位套管2的管腔中,使得衬板16以及衬板16上的第二弹簧17可从复位套管2内向外拆除,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弹簧17是可以随衬板16从工装上拆除的,针对于不需要利用第二弹簧17压缩动作产生的摩擦温度,以及利用第二弹簧17对吊板14的下降动作产生阻碍时需要检测相对线径较细的一些缝合线来说,可以将它们拆除,而检测一些线径较粗的一些缝合线时,可以将它们组装,达到了灵活使用的目的。
29.例如,尤其重要的是,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吊钩15上连接有拉力计,驱动套管1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孔并凹设有纵向槽,贯通孔位于纵向孔的一端,医用缝合线生产用
抗张力检测工装还包括拉力测试组件,拉力测试组件包括升降电机41、第二齿圈筒42、第二齿轮43、引导板44与弯折杆45,升降电机41安装于第一齿圈筒4内部,第二齿圈筒42位于第一齿圈筒4内并安装于升降电机41的输出轴上,第二齿轮43固定于横向转轴7上,第二齿轮43位于第一齿轮8朝向联动杆9的一侧,第二齿轮43的外径大于第一齿轮8的外径,升降电机41用于驱动第二齿圈筒42上升,以使得第二齿圈筒42与第二齿轮43啮合。第二齿轮43的一端面凸设有卷绕筒435,卷绕筒435上开设有锁紧孔,锁紧孔用于锁紧缝合线的端部,卷绕筒435用于卷绕缝合线。横向转轴7上设置有螺纹段,第一齿轮8中心开设有螺纹孔,第一齿轮8通过螺纹孔与螺纹段啮合,螺纹段的端部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转动地设置有导向套445,环形凹槽的两侧壁用于限制防止导向套445轴向移动,引导板44的一端固定于导向套445上,另一端开设有异型导向孔,弯折杆45包括引导段451与弯折段452,引导段451的前端滑动地穿设于异型导向孔中,引导段451的横截面为矩形,引导段451的后端穿设于贯通孔中,弯折段452转动地连接于引导段451的后端上并相对引导段451垂直,弯折段452收纳于纵向槽内。第一齿轮8的轴向尺寸大于第一齿圈筒4的厚度,以使得第一齿轮8的一端凸设于第一齿圈筒4的内侧。弯折段452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齿圈筒42上的齿数小于第一齿圈筒4上的齿数。第一齿轮8的端面上开设有半环形槽,半圆环槽用于收纳弯折杆45的引导段451的前端。
30.在需要对缝合线进行拉断测试时,先将往复拖拽测试的缝合线卸下。然后,连接拉力计,将弯折段452从纵向槽内拨出,以使得弯折段452与引导段451共线,然后推动弯折杆45前移,以使得引导段451的前端邻近第一齿轮8,然后,启动马达3并启动升降电机41以使得第二齿圈筒42上升与第二齿轮43啮合。由于第二齿轮43是固定于横向转轴7上,而第一齿轮8是螺纹咬合于横向转轴7上(第一齿轮8的咬合力足以使得其带动缝合线往复拖拽),因此可以利用第一齿轮8与第二齿轮43的转速差驱动第一齿轮8相对横向转轴7旋转并横向移动,从而使得引导段451的前端抵达于第一齿轮8的半环形槽中,并逐渐移动到半环形槽的端部,通过弯折杆45使得第一齿轮8不再转动,而是在横向转轴7的驱动下移动并推动弯折杆45同步退出,直至第一齿轮8抵达导向套445处。然后,通过稍微往外拔出一点弯折杆45,再折弯该弯折杆45的弯折段452,使得弯折段452进入纵向槽内。此时,停止马达3,将缝合线的一端连接于拉力计上,另一端连接于卷绕筒435的锁紧孔内并锁紧,再启动马达3,即可利用卷绕筒435卷绕缝合线,直至缝合线被拉断。
31.在使用过程中,引导段451的前端始终不会脱离引导板44的贯通孔,例如贯通孔内形成有环形台阶,引导段451上形成有凸环,凸环挡设于环形台阶上,从而可以防止引导段451脱出引导板44。
32.而需要恢复对缝合线进行往复拖拽测试时,则利用马达3反向旋转,从而促使第二齿轮43带动横向转轴7反向旋转,再人工同步推动弯折杆45持续前移进入第一齿轮8的半弧形槽内,从而使得不动的第一齿轮8相对横向转轴7移动回复原位,此后再次拔出弯折杆45。此后通过升降电机41带动第二齿圈筒42向下脱离第二齿轮43,再进行往复拖拽测试。
33.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
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