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塞氏病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图

文档序号:8456408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塞氏病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塞氏病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BS), 是一种病因不明、高发病率、复发性、大小血管炎并存的常见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937 年Hulusi Behcet首次描述了口腔和生殖器溃疡、前房积脓和葡萄膜炎复杂三联症状的三 名患者。随后的研宄表明该病是一种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患者常常存在反复的口腔和生殖器溃疡、关节炎、葡萄膜炎、皮肤病变、血栓性静脉炎、以及 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BD可见于全世界,而主要好发于位于北炜30度到45度之间 的中东和地中海国家,而少见与美洲大陆,大洋洲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分布与古老 的"丝绸之路"一致,故又称为"丝绸之路疾病",该疾病分布明显的地域性表明该病与特定 的易感基因相关。
[0003] 白塞病好发年龄为16-50岁,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进而引起感染、失 明、动脉瘤等严重后果主要特征。各国学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宄,BD领域的研宄取得了许 多重要的成果,既往认为BD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知 识普及、临床医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环境因素的恶化,诊断为BD的患者不断增加。白塞 病的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研宄结果显示BD在西方国家的发 病率远低于亚洲国家,如美国BD的发病率为8. 6/百万、英国为0. 64/百万、西班牙为6. 4/ 百万、德国为4. 2/百万、法国为7. 2/百万。而在土耳其BD的发病率为20-421/百万、伊朗 为80/百万、以色列为120/百万。遗传因素中,HLA B51被认为是与BD关系最为密切,而 且MHC I连锁相关基因A (MIC-A)与HLA-B51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最新的研宄资料表 明BD患者HLA-B51/B5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研宄表明,我国白塞病患者有自身的遗传特 点,BD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美洲地区发病率的14倍。BD的发病机制至今 仍没有完全阐明。虽然该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但环境因素和免疫异常在发病中也起到关键 作用。在环境因素中,各种病原体感染等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使机体免疫耐受瓦解,导致抗原 特异性T细胞活化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损伤,白塞病患者体内发现升高的Thl相关 细胞因子,如IFN-γ,IL-12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
[0004] 白塞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口腔溃瘍占,该临床症状可出现在98 %的BD 患者,而且列入白塞病的诊断指南中。反复口腔溃疡往往比其他临床表现早出现,但是该症 状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患者,而并非白塞病的特异性临床症状。生殖器溃疡也是BD的常见 症状,通常发生在男性阴囊,而龟头上罕见。而且白塞病患者与Reiter综合症和性病患者 不同,BD患者并不伴随尿道炎或排尿困难。对于女性患者,溃疡往往同时发生在大小阴唇。 眼睛受累也是白塞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30% -70%,而且往往影响患者视力, 25%的患者甚至导致失明的严重后果。皮损在BD患者的发生率达到38-99%,神经系统受 累为5-10%,受累患者往往死亡率较高。白塞病患者的血管受损常同时累计动静脉,而且静 脉受损更为常见。白塞病患者胃肠道受累发生率为3-26 %,包括厌食,呕吐,消化不良,腹 泻,腹痛。针刺反应是临床用于诊断BD病患者的一个常用试验,其实质为皮肤非特异性过 敏反应,即针刺后12-48h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瘆,继而发展为水疱、脓疱和结痂, 约1-2周消退。针刺反应在白塞病中的阳性率57. 9%-70%,高于正常人群,在男性明显 高于女性。与病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病情重时阳性率高,程度重。
[0005] 由于白塞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各国学者近年来对白塞病血清标志物的研宄 不断深入。抗内皮细胞抗体是白塞病患者常见的自身抗体,其在BD患者的阳性率13 %,但 该抗体也可出现其他多种血管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正常人其阳性率也可达5%。 抗内皮细胞抗原阳性常与B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存在一定联系。随着研宄的深入,研宄者不 断在BD患者中鉴定出针对内皮细胞上多种祀抗原的相关自身抗体。Lee等采用双向凝胶 电泳和质谱联用技术对BD患者血清进行研宄,在AECA阳性BD患者中鉴定出靶抗原为α 烯醇化酶。抗α烯醇化酶抗体在BD患者的阳性率为45%,在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8四皿1〇1^如8丨8,16)等其他免疫病患者也存在较高阳性率,16(100%),狀(16.7%)。〇1〇 等对BD患者研宄,发现抗核不均一核蛋白A2/B1抗体(hnRNP-A2/Bl),IgA型抗核不均一核 蛋白A2/B1抗体在BD患者的阳性率为83. 3 %,在SLE患者的阳性率为13. 3 %,在RA患者 的阳性率为26. 7%,TA患者的阳性率为30%,正常人中的阳性率为20%。因此,抗核不均 一核蛋白A2/B1抗体对BD的诊断价值有限,临床意义不大。2007年,Federica等在BD患 者中发现抗Sip-I抗体,其在BD患者中的阳性率,IgG型为20%,IgM型为41%,IgA型为 17%。该抗体在31^、55(:、180、葡萄膜炎患者中少见,但是在原发性血管炎患者181型阳性 率高达45%。抗Sip-I抗体是内皮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的标志,其在B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有限。Paola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DNA文库技术在内皮细胞抗体阳性BD患者血清中鉴 定出RLIP-76为BD患者靶抗原,其IgG型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30%,该抗体在在SS中的 阳性率为17%,在SLE中的阳性率为25%,该抗体的出现与内皮细胞损伤有关。Yiping等 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裂解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联用技术在BD患者中发现抑制素 (prohibitin)为BD的靶抗原。ELISA结果显示抗抑制素抗体在BD患者的阳性率为28%, 在SLE患者的阳性率6 %。Peng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裂解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联 用技术在BD患者中鉴定出BD靶抗原热休克蛋白27 (HSP27),抗原热休克蛋白27抗体在BD 患者阳性率57%,SLE患者阳性率24%,RA患者阳性率72%,SS患者阳性率36%,其临床 诊断价值较低。该研宄团队采用相似的研宄技术在BD患者中还发现了抗膜联蛋白A2抗体, 在BD患者其阳性率为34%,在SLE患者为7%,SS患者为8%。由此可见,内皮细胞抗体及 其相关靶抗原对应的自身抗体并非BD患者特异性自身抗体,这类抗体的出现与患者的血 管损伤相关,可出现于各种血管受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如RA、SLE、SS、SSc等。
[0006] 除了内皮细胞相关自身抗体外,各国研宄者采用各种不同的研宄技术在BD患者 中还发现了许多针对其他靶抗原的自身抗体。Okunuki等学者采用经典的双向凝聚电泳技 术对BD并发葡萄膜炎患者血清进行血清标志物研宄,经质谱鉴定后,在BD患者发现3种 BD相关自身抗体:抗α -烯醇酶S-抗原抗体,抗硒相关蛋白(SBP)抗体,其中抗SBP抗体 为新发现的血清标志物,是一个视网膜自身抗原,其在BD患者的阳性率为16%。Yu Lu等 学者利用cDNA文库筛选BD相关自身抗体,研宄发现抗kinectin抗体在BD患者的阳性率 高达23%。但随后的研宄发现该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病pSS、SLE、MCTD、和RA患者中的阳 性率达到12. 5%到25%,除此之外,该抗体在肿瘤患者如肝细胞癌患者中存在较高的阳性 率。2014年,Morishima采用包含9000个人类基因编码蛋白的蛋白芯片技术对BD患者血 清进行筛查研宄,研宄结果显示BD患者中存在抗紧密连接蛋白-1抗体,由于该研宄涉及的 研宄标本量不足,尚不能明确该抗体在BD患者的阳性率及临床应用价值。
[0007] 血管损伤是BD患者重要的临床表现,研宄发现在BD患者存在抗氧化修饰低密度 脂蛋白抗体。因此该抗体的的出现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参与了在BD 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在BD患者血管受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虽然血管受 损是BD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并非其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抗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抗体也广泛出现于其他血管受损的SLE、SV患者,该抗体的出现仅是与特定临床表现相关, 而并非BD的特异性自身抗体。Bassyouni采用ELISA法在BD患者中检测抗Clq抗体,其阳 性率为18%,而且在血管损伤的BD患者其阳性率高达42%,远高于无血管损伤的BD患者。 血栓形成是B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但Asian的研宄结果表明抗膜联蛋白V抗体在BD并 发血栓形成组和单纯BD患者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抗抗膜联蛋白V抗体在BD患 者血栓形成中意义较小。
[0008] 除了研宄用于BD临床诊断相关的自身抗体,还有学者对BD治疗相关的自身抗体 进行研宄。IFN-α 2a是治疗BD患者的常用药物,但是在使用该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约26. 6% 的患者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