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环境检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面向大型温室环境监测的节能传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温室进行环境检测时,通常在温室内四角处或其他位置安装传感器,进行温室环境监测,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多种传感器,并且对温室内全部的空间的监测也较为不彻底,从而在使用中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面向大型温室环境监测的节能传感器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面向大型温室环境监测的节能传感器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底部一侧设有带有电机的主动轮,支撑架底部另一侧设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设有数个第一动滑轮,数个第一动滑轮的高度不一,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动滑轮的连接轴的一端均通过轮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底部,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动滑轮之间通过圆形皮带连接,支撑架底部设有数个第二动滑轮,上端的圆形皮带能与第二动滑轮相互配合,主动轮、从动轮和第一动滑轮内均开设V型槽,圆形皮带上固定安装套筒,圆形皮带穿过套筒,套筒的直径大于圆形皮带的直径,套筒的外周一边固定安装C型架,C型架底部固定安装盒体,盒体中部开设通孔,通孔朝向前方,盒体内设有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探头位于通孔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面向大型温室环境监测的节能传感器装置,所述的套筒的外周两边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第三动滑轮,其中套筒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两个倾斜的第四动滑轮,第三动滑轮、第四动滑轮均能与V型槽的内壁相互配合,位于套筒中部的第三动滑轮的直径大于第四动滑轮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主动轮、从动轮和圆形皮带可以使套筒在温室内移动,风从通孔内通过,并通过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温室内的环境进行检测,从而获得温室环境检测数据。第一动滑轮的高度不同,从而可以将温室内的不同高度的环境进行检测,结构简单,在使用中也较为方便。第二动滑轮可以对位于上端的圆形皮带进行支撑,防止上端的圆形皮带向下坠落,对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连接转动造成影响。第一动滑轮一端固定,可以使C型架从第一动滑轮的另一端通过,从而套筒在通过时不会对套筒造成阻挡,使用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的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B的向视图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支撑架,2主动轮,3从动轮,4第一动滑轮,5轮架,6第二动滑轮,7圆形皮带,8V型槽,9套筒,10C型架,11盒体,12通孔,13湿度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第三动滑轮,16第四动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面向大型温室环境监测的节能传感器装置,如图所示,1,支撑架1底部一侧设有带有电机的主动轮2,支撑架1底部另一侧设有从动轮3,主动轮2与从动轮3之间设有数个第一动滑轮4,数个第一动滑轮4的高度不一,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动滑轮4的连接轴的一端均通过轮架5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底部,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动滑轮4之间通过圆形皮带7连接,支撑架1底部设有数个第二动滑轮6,上端的圆形皮带7能与第二动滑轮6相互配合,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动滑轮4内均开设V型槽8,圆形皮带7上固定安装套筒9,圆形皮带7穿过套筒9,套筒9的直径大于圆形皮带7的直径,套筒9的外周一边固定安装C型架10,C型架10底部固定安装盒体11,盒体11中部开设通孔12,通孔12朝向前方,盒体11内设有湿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4,湿度传感器13和温度传感器14的探头位于通孔12内。C型架10能从主动轮2、从动轮3和第一动滑轮4的连接轴的另一端通过,盒体11内还设有单片机处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湿度采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湿度采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均连接单片机模块,本实用新型中盒体11所述各个模块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及电路连接均为公知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主动轮2、从动轮3和圆形皮带7可以使套筒9在温室内移动,风从通孔12内通过,并通过湿度传感器13和温度传感器14对温室内的环境进行检测,从而获得温室环境检测数据。第一动滑轮4的高度不同,从而可以将温室内的不同高度的环境进行检测,结构简单,在使用中也较为方便。第二动滑轮6可以对位于上端的圆形皮带7进行支撑,防止上端的圆形皮带7向下坠落,对主动轮2与从动轮3之间的连接转动造成影响。第一动滑轮4一端固定,可以使C型架10从第一动滑轮4的另一端通过,从而套筒9在通过时不会对套筒9造成阻挡,使用便利。
具体而言,套筒9的直径大于圆形皮带7的直径,套筒9在与第一动滑轮4接触时,会对套筒9和第一动滑轮4均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实施例所述的套筒9的外周两边分别固定安装数个第三动滑轮15,其中套筒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两个倾斜的第四动滑轮16,第三动滑轮15、第四动滑轮16均能与V型槽8的内壁相互配合,位于套筒9中部的第三动滑轮15的直径大于第四动滑轮16的直径。套筒9在通过第一动滑轮4时,第三动滑轮15与V型槽8的内壁相互接触,并且第三动滑轮15直径从套筒9中部向两侧逐渐缩小,使数个第三动滑轮15分别在套筒9的两边形成弧形结构,从而在通过第一动滑轮4时,可以防止套筒9卡在第三动滑轮15上,使套筒9更容易通过,倾斜的第四动滑轮16可以将套筒9与第一动滑轮4的硬性接触变为滑动接触,使套筒9与第一动滑轮4的接触更加柔和,不会对套筒9和第一动滑轮4造成损伤,在使用中较为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