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

文档序号:27453006发布日期:2021-11-18 01:12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出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


背景技术:

2.绿色经济的提出掀起了共享经济的热潮,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车,人们通过共享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而智能化现在已经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刷脸识别、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通过有关文献的查询与总结,在共享和智能相结合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尤其对于旅游行业,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规模,中国旅游业一直是处于上升阶段,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是典型的朝阳产业。但是,从人均消费状况看,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虽然现在机场已经配备了不同类型的行李车,但是多以人工搬运为主,人工智能并未在机场行李搬运这一领域大范围覆盖和推广。
4.为方便出行,智能行李系统在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其中一种是将智能跟随系统设置在行李箱中,但是这种产品价格昂贵,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还有一种是能够按照设定路径自动行驶的行李车,这类行李车虽然可实现自动避障和自动运输行李,但是其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轨道进行循迹,并走到指定的目的地停止,无法跟随用户的行为,在便捷性和智能化方面仍待提高。因此,为了顺应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解决人们出行时携带的沉重行李箱,进而促进人们出行的积极性,本实用新型致力于共享经济,让旅客近距离使用便捷智能的产品,给旅客提供一次行李“如影随形”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在现有的智能行李车的基础上,采用gps定位技术对小车进行管理和维护,采用蓝牙技术将用户与小车进行配对,实现小车对于用户的自主跟随,避免行李丢失、损坏等意外状况的发生,提高用户体验,提升产品智能化指数。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如下方案:
7.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包括单片机和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的蓝牙模块、红外避障模块、gps模块、pid控制模块,所述行李车上设置有可插拔的智能id卡,所述蓝牙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智能id卡内的发送端和固定在所述行李车上的接收端;
8.其中,所述蓝牙模块用于人车距离、方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所述红外避障模块用于利用红外信号探测障碍物;所述gps模块用于实时定位并记录所述行李车的运动轨迹;所述pid控制模块用于调节所述行李车的电机的转速和方向;
9.所述行李车还包括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当用户与所述行李车的距离超出预设阈值时报警;所述行李车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所述液晶显示模块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显示人车交互信息。
10.优选地,所述报警模块采用蜂鸣器。
11.优选地,所述液晶显示模块采用oled显示屏。
12.优选地,所述行李车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为所述单片机和所述行李车的电机供电。
13.优选地,所述行李车还包括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用户结束使用并将所述智能id卡插回时,重置所述行李车的信息。
14.优选地,所述行李车还包括电机驱动模块,所述电机驱动模块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模块采用btn驱动芯片。
15.优选地,所述单片机采用stm32单片机。
16.优选地,所述蓝牙模块采用bc417作为主芯片。
17.优选地,所述红外避障模块采用st188作为红外探测传感器。
18.优选地,所述gps模块包含gprs通信单元和wifi通信单元,能够实时联网,将所述行李车的当前位置信息和运动轨迹上传到服务器中的后台管理系统。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0.(1)实现自动人车跟随和自动避障;本实用新型通过蓝牙技术,计算用户和行李车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能够智能化地准确控制行李车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无需事先预设行动轨迹,可跟随用户随停随行,实现真正的自动人车跟随,并通过蜂鸣器给出报警信号,提示用户行李车的状态,为行李车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结合蓝牙和红外技术,检测当前运动方向上是否由障碍,防止与行人或者物体发生碰撞。
21.(2)实现gps定位行李车管理;本实用新型将行李车与gps定位技术相结合,通过gps定位技术,实现对每个行李车进行跟踪和批量管理,每个行李车配有一个编号,后台根据编号和反馈的位置信息,可以知道当前行李车的位置,这样有效减少了行李车丢失或超出服务范围等情况,同时方便维护和管理。
22.(3)实现行李车运动轨迹记录;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行李车会通过wifi等通信网络将每次服务信息记录到后台系统中,包括服务时间、服务时长、行动轨迹和消费情况等。这样有效的记录了服务信息,方便查询和追溯,减少纠纷,也方便了管理者及时确认当前行李车的情况。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享智能行李车,如图1所示,所述共享智能行李车包括单片机和与单片机电性连接的蓝牙模块、红外避障模块、gps模块、pid控制模块,行
李车上设置有可插拔的智能id卡,蓝牙模块包括设置在智能id卡内的发送端和固定在行李车上的接收端;
27.其中,蓝牙模块用于人车距离、方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红外避障模块用于利用红外信号探测障碍物;gps模块用于实时定位并记录行李车的运动轨迹;pid控制模块用于调节所述行李车的电机的转速和方向。
28.进一步地,单片机采用stm32单片机,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发送,以及驱动控制。stm32采用arm内核,具有资源功能丰富、模块化、接口简单、处理速度快并且拥有巨大的软硬件支持。
29.进一步地,蓝牙模块采用bc417作为主芯片,用于人车距离、方向等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智能id卡作为发送端txd,行李车作为接收端,发送端将自身数据发送给接收端。
30.进一步地,红外避障模块采用st188作为红外探测传感器,用于障碍物检测。红外探测传感器利用红外信号遇到障碍物距离的不同反射的强度也不同的原理,进行障碍物远近的检测。
31.进一步地,gps模块包含gprs通信单元和wifi通信单元,能够实时联网,将行李车的当前位置信息和运动轨迹上传到服务器中的后台管理系统。
32.进一步地,pid(proportion integral differential)控制模块是工业中常用的控制器,pid调节中p表示比例、i表示积分、d表示微分,根据输入的偏差值,计算比例、微积分一系列的数学函数变化,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通过pid控制模块调节电机转速,可以控制行李车移动的速度、转向等。经典的pid控制技术稳定性较高,应用广泛。
33.进一步地,行李车还包括报警模块,报警模块与单片机电性连接,报警模块采用蜂鸣器,用于当用户与行李车的距离超出预设阈值时报警,提醒让用户能够时刻注意到自己行李车的状态。
34.进一步地,行李车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电性连接,液晶显示模块采用oled显示屏,用于显示人车交互信息。oled显示屏具有像素点主动发光、视角范围大,响应速度快,图像稳定,亮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等优点。
35.进一步地,行李车还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与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为单片机和行李车的电机供电。
36.进一步地,行李车还包括复位模块,复位模块与单片机电性连接,用于用户结束使用并将智能id卡插回时,重置行李车的信息。
37.进一步地,行李车还包括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与单片机电性连接,采用btn系列驱动芯片。
38.本实用新型所述共享智能行李车的使用流程如下:行李车上装载着智能id卡,在用户扫码选择行李车后,行李车自动解锁智能id卡,用户取下id卡;智能id卡内置蓝牙模块的发送端,与行李车车身的蓝牙模块接收端通信并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stm32单片机接收蓝牙模块的数据并处理,根据返回结果,pid控制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控制行李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实现实时跟踪;当持智能id卡的用户距离超过预设距离阈值时,驱动蜂鸣器报警提醒用户并调整自身速度;行李车配置红外避障模块,用于检测行李车前进方向上是否存在障碍物,红外信号根据探测到前方物体距离,结合智能id卡装载的蓝牙模块的数据,当行进前方出现除用户外的其他物体时,视为障碍物并避障;用户到达目的地后,将智能id卡
插回,智能行李车通过gps模块,利用wifi等网络将行李车的运动轨迹和停放位置信息传回后台管理系统。
39.本实用新型所述共享智能行李车在现有的智能行李车的基础上,采用gps定位技术对小车进行管理和维护,采用蓝牙技术将用户与小车进行配对,实现小车对于用户的自主跟随,自动避障,避免行李丢失、损坏等意外状况的发生,提高用户体验。
40.产品使用共享租赁模式,既能避免用户由于购买装有智能跟随系统的行李箱而造成的不必要花费又能合理利用机场剩余的空间资源为共享经济模式注入新的力量,将社会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的高效匹配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以此降低社会资源的各种损耗,为我国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提升差旅人士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实现有效的社会效益。产品在日均人流量极大的机场投放,通过线上线下广告等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