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能日益强大,这些装置通过触控屏幕来输入控制信息,然而触控屏幕的操作便利性并未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且通常移动通讯装置也会受到其本身显示屏幕较小的限制,故常会为用户在操控使用上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将移动通讯装置整合于外接式键盘的电子组件随之应运而生。
现有的外接式键盘通常包含有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键盘结构与支撑机构。外接式键盘利用可相对于底座枢转的支撑机构来承载平板电脑,且使两者通过类似卡榫结构而相互结合之后,用户能以键盘结构作为控制信息的输入接口。然而,现有用来承载平板电脑的外接式键盘装置,为使两者能顺利保持电性连接关系,多会在彼此的机体之间设置探针式连接器(pogopin)。但,所述探针式连接器并未能与卡榫结构同步地且准确地进行结合,例如因结构公差或制程公差缘故而导致卡榫结构已扣合的情形下,探针式连接器却未能紧密地接触,亦或是卡榫结构与底座扣合后造成对探针式连接器的施力过大甚至造成变形。再者,所述探针式连接器多会外露在机体表面而容易造成外观上的视觉效果不佳。
据此,如何针对装置之间在结构、电性的连结均能顺利地完成,实为相关人员所需详加思考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组件,其通过端子组设置于连接结构之内,而使两机体于完成结构连结动作的同时,也能顺利地完成电性连接动作。
本发明的电子组件,包括第一机体、第一电子模块、至少一第一端子组、 第二机体、第二电子模块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组。第一机体具有至少一凹陷。第一电子模块设置于第一机体内。第一端子组设置在凹陷内且电性连接第一电子模块。第二机体具有至少一凸部。第二电子模块设置于第二机体内。第二端子组设置于凸部且第二端子组的局部暴露于凸部的表面。第二电子模块电性连接第二端子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适于通过凸部嵌入于凹陷而组装在一起,且第一端子组抵接于第二端子组,而使第一电子模块通过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而与第二电子模块电性连接。
基于上述,本发明通过将第一端子组配置在第一机体的凹陷内,第二端子组配置在第二机体的凸部且局部暴露于凸部,因此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凸部与凹陷的相互搭配而结合时,便已同时完成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再者,由于第一端子是隐没于凹陷内,而第二端子与凸部为一体化设计,因此从外观来看并不会造成外形轮廓的突兀,也因此具备较佳的视觉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图4示出图1的电子组件中第二机体于凸部处的局部爆炸图;
图5是图2的第一机体于凹陷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6至图9示出开关在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11示出图10的电子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2示出图11相关构件的剖面图;
图13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电子组件;
100:第一机体;
110、110A:凹陷;
120、120B:侧壁;
122B:卡点;
124B:缺口;
130:内壁;
200:第一电子模块;
300、300A:第一端子组;
310、320、610、620、310A、320A:端子;
610A、620A、310B、320B、610B、620B:端子;
400:第二机体;
410、410A、412B:凸部;
412:导电部;
414:绝缘部;
414a、414b:窗口;
416B:卡扣部;
420:支撑枢轴;
430:基座;
500:第二电子模块;
600、600A:第二端子组;
700:开关;
710:第一弹片端子;
720:第二弹片端子;
800:控制单元;
C1:第一中心线;
C2:第二中心线;
C3、C4: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图2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图1的电子组件的电性连接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包括第一机体100、第一电 子模块200、至少一第一端子组300、第二机体400、第二电子模块500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组600。第一机体100具有至少一凹陷110。第一电子模块200设置于第一机体100内。第一端子组300设置在凹陷110内且电性连接第一电子模块200。
第二机体400具有至少一凸部410、基座430与支撑枢轴420,其中支撑枢轴420枢接于基座430的一侧,凸部410设置在支撑枢轴420上。第二电子模块500设置于第二机体400的基座430之内。第二端子组600设置于凸部410且第二端子组600的局部暴露于凸部410的表面。第二电子模块500电性连接第二端子组600。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适于通过凸部410嵌入于凹陷110而组装在一起,且第一端子组300抵接于第二端子组600,而使第一电子模块200通过第一端子组300、第二端子组600而与第二电子模块500电性连接。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虽以平板电脑与具有键盘的扩充基座进行说明,但却不限于此,即,任何两个能相互结合的电子装置,均能因本发明所述设计而同时顺利地达到结构与电性的连接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410与凹陷110因结构互补的关系,而使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结合之后,并不会从电子组件10的外观看到凸部410、凹陷110与其上的第一端子组300、第二端子组600,亦即本案用以作为结构连结与电性连结的相关元件实质上会隐没在组装后的电子组件10。再者,第二端子组600与凸部410为一体化设计,因此也不会在第二机体400的外观上造成突兀感,而具备了较佳的视觉效果。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均能保持外观上的简洁及美观。
图4示出图1的电子组件中第二机体于凸部处的局部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4,如图2所示,第一机体100的凹陷110是由内壁130与多个侧壁120所构成,侧壁120邻接于内壁130周缘,凹陷110内设置有第一端子组300(嵌设于其中一侧壁120),且第一端子组300包括端子310、320。对应地,凸部410是由导电部412、绝缘部414与第二端子组600所构成,且第二端子组600包括端子610、620。在此,图4所示的端子610、620嵌设于绝缘部414内且通过窗口414a、414b暴露出,而绝缘部414再嵌设于导电部412之内,以成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外形,即绝缘部414会位于第二端 子组600与导电部412之间,同时第二端子组600的端子610、620也会被绝缘部414隔开。在本实施例中,端子610、620、绝缘部414与导电部41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可利用嵌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作。
另外,凸部410同样具有类似且对应的顶部与多个侧部,所述侧部邻接于顶部的周缘,第二端子组600位于至少其中一侧部上。端子610、620从侧部暴露出凸部410的部分正分别对应于位于凹陷110内的端子310、320,因而在凸部410插入凹陷110时,端子610、620与310、320能分别对应地相互抵接,而达到让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二电子模块500通过第一端子组300、第二端子组600而相互电性连接的效果。
图5是图2的第一机体于凹陷处的局部示意图,在此以另一视角示出且省略部分构件,以利于对标的构件能有清楚的辨识与描述。请同时参考图2、图3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电子组件10还包括开关700与控制单元800,其中开关700设置于凹陷110的内壁130,而控制单元800设置于第一机体100内,且控制单元800电性连接在开关700、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一端子组300之间。当凸部410嵌入并固定于凹陷110内时,开关700实质上位于凸部410的移动路径上,而使凸部410的末端会抵接于开关700而改变该开关700的状态。
在此,本实施例的开关700例如是盖开关(lid switch),其包括第一弹片端子710与第二弹片端子720,如图5所示,第一弹片端子710的一端与第二弹片端子720的一端分别嵌设于内壁130且分别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800,而第一弹片端子710的另一端与第二弹片端子720另一端朝彼此延伸并可动地叠置在一起。据此,图6至图9示出开关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用以描述凸部410插入凹陷110时,凸部410与开关700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图6与图7是以相对视角示出同一状态,而图8与图9是以相对视角示出另一状态。
请同时参考图3、图6至图9,由于第一弹片端子710的一端与第二弹片端子720的一端分别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800,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当凸部410尚未抵接于开关700时,开关700实质上是处于相互电性导通的状态。当凸部410如图8、图9所示移入凹陷110后,凸部410的末端会抵靠于第一弹片端子710,且进一步地变形第一弹片端子710,以使第一弹片端子710 原本叠置在第二弹片端子720上的局部被凸部410顶离。如此一来,开关700便呈现电性断路的状态,并因此产生触发信号传至控制单元800。对应地,当控制单元接受所述触发信号后,便能据以改变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一端子组300的电性连接关系。
通过开关700的存在,便能让电子组件10在确保其结构连接完毕之后,方让两个机体进行电性导通的动作。举例来说,当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通过前述凸部410与凹陷110而彼此对接时,第一端子组300与第二端子组600也会随着彼此接触,但为避免在结构尚未完全接合之前便因电性导通而产生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开关700的存在作为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之间的保险结构。请参考图6与图7,当凸部410移入凹陷110时,端子310、320也会随之与端子610、620接触,但需注意的是,此时第一弹片端子710尚未抵接于凸部410,因而此时控制单元800仍旧维持关闭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一端子300电性连接的状态。一旦凸部410完全移入并卡置于凹陷110内后,凸部410方会抵接第一弹片端子710并将其顶离第二弹片端子720,因此能使开关700提供触发信号至控制单元800,以使控制单元800电性导通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一端子组300(即,此时才驱动控制单元800开启第一电子模块200与第一端子300电性连接的状态)。此举便能确保在机体的结构连接完毕之前,均不会让机体之间产生电性导通的状态。
在此所谓改变开关700的状态包含启动或关闭开关700,以使开关700产生触发信号传送至控制单元800,进而使控制单元800据以改变第一端子组300与第一电子模块200之间的电性连接状态。换句话说,在此并未限制开关700的初始状态为何,能通过凸部410抵接开关700后改变其状态,而使控制单元800得知其状态改变者皆可适用于本发明。
另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未限制开关700在电子组件10内的配置,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开关实质上配置于第二机体400的凸部410上,控制单元实质上配置在第二机体400且电性连接在开关、第二电子模块500与第二端子组600之间,如此同样也能在凸部410移入凹陷110的过程中,使凹陷110的内壁130抵接于开关并使其改变状态而产生触发信号传送至控制单元,以让控制单元改变第二电子模块500与第二端子组600之间的电性连 接关系,而产生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请再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00实质上具有一对凹陷110,第二机体400实质上具有一对凸部410,分别对应该对凹陷110。电子组件10则包括分别设置于凹陷110内的一对第一端子组300,及分别设置于凸部410的一对第二端子组600,其中第一端子组300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相对于第一机体100的第一中心线C1呈对称,且负极端子相对于第一中心线C1的距离大于正极端子相对于第一中心线C1的距离(请参考图1中的“+”、“-”标记。)。对应地,第二端子组600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相对于第二机体400的第二中心线C2呈对称,且负极端子相对于第二中心线C2的距离大于正极端子相对于第二中心线C2的距离。
当第一机体100与第二机体400相互结合后,第一中心线C1与第二中心线C2会彼此一致,且更重要的是,第一端子组300与第二端子组600的正极端子均会位于内侧,而负极端子均会位于外侧。据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机体100便无须担心其与第二机体400结合时的位置,亦即,第一机体100无论以其正面或反面而与第二机体400对接(即,以本实施例而言,平板电脑能以其显示面面对扩充基座而进行对接,也可以其显示面背对扩充基座而对接),皆不影响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而提高两者之间结合的适用范围。
图10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11示出图10的电子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12示出图11相关构件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10至图12,而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电子组件20中,第一端子组300A的端子310A、320A实质上是设置在凹陷110A的相对两侧壁,而第二端子组600A的端子610A、620A实质上是嵌设在凸部410A的相对两侧部,且所述侧壁与侧部均是凸部410A面积较小的部分与凹陷110A内部面积较小的部分(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的端子均未在面积较大的部分),且第一端子组300A与第二端子组600A的其中之一是以弹片端子所组成(如图12所示,以第一端子组300A的端子310A、320A是弹片端子为例进行说明)。如此一来,与前述实施例同样地,第一端子组300A是隐没于凹陷110A内,而端子610A、620A与凸部410A为一体设计,仅局部从凸部410A的侧部暴露出来,因此外观上也能达到简洁的需求。
此外,关于本实施例对于第一端子组300A与第二端子组600A的正极端 子与负极端子也如前述实施例,即分别相对于中心线C3、C4是呈对称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此举除了能让第一机体100以正面或反面对接于第二机体的支撑枢轴420外,还能避免当第一机体100以相对于第二机体呈歪斜的状态连接时,因正极端子先行接触而产生火花的危险。
图13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在此示出的是处于已完成对接的状态。在本实施例的电子组件30中,第一端子组的端子310B、320B如前述实施例的端子310A、320A,第二端子组的端子610B、620B则如前述实施例的端子610A、620A。但不同的是,第二机体的凸部412B是以绝缘部(以点状剖面线示出者)将导电部(以斜线剖面线示出者)包覆于内,而让端子610B、620B位于导电部的相对两侧但以绝缘部与之隔绝。类似地,第一机体的凹陷结构中,其侧壁120B同样包含导电部(以斜线剖面线示出者)与绝缘部(以交叉剖面线示出者),而端子310B、320B则是嵌设在绝缘部内以与导电部隔绝。
此外,凸部412B还具有开口与位于其内的卡扣部416B,而第一机体还具有位于凹陷的侧壁120B上的卡点122B,通过卡扣部416B与卡点122B相互配合,而使凸部412B能固定在凹陷内。另,参考前述图2所示出的开关700,而能在本实施例中在缺口124B处设置相同的开关结构,以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组是配置在第一机体的凹陷内,第二端子组配置在第二机体的凸部且局部暴露于凸部,因此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凸部与凹陷的相互搭配而结合时,便能在结构上帮助两个端子组达到相互抵接的效果。
再者,进一步地设置开关于凹陷内壁,以让凸部完全进入凹陷后抵接于开关,进而改变开关的导电状态而产生触发信号传至控制单元,以让控制单元得以据此改变电子模块与端子组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此举得以确保机体在结构上的组装过程需完毕无误后,方以控制单元开启电子模块与端子组的电性连接状态,而提供进一步的保险效果。
此外,由于本案的电子组件中,第一端子是隐没于凹陷内,而第二端子与凸部为一体化设计,因此从外观来看并不会造成外形轮廓的突兀,也因此也使本案的结构能具备较佳的视觉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