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157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磁力限制两个组件间运动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具有与一般台式电脑(desktop computer)相同的功能,再加上轻薄化的设计让使用者方便携带,使得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某些使用者不可或缺的随身工具。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不断下降,某些使用者甚至以笔记本电脑直接取代台式电脑。

一般来说,笔记本电脑包含主机及可展开或闭合于主机的屏幕(如液晶显示屏幕),且屏幕可具有触控输入功能。为了让使用者能够更舒适地对显示模块进行触控操作,一些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并非直接枢接于主机而是通过框架来连接于主机,使屏幕可自主机卸除或相对主机进行旋转。

目前已知的电子装置中,是利用复杂的结构以固定屏幕与主机的间的相对位置,然而却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及制造不易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于多种状态进行调整的电子装置,其具有重量轻、组装简单等优点。

根据本公开的部分实施例,上述电子装置包括一显示模块、一电脑模块、一框架及一磁吸元件。显示模块包括一屏幕壳件与一设置于屏幕壳件内的第一磁性元件。电脑模块包括一主机壳件与一设置于主机壳件内的第二磁性元件。框架以可绕一第一枢转轴的方式枢接于主机壳件。其中显示模块通过框架连结电脑模块。磁吸元件设置于框架内并可移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第二位置较第一位置靠近电脑模块。

当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一角度时,第一磁性元件对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大于第二磁性元件对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磁吸元件固定于第 一位置。当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二角度时,第一磁性元件对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小于第二磁性元件对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磁吸元件固定于第二位置。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角度介于85度至135度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框架相对主机壳件设置于一第三角度时,磁吸元件受第一磁性元件吸引固定于第一位置,其中第三角度大于第二角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磁吸元件具有一第一段部及一连结第一段部的第二段部,其中第一段部较第二段部靠近第一枢转轴,且第一段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段部的截面积。

在上述实施例中,磁吸元件具有T形的截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为一磁铁,且磁吸元件为一磁性金属。第一磁性元件的磁力小于第二磁性元件的磁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相对第一枢转轴偏移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屏幕壳件以可绕一第二枢转轴的方式枢接于框架,当框架相对主机壳件设置于第二角度时,磁吸元件受第二磁性元件吸引固定于第二位置,屏幕壳件可绕第二枢转轴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包括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一第三支架。第一支架平行第一枢转轴延伸。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分别连结第一支架的相对两端,并朝远离电脑模块的方向延伸。屏幕壳件枢接于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至少其中的一者。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括一铰链结构,铰链结构连结屏幕壳件至第二支架或第三支架至少其中的一者并配置用于提供一扭力固定显示模块。

基于上述,本发明用于固定显示模块的磁性元件相较于同类型的电子装置所采用的磁性元件数量较少,有利装置厚度下降并减轻装置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二角度,且显示模块相对框架位于开启状态。

图2显示图1的A-A’截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显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一角度。

图4显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二角度,且显示模块相对框架位于调整状态。

图5显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框架相对电脑模块设置于一第三角度。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装置;

10~显示模块;

11~屏幕壳件;

111~第一侧边;

112~第二侧边;

113~第三侧边;

114~第四侧边;

115~开口;

116~插槽;

12~第一磁性元件;

13~显示面板;

20~电脑模块;

21~主机壳件;

211~第一侧边;

212~第二侧边;

213~第三侧边;

214~第四侧边;

216~上表面;

22~第二磁性元件;

23~运算单元;

25~凸出壳件;

251~曲面;

30~框架;

31~第一支架;

311~下侧边;

313~上侧边;

315~第一导槽;

317~第二导槽;

32~第二支架;

321~末端;

33~第三支架;

331~末端;

34~连接部;

35~铰链结构;

40~磁吸元件;

41~第一段部;

43~第二段部;

431~末端;

C~曲率中心(中心);

d1~间距;

d2~间距;

d3~间距;

P1~第一枢转轴;

P2~第二枢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公开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的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为对其进行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且实施例中附图标号的部分重复,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

参照图1,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例如: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包括一显示模块10、一电脑模块20、一框架30、及一磁吸元件40。框架30绕一第一枢转轴P1枢接于电脑模块20。显示模块10通过框架30连结电脑模块20。显示模块10与电脑模块20分别包括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二磁性元件22。磁吸元件40可移动地设置于框架30内,并常态性受第一磁性元件12磁性吸引。磁吸元件40与第二磁性元件22间的磁力,根据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的设置角度而改变。当上述设置角度大于一临界值后,因第一磁性元件12与磁吸元件40距离变大,第一磁性元件1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小于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显示模块10受释放并可相对框架30进行运动。

电子装置1的示范性结构特征说明如下:

显示模块10包括一屏幕壳件11、两个第一磁性元件12、及一显示面板13。屏幕壳件11具有多个侧边,例如:第一侧边111、第二侧边112、第三侧边113、及一第四侧边114。第一侧边111、第二侧边112、第三侧边113、及第四侧边114依序连接,其中第一侧边111相对第三侧边113,且第二侧边112相对第四侧边114。屏幕壳件11定义一开口115,显示面板13相对开口115设置于屏幕壳件11当中。显示面板13根据一控制信号显示影像。在部分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3为具有感测触控功能的触控面板。在部分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0为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平板电脑。

两个第一磁性元件12的一者相邻第一侧边111设置于屏幕壳件11内部。两个第一磁性元件12的一者相邻第三侧边113设置于屏幕壳件11内部。两个第一磁性元件12分别具有长条型的结构并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延伸。

参照图2,第一侧边111与第三侧边113分别具有一插槽116(图2仅显示形成于第一侧边111的插槽116)。两个插槽116的开口分别形成于第一侧边111与第三侧边113之上。在部分实施例中,位于第一侧边111上的插槽116朝远离第一侧边111的方向延伸,并连结邻近第一侧边111的第一磁性元件12,然本公开并不仅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侧边111上的插槽116朝远离第一侧边111的方向延伸,但未连结第一磁性元件12。

参照图1,电脑模块20包括一主机壳件21、一第二磁性元件22、一运算单元23、及一凸出壳件25。主机壳件21具有多个侧边,例如:第一侧边211、 第二侧边212、第三侧边213、及一第四侧边214。第一侧边211、第二侧边212、第三侧边213、及第四侧边214依序连接,其中第一侧边211相对第三侧边213,且第二侧边212相对第四侧边214。运算单元23设置于主机壳件21内,用于控制电子装置1的工作。

如图2所示,凸出壳件25连结于主机壳件21的第三侧边213的邻近处。在部分实施例中,凸出壳件25包括一曲面251。曲面251连结于上表面216与第三侧边213之间。曲面251具有相同的曲率并具有曲率中心C,但本公开并不仅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曲面251具有多个段部,依序自上表面216连结至第三侧边213并围绕中心C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段部具有不同的曲率。凸出壳件25在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主机壳件21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上的长度。凸出壳件25在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上的两端部与第二侧边212及第四侧边214分别相隔一间距。

第二磁性元件22设置于凸出壳件25内部。第二磁性元件22具有长条型的结构并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延伸。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22与曲面251的曲率中心C偏移设置,第二磁性元件22较曲面251的曲率中心C靠近第三侧边213(电脑模块20的后侧)。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22与曲面251的曲率中心C偏移设置,第二磁性元件22较曲面251的曲率中心C靠近曲面251的最高点(电脑模块20的上侧)。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22在一特定距离下所产生的磁力大于第一磁性元件12在相同特定距离下所产生的磁力。举例而言,第一磁性元件12为N42磁铁,第二磁性元件22为N52磁铁。

参照图1,框架30具有一第一支架31、一第二支架32、一第三支架33、两个连接部34、及多个铰链结构35。第一支架31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架32与第三支架33分别连结第一支架31的相对两端,并朝远离电脑模块20的方向延伸。两个连接部34分别枢接于凸出壳件25的两端部,使框架30可绕第一枢转轴P1旋转。框架30相对主机壳件21的设置角度可以通过适当的元件加以固定。举例而言,框架30可通过两个设置于连接部34内部的铰链结构(图未示)提供一扭力,以维持框架30相对主机壳件21的设置角度。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轴P1重合曲面251 的曲率中心C,然本公开并不仅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轴P1自曲率中心C偏移,只要框架30绕主机壳件21的过程不致使框架30的第一支架31与主机壳件21发生干涉即可。

参照图1,在部分实施例中,框架30的第二支架32的末端321与第三支架33的末端331分别枢接于屏幕壳件11的第二侧边112与第四侧边114,使显示模块10可绕一第二枢转轴P2相对框架30进行旋转。两个铰链结构35分别设置于框架30的第二支架32的末端321与第三支架33的末端331并连结框架30至屏幕壳件11,以维持屏幕壳件11相对框架30的旋转角度。在部分实施例中,两个铰链结构35所提供的扭力大于使用者触控显示面板13所施加的外力。

参照图2,框架30的第一支架31具有一下侧边311及一相对下侧边311的上侧边313。下侧边311相邻凸出壳件25的曲面251。上侧边313相邻显示模块10的第一侧边111。第一支架31相邻下侧边311的内部具有一第一导槽315。上侧边313上具有一第二导槽317。第二导槽317朝远离上侧边313的方向延伸并连结连通于第一导槽315。第一导槽315在垂直第一枢转轴P1的平面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导槽317在相同平面上的宽度。

磁吸元件40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框架30的第一支架31当中。磁吸元件40具有一第一段部41及一连结第一段部41的第二段部43。第一段部41设置于第一导槽315内。第二段部43自第一段部41朝第二导槽317延伸一既定长度并设置于第二导槽317内。第一段部4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段部43的截面积。

如图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磁吸元件40具有T形的截面,然本公开并不仅此为限。磁吸元件40的形状可依照框架30内部的导槽的形状进行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磁吸元件40具有L形的截面。磁吸元件40可为铁和镍铬钴镉等磁性金属,或任何可被第一磁性元件12及第二磁性元件22吸引的材料。

电子装置1的操作方式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3,其显示电子装置1的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0度时的剖面示意图。在此状态下,框架30的下侧边311相邻凸出壳件25的曲面251与主机壳件21的上表面216的交界处。框架30的下侧边311与第二磁性 元件22间相隔一间距d1。第一磁性元件1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大于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于是,磁吸元件40与第一磁性元件12磁力耦合并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此时,第一段部41抵靠第一导槽315相邻第二导槽317的内壁面,并且第二段部43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导槽317的开口以及插孔116的开口插入显示模块10中,以确保显示模块10的位置固定,无法相对框架30进行运动。

若显示模块10沿图3所示的箭头5方向绕第一枢转轴P1枢转,使框架30的下侧边311周向地沿凸出壳件25的曲面251移动。在此过程中,磁吸元件40与第二磁性元件22的距离逐渐减少,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随之逐渐增加。

参照图2,其显示电子装置1的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90度时的剖面示意图。当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的设置角度大于一第一临界角度(例如:85-89度)后,框架30的下侧边311与第二磁性元件22间相隔一间距d2。第一磁性元件1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小于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于是,磁吸元件40与第二磁性元件12磁力耦合并固定于如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此时,第一段部41抵靠于框架30的下侧边311,第二段部43的末端431自插槽116分离。在部分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段部43的长度大于第二导槽317的长度,当磁吸元件4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段部43的末端431虽已自插孔116分离,但仍经由第二导槽317位于上侧边313的开口暴露于外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磁吸元件4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段部43的末端431位于第二导槽317当中,而未暴露于外部。

此时,显示模块10可相对框架30绕第二枢转轴P2改变其倾斜角度,如图4所示,以利于使用者观看及操作。在部分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0绕第二枢转轴P2进行180度的枢转,使设置在第三侧边113的第一磁性元件12相邻磁吸元件40。如此一来,显示模块10将翻转至另一侧,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若显示装置10继续沿图2所示的箭头6方向绕第一枢转轴P1枢转,框架30的下侧边311将周向地沿凸出壳件25的曲面251移动,朝第三侧边213与曲面251的交界处移动。于是磁吸元件40与第二磁性元件22的距离又再度增加,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随之逐渐减少。

参照图5,其显示电子装置1的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180度时的剖面示意图。当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的设置角度大于一第二临界角度(例如:120-135度)后,框架30的下侧边311与第二磁性元件22间相隔一间距d3。第一磁性元件1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大于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于是,磁吸元件40与第一磁性元件12磁力耦合并固定于如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磁吸元件40的第二段部43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导槽317的开口以及插槽116的开口插入显示模块10中,以确保显示模块10的位置固定,无法相对框架30进行运动。

上述实施例中,间距d1(图3)大于间距d3(图5),且间距d3大于间距d2(图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加第二磁性元件22对磁吸元件40所产生的磁力,磁吸元件40的第一段部4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部43的宽度,并且第二磁性元件22的磁力大于第一磁性元件12的磁力。

应当理解的是,在图1显示的实施例中,虽然仅具有单一分别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磁性元件12、第二磁性元件22、磁吸元件40,但第一磁性元件12、第二磁性元件22、磁吸元件40的数量不应受上述实施例所限。在其余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具有多个磁吸元件40,依序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排列。第一磁性元件12及第二磁性元件22的数量可为单一。或者,第一磁性元件12以及/或者第二磁性元件22具有对应于磁吸元件40的数量,并依序沿平行第一枢转轴P1的方向排列。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0枢设于框架30,但本公开并不仅此为限。在其余实施例中,框架30的第二支架32与第三支33架分别具有一滑轨。显示模块10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两个滑轨内。显示模块10根据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的设置角度决定是否可自框架30抽离。

本公开的电子装置1的显示模块10与电脑模块20内部分别配置有相对磁吸元件40设置的磁性元件12、22。磁吸元件40与设置于电脑模块20的磁性元件22间的距离因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的设置角度而改变。因此,当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小于第一临界角度的第一角度时,或者当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大于第二临界角度的第三角度时,磁吸元件40与显示模块10的磁性元件12磁性耦合,显示模块10受固定。当框架30相对电脑模块20设置于第一临界角度与第二临界角度之间的第二角度时,磁吸 元件40与电脑模块20的磁性元件22磁性耦合,显示模块10受释放。于是,显示模块10可相对框架30进行运动。

本公开的电子装置,用于固定显示模块的磁性元件相较于同类型的电子装置所采用的磁性元件数量较少。因此,有利装置厚度下降并减轻装置重量。

虽然本公开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习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