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395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涉及有机el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例如,涉及装载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用户对显示装置输入信息的界面,已知有触摸面板。通过在显示装置的屏幕上设置触摸面板,用户能够操作屏幕上显示的输入按钮和图标等,能够容易地向显示装置输入信息。例如,日本特开2001-154178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1-117719号公报中公开了在液晶显示装置上装载有触摸面板的层叠型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具有显示区域、触摸区域和显示区域与触摸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基膜;设置于显示区域的图像显示部;和设置于触摸区域的触摸部。图像显示部包括具有栅极电极和源极/漏极电极的晶体管,触摸部具有通过连接电极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电极,连接电极存在于与栅极电极和源极/漏极电极中的任一者相同的层内。在边界区域中,基膜以使得触摸部的背面隔着触摸部与图像显示部相对的方式折叠,图像显示部和触摸部被基膜夹着。触摸部的背面是触摸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面中的靠近基膜的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具有显示区域、触摸区域和显示区域与触摸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基膜;显示区域上的图像显示部;和触摸区域上的触摸部。在边界区域中,基膜以使得触摸部的正面隔着触摸部与图像显示部重叠的方式折叠,边界区域从图像显示部与触摸部相互重叠的区域突出,突出的部分的基膜具有三折结构。触摸部的正面是触摸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面中的远离基膜的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具有显示区域、触摸区域和显示区域与触摸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的基膜;显示区域上的图像显示部;和触摸区域上的触摸部。在边界区域中,基膜以使得触摸部的正面隔着触摸部与图像显示部重叠的方式折叠,边界区域内的基膜具有三折结构,被显示区域和触摸区域夹着。触摸部的正面是触摸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面中的远离基膜的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是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在基膜上形成显示面板和触摸面板的步骤;和以使得触摸区域位于显示区域之上,触摸区域与显示区域重叠,基膜从显示面板之下向触摸面板之上延伸的方式,在被夹在显示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的区域中将基膜折曲的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是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在基膜上形成显示面板和触摸面板的步骤;在显示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的区域中,在基膜形成隙缝的步骤;和以使得触摸面板位于显示面板之上,触摸面板与显示面板重叠,触摸面板下的基膜被夹在显示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的方式,将上述区域折成三折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和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触摸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a、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8a、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9a、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3a、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图。

图15a、图15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5a至图25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9a至图29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3a至图33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7a、图37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和侧面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4a、图44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5a至图45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7a、图47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4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并不被解释为限定于以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

附图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样式相比,有时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这仅仅是一例而已,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与前述附图所说明的元件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在对某一个膜进行加工而形成了多个膜的情况下,这多个膜有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这多个膜源自在同一工序中作为同一层形成的膜,具有同一层结构、同一材料。因此,这多个膜被定义为存在于同一层中。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表述在某个结构体上配置另一结构体的方式时,在仅表述成“在……上”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的否定,就包括以与某个结构体接触的方式在上方配置另一结构体的情况,和在某个结构体的上方还隔着别的结构体地配置另一结构体的情况这两者。

(第1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a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a、图1c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俯视示意图,图1b示出沿着图1a的点划线a-a’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b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基膜102,基膜102具有显示区域120、触摸区域140和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的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上,与显示区域120重叠。边界区域160将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连接。基膜102具有挠性的板或膜,对可见光具有透射性。

在显示区域120中,在基膜102上设置有图像显示部122。如后所述,在图像显示部122设置有多个像素。可以在显示区域120中设置用于驱动像素的驱动电路等,通过多个像素在图像显示部122上再现影像。

在触摸区域140中,在基膜102之下设置有触摸部142。触摸部142具有与图像显示部122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大小、形状,并与图像显示部122重叠(图1a)。如后所述,触摸部142具有隔着基膜102与手指、手掌等物体接触(以下记作触摸)来感知触摸的功能,作为用户输入信息的界面发挥作用。在触摸部142中,例如能够采用静电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电磁感应方式。如图1a所示,用户经触摸部142识别图像显示部122。

如上所述,在边界区域160中,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连接。换言之,边界区域160的基膜102、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和触摸区域140内的基膜102成为一体,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从图像显示部122之下经边界区域160延伸至触摸区域140的触摸部142之上。因此,显示区域120、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具有连续的结构,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被基膜102包覆。

显示区域120还在基膜102上具有多个第1端子124和多个第2端子126。多个第1端子124和多个第2端子126各自设置成,至少一部分不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重叠。即,多个第1端子124和多个第2端子126各自都有至少一部分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露出。

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在图像显示部122的一个边(第1边)128附近与第1边128大致平行地配置。第1端子124经设置于基膜102上的配线130与图像显示部122电连接。另一方面,第2端子126经设置于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上的配线132与触摸部142电连接。在图1a中,以多个第2端子126夹着多个第1端子124的方式示出,但是也可以将多个第2端子126集中设置于一处。

如图1c所示,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等的连接器170连接,并且通过连接器170、第1端子124、第2端子126从外部电路向图像显示部122、触摸部142输入信号。例如对第1端子124供给影像信号和电源,对第2端子126供给用于检测触摸的检测信号等。

如图1a至图1c所示,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均设置于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上,并且在第1边128的附近与第1边128平行地设置。因此,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能够与单一的连接器170连接。因此,与将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分别跟不同的连接器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连接器的数量减半,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进一步简化制造工艺。

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可以彼此粘接。如图1b所示,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可以通过粘接层182、184彼此粘接。此时,作为任意的结构,可以在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设置透明基板180,并调整显示装置100的厚度。透明基板180优选对可见光表现出透光性。透明基板180可以具有挠性。此外,为了防止透明基板180导致边界区域160内的基膜102的损伤,也可以以透明基板180的端部中靠近边界区域160的一侧的前端具有圆形形状的方式对其进行倒角。

[2.展开结构]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显示装置100的结构,图2示出显示装置100被展开的状态。图2表示从图1b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中除去透明基板180和粘接层182、184,并且使边界区域160平坦的状态。

如图2所示,基膜102具有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在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具有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中设置有触摸部142。另一方面,在显示区域120中设置有图像显示部122。在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中,驱动电路136以夹着图像显示部122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区域120中,但是,驱动电路136是任意的结构,可以另外在显示装置100中设置形成于不同的基板等上的驱动电路。在此情况下,驱动电路能够例如设置于配线130之上或者连接器170之上等。

配线132将第2端子126与触摸部142电连接,通过图像显示部122旁边的区域(边框),并且从显示区域120经边界区域160向触摸区域140延伸。配线130将第1端子124与图像显示部122电连接。配线132可以配置成在边界区域160中在相对于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的各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对此未图示。

可以在基膜102上设置对准标记134。通过以使得对准标记134重叠的方式将边界区域160沿着轴162折叠,并将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粘接,能够得到图1a、图1b、图1c所示的显示装置100。

[3.触摸部]

图3示意性地示出触摸部142的一部分区域144的放大图。触摸部142能够以各种方式检测触摸,此处以静电电容式的触摸部为例进行说明。

触摸部142具有多个配线呈格子状配置的结构。具体而言,具有:在第1方向(例如与第1边128平行的方向,参照图1a)上延伸的多个配线(tx配线146);和与这些tx配线正交的多个配线(rx配线148)。各配线包括大致四边形的多个电极150。例如,在各个tx配线146中,多个电极150在第1方向上排列,并且相邻的电极150彼此通过tx桥接电极(连接电极)152电连接。图3示出了在tx桥接电极152之上形成电极150的例子。tx配线146的末端的电极(图3中的左端的电极)通过配线连接部154与配线132连接。rx配线148具有多个电极150与将各个电极150之间连接起来的rx桥接电极156形成为一体的结构。rx配线148的末端的电极(图3中的下端的电极)通过配线连接部154与配线132连接。

各电极150和rx桥接部156由例如导电性氧化物等透射可见光的导电体形成。另一方面,tx桥接电极152不一定需要透射可见光,除了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之外,也可以由不透射可见光的金属形成。

[4.图像显示部]

图4示意性地表示图像显示部122的一部分区域138的放大图。图像显示部122具有多个像素190。能够在多个像素190中设置发光元件和液晶元件等显示元件。例如,相邻的三个像素190以显示红色、绿色或者蓝色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进行全彩显示。像素190的排列也没有限制,可以采用条状(stripe)排列、三角(delta)排列、pentile排列等。pentile排列是一种具有用比条状排列、三角排列少的像素数提高看上去的清晰度的效果的一种排列,例如使rgb的像素的一部分采用纵横方向的矩阵配置,而另一部分像素在倾斜方向上与之前的一部分像素交替地配置。pentile排列具有在rgb之间子像素数不同等的特征。

在各个像素190中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晶体管。呈格子状设置有向各个晶体管供给信号的多个信号线192、194、196。例如,信号线194能够对各个像素190供给影像信号,信号线192能够对各个像素190供给扫描信号,信号线196能够对各个像素190供给高电位电源电压。图像显示部122可以具有上述配线以外的配线,对此未图示。这些配线经驱动电路136或配线130与第1端子124连接。

[5.剖面结构]

[5-1.显示区域]

使用图5对显示装置100的剖面结构详细进行说明。图5是沿着图1a的点划线b-b’的剖面的示意图。

在显示区域中120中,图像显示部122设置在基膜102上,图像显示部122的各像素190能够包括晶体管200和与晶体管200连接的发光元件220。在图5中示出了在各像素190中形成一个晶体管的例子,但各像素190也可以具有多个晶体管。另外,也可以包括晶体管以外的半导体元件、例如电容元件等。在基膜102与晶体管200之间,作为任意的结构,可以设置底涂层201。

晶体管200具有半导体膜202、栅极绝缘膜204、栅极电极206和一对源级/漏极电极208。可以在栅极电极206之上设置第1层间膜210,并且源级/漏极电极208经设置于栅极绝缘膜204和第1层间膜210的开口部与半导体膜202连接。

图5中以晶体管200具有顶栅-顶接触型结构的方式描绘,晶体管200的结构没有限制,可以具有底栅型和顶栅型中的任一结构。关于半导体膜202与源级/漏极电极208的上下关系也没有限制。另外,晶体管200也可以采用设置有多个栅极电极206的所谓多栅极型的结构。

能够在晶体管200上设置第2层间膜212,也可以进一步在其上设置用于吸收由晶体管200等引起的凹凸而提供平坦的表面的平坦化膜214。

发光元件220包括第1电极222、第2电极226和设置于第1电极222与第2电极226之间的el层224。第1电极222经连接电极216与晶体管200的源级/漏极电极208中的一者电连接。第1电极222能够含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或者金属等。在通过触摸区域140取出从发光元件220获得的光的情况下,第1电极222能够使用铝和银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上述金属或合金和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的层叠结构,例如用导电性氧化物夹着金属的层叠结构(铟锡氧化物(ito)/银/ito等)。

图像显示部122还可以设置有覆盖第1电极222的端部的分隔壁228。分隔壁228也称作隔堤(肋)。分隔壁228以使得第1电极222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具有开口部,其开口端优选成为缓和的楔形形状。如果开口部的端部具有陡峭的梯度,则容易导致el层224和第2电极226等的覆盖率不良。

el层224以覆盖第1电极222和分隔壁228的方式形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el层224是指被一对电极(此处是第1电极222和第2电极226)夹着的整个层。

第2电极226能够使用例如含有ito和铟锡氧化物(iz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的膜,或者以具有透光性的程度的厚度形成且包含银、镁、铝等的金属膜。由此,能够将在el层224中获得的光通过触摸区域140取出。

图像显示部122还可以在发光元件220上具有钝化膜240。钝化膜240的功能之一是防止水分从外部侵入发光元件220,作为钝化膜240,优选阻气性高的膜。图5所示的钝化膜240具有三层结构,具有:包括无机材料的第1层242、第3层246和夹在它们之间的含有有机树脂的第2层244。

此外,作为任意的结构,在最靠近边界区域160的像素190与边界区域160之间,平坦化膜214也可以具有到达第2层间膜212的开口部250。而且,可以以第2层间膜212在开口部250中与第3层246接触的方式形成钝化膜240。通过引入这种结构,能够防止杂质从边界区域160扩散到平坦化膜214内而向发光元件220侵入。

[5-2.触摸区域]

触摸区域140具有从显示区域120经边界区域160延伸的底涂层201、栅极绝缘膜204、第1层间膜210,在其下具有触摸部142。如上所述,触摸部142具有:包含电极150和tx桥接电极152的tx配线146;和包含电极150和rx桥接电极156的rx配线148。如后所述,tx桥接电极152能够与晶体管200的源极/漏极电极208或者栅极电极206同时形成。即,tx桥接电极152能够存在于与晶体管200的源极/漏极电极208或者栅极电极206相同的层内。另外,电极150和rx桥接部156能够与连接电极216同时形成,因此,它们能够存在于相同的层内。

在tx配线146与rx配线148之间设置有从显示区域120经边界区域160向触摸区域140延伸的第2层间膜212,由tx配线146、rx配线148和作为绝缘膜的第2层间膜212形成电容。通过手指和手掌隔着基膜102与触摸区域140接触而产生电容,其结果是,接触部位的电容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所触摸的部位。

在触摸部142之下,设置从图像显示部122经边界区域160延伸的平坦化膜214和钝化膜240的第3层246。

[5-3.边界区域]

在边界区域160中,基膜102折叠。在边界区域160中,从显示区域120延伸的底涂层201、栅极绝缘膜204、第1层间膜210、第2层间膜212、平坦化膜214以及第3层246设置在基膜102上,这些膜进一步向触摸区域140延伸。在边界区域160中,在第1层间膜210与第2层间膜212之间设置有存在于与源极/漏极电极208或者栅极电极206相同的层中的配线132。即,配线132从显示区域120经边界区域160向触摸区域140延伸。

此外,在边界区域160中不一定需要包括底涂层201、栅极绝缘膜204、第1层间膜210、第2层间膜212、平坦化膜214以及第3层246的全部。为了防止配线132的劣化,优选在配线132之上设置第2层间膜212、平坦化膜214和第3层246中的至少一个。

显示装置100作为任意的结构具有透明基板180,透明基板180与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重叠,并夹在它们之间。透明基板180通过粘接层182、184分别与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粘接。透明基板180可以具有挠性,或者也可以如玻璃基板那样挠性低。使用挠性低的透明基板180,能够固定显示装置100的形状。

构成边界区域160和触摸区域140的各层与显示区域120共用,因此,能够在一个基膜102上同时形成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详细内容将在第2实施方式中详述。因此,不需要分别单独制造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另外,如图1a、图1c所示,能够对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使用单一的连接器,从外部电路向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提供信号。因此,不需要将连接器分别与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连接。因此,不仅能够简化显示装置100的结构和制造工序,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装载有触摸部142的显示装置100。另外,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透明基板180,能够提供装载有触摸部142的挠性显示装置100。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5至图14对在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关于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内容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此外,图6a至图14是沿着图2中的点划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6a所示,首先在支承基板260上形成基膜102。支承基板260具有支承晶体管200等包含在图像显示部122中的半导体元件以及触摸区域140的触摸部142等的功能。因此,支承基板260只要使用对在其上形成的各种元件的工艺的温度具有耐热性以及对工艺中使用的药品具有化学稳定性的材料即可。具体而言,支承基板260能够含有玻璃、石英、塑料、金属、陶瓷等。

基膜102是具有挠性的绝缘膜,例如能够包含选自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所例示的高分子材料的材料。基膜102能够应用例如印刷法、喷墨法、旋涂法、浸涂法等湿式成膜法或层压法等来制造。

接着,如图6b所示,在基膜102上形成底涂层201。底涂层201是具有防止碱金属等杂质从支承基板260或基膜102向晶体管200等扩散的功能的膜,能够包含氮化硅、氧化硅、氮化氧化硅、氧化氮化硅等无机绝缘体。底涂层201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溅射法、层叠法等以具有单层或者层叠结构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基膜102中的杂质浓度小的情况下,底涂层201也可以不设置或者以仅覆盖基膜102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接着,形成半导体膜202。半导体膜202可以含有例如硅等的第14族元素。或者,半导体膜202也可以包含氧化物半导体。作为氧化物半导体,半导体膜202可以包含铟、镓等第13族元素,例如可以举出铟和镓的混合氧化物(igo)。在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情况下,半导体膜202还可以包含第12族元素,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包含铟、镓和锌的混合氧化物(igzo)。半导体膜202的结晶性没有限制,可以是单晶、多晶、微晶或非晶。

在半导体膜202包含硅的情况下,半导体膜202可以使用硅烷气体等作为原料,采用cvd法形成。可以对得到的非晶硅进行加热处理或照射激光等的光来进行结晶化。在半导体膜202包含氧化物半导体的情况下,半导体膜202可以采用溅射法等形成。

接着,以覆盖半导体膜202的方式形成栅极绝缘膜204。栅极绝缘膜204可以具有单层结构和层叠结构中的任一种结构,能够采用与底涂层201同样的方法形成。

接着,采用溅射法、cvd法在栅极绝缘膜204上形成栅极电极206(图7a)。栅极电极206可以使用钛、铝、铜、钼、钨、钽等金属或其合金等以具有单层或者层叠结构的方式形成。例如可以采用由钛、钨、钼等具有较高熔点的金属夹着铝和铜等导电性高的金属的结构。

接下来,在栅极电极206上形成第1层间膜210(图7b)。第1层间膜21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和层叠结构中的任一种结构,能够以与底涂层201同样的方法形成。

接着,对第1层间膜210和栅极绝缘膜204进行蚀刻,形成到达半导体膜202的开口部(图8a)。开口部能够通过例如在含有含氟烃的气体中进行等离子体蚀刻来形成。

接着,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形成金属膜,并进行蚀刻而成形,由此形成源极/漏极电极208,同时形成配线132、tx桥接电极152(图8b)。因此,在显示装置100中,源极/漏极电极208、配线132、tx桥接电极152存在同一层内。金属膜可以具有与栅极电极206同样的结构,并且可以采用与栅极电极206的形成同样的方法形成。配线132、tx桥接电极152也可以在形成栅极电极206时同时形成,对此图中未图示。

接下来,如图9a所示,在源极/漏极电极208、配线132、tx桥接电极152上形成第2层间膜212。第2层间膜212可以以与底涂层201的形成同样的方式形成。另外,对第2层间膜212进行蚀刻,形成到达源极/漏极电极208、配线132、tx桥接电极152的开口部。这些开口部也可以使用上述等离子体蚀刻等干式蚀刻来形成。

接着,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形成导电体膜,通过蚀刻进行加工,形成连接电极216、电极150和rx桥接部156(图9b)。导电体膜可以使用ito和izo等透射可见光的导电体,采用溅射法等形成。或者,也可以使用对应金属的醇盐,采用溶胶-凝胶法形成。通过以上的工艺形成触摸部142。此处,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将触摸部142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面中的靠近基膜102的一面称作下面或者背面,远离基膜102的一面称作上面或者正面。

接着,以覆盖连接电极216、电极150和rx桥接部156的方式形成平坦化膜214(图10a)。平坦化膜214具有吸收由晶体管200、包括rx桥接部156、电极150等的触摸部142引起的凹凸和倾斜并提供平坦表面的功能。平坦化膜214可以采用有机绝缘体形成。作为有机绝缘体,可以举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聚碳酸酯、聚硅氧烷等高分子材料,可以采用上述的湿式成膜法等形成。平坦化膜214也可以具有包含上述有机绝缘体的层和包含无机绝缘体的层的层叠结构。在此情况下,作为无机绝缘体,可以列举氧化硅、氮化硅、氮化氧化硅、氧化氮化硅等含硅的无机绝缘体,包含这些成分的膜可以采用溅射法和cvd法形成。

接着,对平坦化膜214进行蚀刻,形成到达连接电极216的开口部。然后,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采用溅射法在平坦化膜214上形成发光元件220的第1电极222(图10b)。

接着,以覆盖第1电极222的端部的方式形成分隔壁228(图11a)。利用分隔壁228能够吸收由第1电极222等引起的高低差,并将相邻的像素190的第1电极222彼此电绝缘。分隔壁228可以使用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能够用于平坦化膜214的材料,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

接着,以覆盖第1电极222和分隔壁228的方式形成发光元件220的el层224和第2电极226(图11b)。el层224既可以由单层形成,也可以由多层形成。例如,能够通过适当组合载流子注入层、载流子传输层、发光层、载流子阻止层、激子阻止层等来形成el层224。另外,在相邻的像素190间,el层224的结构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以在相邻的像素190之间发光层不同而其他的层具有相同结构的方式来形成el层224。反之,也可以在所有像素190中使用相同的el层224。在此情况下,以在相邻的像素190中共用的方式形成例如发出白色光的el层224,使用彩色滤光片等来选择从各个像素190取出的光的波长。

第2电极226能够使用金属、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等,通过与第1电极222同样的方法形成。

接着,形成钝化膜240。例如如图12a所示,首先在第2电极226上形成第1层242。第1层242例如可以包含氧化硅、氮化硅、氮化氧化硅、氧化氮化硅等无机材料,通过与底涂层201同样的方法形成。第1层242可以如图12a所示有选择地形成于发光元件220上,也可以形成于边界区域160或触摸区域140中。

接着,形成第2层244(图12a)。第2层244能够包括含有丙烯酸树脂、聚硅氧烷、聚酰亚胺、聚酯等的有机树脂。另外,如图12a所示,也可以以吸收由分隔壁228引起的凹凸且提供平坦表面的厚度形成第2层244。第2层244也可以形成于形成边界区域160和触摸区域140的区域中。第2层244可以采用上述湿式成膜法形成,也可以通过使作为上述高分子材料的原料的低聚物在减压条件下形成雾状或者气体状,将其喷到第1层242上,然后使低聚物聚合来形成。

接下来,在显示区域120中的最靠近边界区域160的像素190与边界区域160之间的区域中,在平坦化膜214形成开口部(图12b)。开口部例如可以采用上述干式蚀刻等形成。

然后,形成第3层246(图13a)。第3层246具有与第1层242同样的结构,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形成。第3层246不仅可以形成于设置于平坦化膜214的开口部、发光元件220上,也可以形成于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上。在开口部中,第3层246与第2层间膜212接触,利用这种结构,切断平坦化膜214。由此,能够防止杂质从边界区域160经平坦化膜214向显示区域120扩散,并且能够提高发光元件220的可靠性。

然后,将支承基板260分离。例如,从支承基板260一侧照射激光等的光,降低支承基板260与基膜102之间的粘接性。同时,使用粘接层182将透明基板180与触摸区域140粘接(图13b)。作为粘接层182,可以使用光硬化性树脂、热硬化性树脂等。作为透明基板180,可以使用玻璃基板和塑料基板等包含透射可见光材料的基板。

在将透明基板180与触摸区域140粘接后,还在透明基板180上或者显示区域120上涂敷粘接层184,如图14的曲线箭头所示使透明基板180移动。即,以使得触摸部142的背面隔着触摸部142与图像显示部122相对的方式折叠基膜102。在粘接力下降的支承基板260与基膜102之间的界面(图14中的直线箭头)产生剥离。通过粘接层184将透明基板180与显示区域120粘接,这样就能够形成具有图5所示结构的显示装置100。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能够同时形成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因此,能够简化显示装置100的工序。其结果是,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在图像显示部122上装载有触摸部142的显示装置100。

(第3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图15a至图17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结构不同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于与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内容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此外,图15a至图17是沿着图1a中的点划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5a所示的显示装置270在不包括透明基板180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不同。例如,在基膜102薄或者挠性高的情况下,可以将边界区域160大幅折曲,因此,即使不使用透明基板180,仅使用粘接层182就能够将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牢固地粘接。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装载有触摸面板的挠性的显示装置。

此外,如图15b所示的显示装置272那样,粘接层182也可以以覆盖显示区域120、触摸区域140和边界区域160所包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提高边界区域160及其周边的强度。

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274,在钝化膜240的第3层246有选择地设置于显示区域120中,并未设置于边界区域160和触摸区域140中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不同。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那样,第3层246可以包含无机材料,因此,与例如包含高分子材料的第2层244等相比硬。因此,将第3层246有选择地设置在显示区域120上,赋予边界区域160更高的挠性,能够容易地折叠边界区域160。另外,能够用于第3层246的无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相比,折射率高,因此,通过不将第3层246设置在触摸区域140上,能够改善图像显示部122的可视性。另外,在边界区域160中,能够将配线132配置在边界区域160的中心线(通过边界区域160的底面与上表面之间的中心的线)的附近。

图17所示的显示装置276与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274在触摸部142的tx配线、rx配线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上不同。具体而言,包含在tx配线146和rx配线148中的电极150和包含在rx配线148中的rx桥接部156(参照图3)存在于与显示区域120的连接电极216相同的层内。另一方面,tx桥接电极152的一部分位于平坦化膜214之上。进一步,tx桥接电极152含有发光元件220的第1电极222中包含的层,因此,tx桥接电极152存在于与第1电极222相同的层内。具体而言,如图17中的放大图所示,第1电极222包括第1层280、第2层282、第3层284,第1层280与第3层284包含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性氧化物,第2层282包含银和铝等反射性高的金属。而且,tx桥接电极152包含第2层282中包含的金属,存在于与第2层282相同的层内。

采用这种结构,将电极150配置在比tx桥接电极152远离显示装置120的位置、即靠近用户的位置。因此,图像显示部120的可视性提高,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影像。

(第4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8至图23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和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70、272、274、276结构不同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此外,为了清楚地进行说明,在图18、20、22中,并未图示设置在显示区域120上的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

图18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之一的显示装置300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基膜102具有显示区域120、触摸区域140和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的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上,与显示区域120重叠。显示装置300与显示装置100在边界区域160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上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边界区域160具有在与基膜10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平行的方向上从图像显示部122与触摸区域142相互重叠的区域突出的部分(突出部)302。突出部302的宽度比显示区域120、触摸区域140中的基膜102的宽度(图19的轴162的方向上的宽度)小。将第2端子126和触摸部142连接的配线132通过边界区域160的突出部302向触摸区域140延伸。此外,在图18中,突出部302位于显示装置300的一边的中心,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向沿着该边的任一个方向偏离的位置。

突出部302的形状和配置方式并非限于显示装置300的这些形状和配置方式。例如,也可以如图20所示的显示装置320那样,边界区域160具有两个突出部302。或者,也可以如图22所示的显示装置330那样,将两个突出部302设置于边界区域160的基膜102的端部。在这些显示装置320、330中,将第2端子126与触摸部142连接的配线132通过边界区域160的两个突出部302向触摸区域140延伸。在此情况下,配置在两个突出部302内的配线132的根数也可以互不相同。另外,两个突出部302的宽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具有这种结构的显示装置300如图19所示,能够通过在边界区域160的基膜102设置两个隙缝304来缩小基膜102的一部分的宽度,沿着通过宽度小的区域的轴162将基膜102折叠来形成。同样,如图21所示,通过在边界区域160的基膜102设置两个隙缝304以及它们之间的开口部308来缩小基膜102的一部分的宽度,在该部分沿着轴162将基膜102折叠,由此能够形成显示装置320。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通过在边界区域160中设置具有与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的宽度相同程度的长度或者该宽度以上的长度的开口部308,在该部分沿着轴162,将基膜102折叠,由此能够形成显示装置330。

在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中设置对准标记134,以使得对准标记134相互重叠的方式将基膜102折叠,由此,能够再现性良好、精度良好地将触摸区域140重叠在显示区域120之上。

在形成显示装置300和320时,隙缝304的前端部分、即隙缝304的角部306优选具有曲线形状(图19、21)。同样,制造显示装置320和330时所形成的开口部308的角部310也优选具有曲线形状(图21、23)。通过在隙缝304的前端部和开口部308的角部310设置这种曲线形状,能够防止在将基膜102折叠时,基膜102发生破损,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断开。

在显示装置300、320、330中,边界区域160中的被折叠的部分的宽度小,因此,能够降低折叠后的基膜102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复原力),不仅折叠工艺变得容易,也能够稳定地保持显示装置300、320、330的形状。

(第5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图24至图43对具有与第1至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结构不同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与第1至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此外,为了清楚地进行说明,在图24、28、32、36、38、40、42中,并未图示设置于显示区域120上的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

图24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之一的显示装置350的俯视图,图25a、图25b、图25c示出沿着图24的点划线d-d’、e-e’、f-f’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4及图25a至图25c所示,基膜102具有显示区域120、触摸区域140以及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的边界区域160。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上,与显示区域120重叠。在边界区域160的位置和结构以及触摸部142与基膜102的上下关系不同这一点上,显示装置350不同于显示装置100。

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边界区域160具有突出部302。突出部302在与第1边128平行的方向上,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相互重叠的区域突出。将第2端子126与触摸部142电连接的配线132从显示区域120经突出部302向触摸区域140延伸。进一步,突出部302具有三折的结构。例如如图25a所示,基膜102具有包括两个弯曲部的三折结构,配线132按照基膜102的折叠结构折叠。

另一方面,如图25b、图25c所示,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上,与显示区域120重叠,触摸部142位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之上。因此,透明基板180不直接与触摸部142粘接,通过粘接层184与触摸区域140内的基膜102粘接。因此,在突出部302中,基膜102形成三层结构,而在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重叠的区域中形成两层结构。

能够采用以下方法来制造具有这种结构的显示装置350。例如如图26所示,在基膜102上,分别在显示区域120形成图像显示部122,在触摸区域140形成触摸部142。并不以夹在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的方式来设置边界区域160,而是以与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各自的侧面中的未被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夹着的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边界区域160。此处,与边界区域160接触的、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的侧面,与图像显示部122的第1边128垂直。边界区域160的长度lb(与第1边128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是显示区域120的侧面的长度ld与触摸区域140的侧面的长度lt之和的1/2以上。进一步,在边界区域160中设置与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的侧面接触的开口部308。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开口部308的角部优选具有曲线形状。

之后,以使得触摸部142的正面隔着触摸部142与图像显示部122重叠的方式将基膜102折叠。具体而言,如图中的箭头所示,沿着轴166、轴168,将边界区域160折叠两次。此处,轴166、168均横切开口部308,且轴166靠近触摸区域140,更具体地来讲,如图27所示,以使得边界区域160的轴166之上的部分覆盖轴166之下的部分,并且边界区域160的轴166与轴168之间的部分覆盖轴168之下的部分的方式,将边界区域160折叠。此时,以使得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的对准标记134相互重叠的方式,将触摸区域140设置在显示区域120之上,从而形成显示装置350。

此外,在图26、27中,表示在展开的状态下,从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上的状态起形成显示装置350的情况,也可以从显示区域120位于触摸区域140之上的状态起形成显示装置350。在此情况下,以使得边界区域160的轴168之下的部分覆盖轴168之上的部分,并且边界区域160的轴166与轴168之间的部分覆盖轴166之上的部分的方式,将边界区域160折叠。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还可以是具有图28、图29a、图29b、图29c所示结构的显示装置360。图29a、图29b、图29c分别是沿着图28的点划线g-g’、h-h’、i-i’的剖面示意图。在边界区域160的折叠方式不同这一点上,显示装置360不同于显示装置350。更具体而言,在图30中,以使得边界区域160的轴166之上的部分配置在轴168之下的部分之下,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下,且触摸部142位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之下的方式,沿着轴166将边界区域160折叠(图31)。另外,如图31的箭头所示那样沿着轴166、168将边界区域160折叠,以触摸区域140的对准标记134与显示区域120的对准标记134一致的方式,将触摸区域140配置在显示区域120之上。

通过进行这种变形,能够得到显示装置360。因此,如图29c所示,边界区域160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下。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图32、图33a、图33b、图33c所示的结构的显示装置370。图33的(a)、(b)、(c)分别是沿着图32的点划线j-j’、k-k’、l-l’的剖面示意图。在边界区域160的折叠方式不同这一点上,显示装置370与显示装置350和360不同。更具体地来讲,如图34、图35所示,沿轴168折叠边界区域160,将轴168之上的部分竖立,以触摸部142与图像显示部122相对的方式配置。然后,进一步沿着轴166折叠边界区域160,以触摸区域140的对准标记134覆盖显示区域120的对准标记134的方式,将触摸区域140配置在显示区域120之上。

通过进行这种变形,能够得到显示装置370。因此,如图33c所示,边界区域160的一部分位于触摸区域140之上。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还可以是具有图36、图37a、图37b所示结构的显示装置380。图37a是沿着图36的点划线m-m’的剖面图,图37b是从点划线m-m’的m侧看到的侧视图。即,边界区域160也可以具有:位于显示区域120之下且与显示区域120及触摸区域140重叠的重叠部312;和在与第1边128平行的方向上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相互重叠的区域突出的突出部302。突出部302将重叠部312与显示区域120连接,并将重叠部312与触摸区域140连接。配线132从显示区域120依次经由突出部302、重叠部312、突出部302向触摸区域140延伸。因此,配线132在突出部302的侧面从显示区域120之下向触摸区域140延伸(图37b)。

这种结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图24所示的显示装置350的突出部302沿着轴164折曲,将突出部302的一部分配置在显示区域120之下。由此,能够减少显示区域120或者触摸区域140以外的面积(边框的面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另一方式是图38所示的显示装置390。在由边界区域160引起的突出部302的位置不同这一点上,显示装置390与显示装置350不同。即,显示装置390的突出部302设置于靠近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的、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的侧面。

具有这种结构的显示装置390可以采用与显示装置350类似的方式制造。与显示装置350的制造方法的不同点在于,如图39所示,以从显示区域120的靠近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的侧面,向触摸区域140的靠近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的侧面延伸的方式来设置边界区域160。与显示装置350同样,沿着轴166、轴168将边界区域160按照箭头方向折叠,以使得触摸区域140与显示区域120的对准标记134相互重叠的方式,将触摸区域140配置在显示区域120上,从而能够制造显示装置390。

在显示装置390中,从第2端子126向触摸部142延伸的配线132经由边界区域160,但没有配置在图像显示部122旁边的边框上。因此,配线132配置在远离图像显示部122的位置,能够抑制触摸部142的动作受到向图像显示部122供给的各种信号的影响。

起因于边界区域160的突出部302并不限于一个。如图40所示的显示装置400那样,突出部302也可以在显示装置的两侧以夹着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的方式设置。也与显示装置390同样地,如图41所示,沿着轴166、168按照箭头方向将边界区域160折叠,以使得触摸区域140与显示区域120的对准标记134相互重叠的方式,将触摸区域140设置在显示区域120上,从而能够制造显示装置400。

在显示装置400中,从第2端子126延伸的多个配线132经由两个边界区域160中的任一者与触摸部142连接。因此,能够缩小左右的边界区域160的宽度。

另外,突出部302不一定需要配置在显示装置的侧面,例如,如图42所示的显示装置410那样,也可以以设置于图像显示部122和触摸部142的上部、即夹着图像显示部122与第1边128相对的侧面的方式,形成突出部302。在此情况下,突出部302在与第1边128垂直的方向上突出。另外,突出部302也可以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偏置的位置。

如图43所示,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左右配置,对具有与它们的上侧连接的边界区域160的基膜102以使得触摸区域140覆盖显示区域120的方式沿着轴166、168折叠边界区域160,由此能够制造显示装置410。边界区域160的长度lb是显示区域120的宽度wd与触摸区域140的宽度wt之和的1/2以上即可。图43中示出显示区域120位于触摸区域140的右侧的例子,但是显示区域120也可以设置于触摸区域140的左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显示装置350、360、370、380、390、400、410与显示装置100、270、272、274、276不同,触摸部142在触摸区域140中形成于基膜102之上。即,在更靠近用户的位置配置触摸部142。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灵敏度检测用户的触摸。

(第6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图44a至图50对具有与第1、第3至第5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显示装置结构不同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至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此外,为了清楚地进行说明,图44a、图44b、图47a、图47b中未图示设置于显示区域120之上的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

图44a、图44b分别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420、430的俯视图。显示装置420、430在边界区域160的一部分或者整个边界区域存在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重叠的区域中这一点上,与第1、第3至第5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显示装置不同。在显示装置420中,边界区域160的一部分存在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重叠的区域内,一部分从该区域中突出,形成突出部302。另一方面,在显示装置430中,整个边界区域160存在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重叠的区域内。

图45a、图45b、图45c分别示出沿着图44b中的点划线n-n’、o-o’、p-p’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5a、图45c所示,基膜102具有三折结构,边界区域160存在于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重叠的区域内。如图45b所示,触摸部142在触摸区域140中形成于基膜102上。因此,透明基板180不与触摸部142接触,而通过粘接层184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粘接。在这种结构中,在更靠近用户的位置配置触摸部142。因此,能够以更高的灵敏度检测用户的触摸。

显示装置430可以通过图46所示的方式来制造。即,在显示区域120与触摸区域140之间的边界区域160中,在基膜102形成与显示区域120和触摸区域140接触的隙缝304。隙缝304的长度ls与触摸部142或图像显示部122的宽度与边框的宽度lf之和相同,或者是该和以上即可。因此,边界区域160的宽度与边框的宽度相同或者是该宽度以下。隙缝304的宽度ws至少与触摸区域140的长度lt相同或者是该长度以上即可。然后,以使得触摸区域140位于显示区域120上,触摸部142的正面隔着触摸部142与图像显示部122重叠,且触摸区域140的对准标记134与显示区域120的对准标记134重叠的方式,沿着轴166以及与显示区域120的一边重叠的轴169,将边界区域160折叠,由此获得显示装置430。此外,利用与轴169相比靠近触摸部142的轴168折叠边界区域160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显示装置420。

在显示装置420和430中,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均设置于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上,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47a、图47b所示的显示装置450和460那样,能够将第1端子124设置在显示区域120内的基膜102上,将第2端子126设置在触摸区域140内的基膜102上。另外,将配线132设置在触摸区域140内的基膜102上。在此情况下,在触摸区域140内的基膜102设置耳部(tab)314,在其上形成第2端子126。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第1端子124和第2端子126这两者配置在第1边128附近,且能够使第1端子124从触摸区域140的基膜102中露出。

显示装置450和460与显示装置420和430同样,能够采用图48所示的方法制造。通过在轴166、169处折叠边界区域160而得到显示装置460,通过在轴166、168处折叠边界区域而得到显示装置450。

如图48所示,不需要在显示装置450和460的边界区域160中设置配线132。因此,能够缩小边界区域160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缩小边框的宽度。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420、430、450、460量产的情况下,在大型母体玻璃上制造多个显示装置,并将它们各自分离。例如,图49示出对显示装置430进行量产时的配置例子。如图49所示,将处于边界区域160被折叠之前的展开状态下的显示装置430有规则地配置在母体玻璃470上。此时,也可以将一对显示装置430中的一个显示装置430的上下反转,将该显示区域120插入另一个显示装置430的隙缝304(参照图46)中,形成大概长方形的区域472。通常母体玻璃470是长方形,因此,通过将这种长方形的区域472配置在母体玻璃470上,能够更紧密地配置处于展开状态的显示装置430,并且能够降低显示装置430的制造成本。

或者也可以如图50所示,通过组合具有对称结构的两个显示装置430来形成长方形的区域472。在图50中,将两个显示装置430中的一个显示装置430的触摸区域140插入另一个显示装置430的隙缝304中。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叙述的各实施方式,只要彼此不矛盾就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实施。另外,根据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者设计变更、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变更条件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只要包括本发明的主旨,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在本说明书中,主要以el显示装置的情况作为公开例进行了例示,但作为其他应用例,可以举出其他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的平板显示装置。另外,并没有特别限制,能够应用在中小型至大型装置中。

即使是与由上述各实施方式带来的作用效果不同的其他作用效果,只要是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能够明确得到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预测到的作用效果,当然也应理解为是由本发明带来的作用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装置、102:基膜、120:显示区域、122:图像显示部、124:第1端子、126:第2端子、128:第1边、130:配线、132:配线、134:对准标记、136:驱动电路、138:区域、140:触摸区域、142:触摸部、144:区域、146:tx配线、148:rx配线、150:电极、152:rx桥接电极、154:配线连接部、156:rx桥接部、160:边界区域、162:轴、164:轴、166:轴、168:轴、169:轴、170:连接器、180:透明基板、182:粘接层、184:粘接层、190:像素、192:信号线、194:信号线、196:信号线、200:晶体管、201:底涂层、202:半导体膜、204:栅极绝缘膜、206:栅极电极、208:源极/漏极电极、210:第1层间膜、212:第2层间膜、214:平坦化膜、216:连接电极、220:发光元件、222:第1电极、224:el层、226:第2电极、228:分隔壁、240:钝化膜、242:第1层、244:第2层、246:第3层、250:开口部、260:支承基板、270:显示装置、272:显示装置、274:显示装置、276:显示装置、280:第1层、282:第2层、284:第3层、300:显示装置、302:突出部、304:隙缝、306:角部、308:开口部、310:角部、312:重叠部、314:耳部、320:显示装置、330:显示装置、350:显示装置、360:显示装置、370:显示装置、380:显示装置、390:显示装置、400:显示装置、410:显示装置、420:显示装置、430:显示装置、450:显示装置、460:显示装置、470:母体玻璃、472: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