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5825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餐饮服务系统方面的技术,特别是涉及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



背景技术:

“科技风”带来的体验与餐厅融合的趋势日盛,导致现代人们在看中食品安全的同时,也愈来愈注重餐厅的服务质量和用餐体验度。基于对消费者的洞察是餐饮行业最需要的,和人工智能在餐饮业的商业模式演进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意识到消费者发生改变,我们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各个环节上都需要重新设计“流程”,未来餐饮业要做“极致产品”并迭代创新,这离不开高科技的一臂之力。因此研究了一种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实现点菜即下、支付一秒到账的高效便利用餐体验,既方便消费者用餐也方便餐厅经营管理,打造从迎宾、点餐、服务、买单全部于一体的机器人餐饮服务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它包括:

机器人本体;其设有点菜模块和互动模块;

所述点菜模块;其包括菜品介绍单元和菜品促销信息单元;所述菜品介绍单元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单元、菜品原材料介绍单元、菜品语音介绍单元和菜品视频介绍单元;所述菜品促销信息单元包括菜品优惠促销单元和厨师推荐菜品单元;

所述互动模块;其设有智能对话单元和活动单元;所述智能对话单元包括语言库、语音识别单元和互动对话单元;所述活动单元包括迎宾单元、送菜单元和跳舞单元;

点菜响应模块;其包括下单菜品显示单元和下单菜品打印单元;所述点菜模块连接所述互动模块和所述点菜响应模块,且所述互动模块连接所述点菜响应模块。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语言库包括至少一种语言的录入数据,并设定互动回答程序和回答语言。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餐饮机器人通过所述语音识别单元设置的感应部识别外界对应的互动语言,由所述互动对话单元从所述语言库中智能选取回答语言,并进行语音播放从而实现智能互动对话。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单元的迎宾单元、送菜单元和跳舞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工作,并设置其中一种活动单元进行工作时,另两种活动单元处于待机状态。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菜模块设置上菜显示单元,上菜显示单元45连接所述点菜响应模块和所述送菜单元;上菜显示单元显示所述点菜模块所下单的菜品的制作进程,包括烹饪准备中单元、烹饪中单元、烹饪完成单元、上菜中单元、已上菜单元。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菜模块还包括菜品评价单元,供客户对其所述点的每道菜进行品尝评价。

于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菜模块设有扫码单元,供消费者扫码点菜、扫码支付款和或扫码评价;所述点菜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所述送菜单元和所述点菜响应模块。

本发明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能够实现点菜即下、支付一秒到账的高效便利用餐体验,既方便消费者用餐也方便餐厅经营管理。它大程度上减少了催菜的现象,用户通过点菜模块的上菜显示单元,了解其所下单的菜品的制作进程,透明化了餐厅与客户之间用餐消费过程;同时通过机械人服务的特点,实现扫码点餐、自主收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收餐盘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无人值班机器人餐厅”。它具有设计科学、使用简易、高效便捷、经济实用、智能环保、用户体验佳的特点,因此它是一种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性均优级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菜品介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菜品促销信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智能对话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上菜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扫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发明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看图1-7所示的,本发明提供较佳的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它包括:机器人本体1、点菜模块2、互动模块3、菜品介绍单元4、菜品促销信息单元5、互动模块3、智能对话单元6、活动单元7和点菜响应模块8。机器人本体1;其设有点菜模块2和互动模块3;点菜模块2;其包括菜品介绍单元4和菜品促销信息单元5;菜品介绍单元4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单元41、菜品原材料介绍单元42、菜品语音介绍单元43和菜品视频介绍单元44;菜品促销信息单元5包括菜品优惠促销单元51和厨师推荐菜品单元52;互动模块3;其设有智能对话单元6和活动单元7;智能对话单元6包括语言库61、语音识别单元62和互动对话单元63;活动单元7包括迎宾单元71、送菜单元72和跳舞单元73;点菜响应模块8;其包括下单菜品显示单元81和下单菜品打印单元82;点菜模块2连接互动模块2和点菜响应模块8,且互动模块3连接点菜响应模块8。

本发明的语言库61包括至少一种语言的录入数据,并设定互动回答程序和回答语言。餐饮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单元62设置的感应部识别外界对应的互动语言,由互动对话单元63从语言库61中智能选取回答语言,并进行语音播放从而实现智能互动对话。本餐饮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行走、最后还能自主归位。

于机器人本体1中设置的活动单元7为智能活动模式的体现,消费者与机器人之间的机械动作互动靠该活动单元7实现。进一步地,活动单元7的迎宾单元71、送菜单元72和跳舞单元73之间相互独立工作,并设置其中一种活动单元进行工作时,另两种活动单元处于待机状态。迎宾单元71为机器人接待消费者模式的单元设置机构,送菜单元72为机器人送餐模式的单元设置机构,跳舞单元73为机器人进行机械跳舞模式或机器人与消费者之间互动进行机械跳舞模式的单元设置机构。

本发明进一步地,于点菜模块2设置上菜显示单元45,上菜显示单元45连接点菜响应模块8和送菜单元72;上菜显示单元45显示点菜模块2所下单的菜品的制作进程,包括烹饪准备中、烹饪中、烹饪完成、上菜中、已上菜的制作进程。点菜模块2还包括菜品评价单元46,供客户对其点的每道菜进行品尝评价。

所述点菜模块2设有扫码单元9,供消费者扫码点菜、扫码支付款或扫码评价;所述点菜模块2通过无线连接送菜单元72和点菜响应模块8。本发明通过扫码单元9使消费者可以自助地通过机器人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等扫码程序进行扫码点菜、扫码收款或对所点菜品进行扫码评价的便捷程序推出设计,实现点菜即下、支付一秒到账的高效便利用餐体验,既方便消费者用餐也方便餐厅经营管理,打造从迎宾、点餐、服务、买单全部于一体的机器人餐饮服务系统。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餐饮机器人服务系统实现点菜即下、支付一秒到账的高效便利用餐体验,既方便消费者用餐也方便餐厅经营管理。它大程度上减少了催菜的现象,用户通过点菜模块的上菜显示单元,了解其所下单的菜品的制作进程,透明化了餐厅与客户之间用餐消费过程;同时通过机械人服务的特点,实现扫码点餐、自主收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收餐盘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无人值班机器人餐厅”。它具有设计科学、使用简易、高效便捷、经济实用、智能环保、用户体验佳的特点,因此它是一种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性均优级的产品。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合一个实施例”、“优选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