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219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诸如手机,电脑等电子装置,一般具有指纹模组,以对用户的指纹进行鉴权验证。然而,设置在电子装置正面的指纹模组会占据显示屏的部分空间,从而导致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较小。而如何设置指纹模组以提高电子装置的屏占比已经成为当前电子装置设计的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一种盖板组件,包括盖板与指纹模组,所述盖板开设有通孔,所述指纹膜组安装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指纹模组包括:

指纹芯片层,内设有指纹芯片;

保护件,盖设于所述指纹芯片层,且所述保护件外露于所述通孔;

驱动电路,设置于指纹芯片层的远离保护件的一侧,用于驱动所述指纹芯片工作;及

支撑元件,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支撑元件,并阻止所述指纹模组从所述通孔内脱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元件连接于所述指纹芯片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元件连接于所述保护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元件由所述保护件向靠近所述指纹芯片层的方向延伸,再弯折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包括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且沿所述通孔的轴线所在剖面,所述第一孔段的截面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截面宽度,所述第二孔段位于所述第一孔段的靠近所述盖板的外侧面的一侧,所述支撑元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孔段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阶梯孔,所述第一孔段和所述第二孔段之间形成一环肩,所述支撑元件搭接于所述环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段由远离所述第二孔段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孔段一端逐渐收紧,所述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孔段的内壁卡持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设置于所述保护件与所述支撑元件之间,环绕所述指纹芯片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粘着于所述保护件的靠近所述指纹芯片层的一侧,且所述封装层粘着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靠近所述保护件的一侧。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和壳体,所述盖板组件装配于所述壳体上。

上述盖板组件及移动终端,指纹模组通过支撑元件与盖板相固定,由于支撑元件容置于第一孔段,而第一孔段靠近盖板的内部设置,从而使支撑元件实现了内藏设计,也即使得指纹模组的固定结构被藏于盖板的内侧,而只有保护件外露于通孔。由此盖板上装配指纹模组的通孔仅需要设置成与保护件的大小相适配,而无需与支撑元件适配,实现了指纹模组在盖板的外侧面的小型化,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盖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指纹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指纹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指纹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指纹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指纹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组件,包括指纹模组,盖板组件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上,例如移动终端,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指纹模组设置于手机上,当用户的手指靠近指纹模组时,指纹模组能够识别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将所识别的指纹信息传递至手机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将所识别的指纹信息与存储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手机的屏幕保持锁定或解除锁定。此外,指纹模组还具有感应手指靠近或按压的功能,并将靠近或按压信息传递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根据靠近或按压信息产生相应的控制指令。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10,盖板组件10包括指纹模组100和盖板200,盖板200上开设有通孔210,通孔210构成指纹模组100的安装空间,指纹模组100安装于通孔210内。

请继续参阅图2,盖板200可以为显示屏盖板。在一实施例中,通孔210包括第一孔段212和第二孔段214,第二孔段214连通于第一孔段212,且第二孔段214较第一孔段212靠近盖板200的外侧面。第一孔段212的孔径大于第二孔段214的孔径,具体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理解为,沿通孔210的轴线所在剖面,第一孔段212的截面宽度大于第二孔段214的截面宽度。第一孔段212与第二孔段214可以是同轴设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孔段212与第二孔段214也可以是不同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通孔210为一阶梯孔,第一孔段212和第二孔段214在通孔210的内壁上形成阶梯构造,并在第一孔段212和第二孔段214之间形成一环肩216。通孔210的形状可以是跑道形,还可以是圆形、方形等其他形状。

请继续参阅图3,指纹模组100包括保护件110、指纹芯片层120、支撑元件130及驱动电路140。保护件110盖设于指纹芯片层120上,指纹芯片层120内设置有指纹芯片,用于实现指纹识别,驱动电路140设置于指纹芯片层120的远离保护件110的一侧,用于驱动指纹芯片工作,支撑元件130连接于盖板200,盖板200盖设于支撑元件130,并阻止指纹模组100从通孔210内脱离。

保护件11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孔段214内,且保护件110外露于第二孔段214。沿着通孔210的轴线所在剖面,保护件110的截面宽度大于指纹芯片层120的截面宽度,并小于第二孔段214的截面宽度,以使得保护件110完全覆盖指纹芯片层120,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例如,保护件110的截面宽度略小于第二孔段214的截面宽度,使得从盖板200的外侧面观察,盖板200与保护件110紧密衔接。为了提升盖板组件10的美观性,保护件110的远离指纹芯片层120的端面可以与盖板200的外侧面齐平,或者略低于盖板200的外侧面。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保护件110的远离指纹芯片层120的端面也可以略微凸出于盖板200的外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件110包括能够被用户手指触动的按钮,指纹芯片层120具有对按钮的触动敏感的功能。当按钮被触动时,指纹芯片层120将按钮的触动信息传递至相应的控制组件上,由此,可以使指纹模组100具有功能控制的功能,例如home键功能。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指纹芯片层120设置有通槽121,通槽121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指纹芯片层120,保护件110包括可视区域111和非可视区域113,指纹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非可视区域113内的发光组件115,发光组件115经通槽121连接于驱动电路140。可视区域111、非可视区域113及发光组件115的配合,使得指纹模组100具有呼吸灯的功能,通过呼吸灯可以对移动终端的来电或消息进行提示。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视区域111在保护件110呈一圆环状,圆环内外均为非可视区域113,发光组件115设置于圆环的圆心处。当盖板组件10装配于移动终端时,若移动终端接收到未接来电信息或通知信息,控制组件发出控制指令,驱动电路140控制发光组件115间歇性闪烁,在可视区域111呈现为呼吸灯。

支撑元件13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孔段212,并与第一孔段212的内壁形成卡持,具体地,支撑元件130可以搭接于环肩216,并与环肩216形成卡持。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30连接于指纹芯片层120,支撑元件130与指纹芯片层120的连接可以是套接或嵌套连接,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连接,只要能够实现支撑元件130与指纹芯片层120的相对固定即可。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130可以是一嵌设于指纹芯片层120的金属片,金属片嵌设于指纹芯片层120并从指纹芯片层120延伸出来,以实现指纹模组100与盖板200的卡持。例如,指纹芯片层120的外周设置有周向凹槽,金属片嵌设于周向凹槽内并向外延伸,使得金属片搭接于环肩216,实现支撑元件130与盖板200的卡持。金属片可以是铝片或铜片。可选的,支撑元件130可以设置于指纹芯片层120的相对两侧,也可以环绕指纹芯片层120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30设置有容置槽134,指纹芯片层120至少部分收容于容置槽134内,支撑元件130的远离容置槽134的一端与盖板200结合固定,使盖板200盖合于支撑元件130。例如,当通孔210为阶梯孔时,支撑元件130搭接于换肩216。

请继续参阅图6,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30连接于保护件110。具体地,支撑元件130收容于第一孔段212内,指纹模组100还包括一连接件(图未标),并通过连接件将支撑元件130与保护件110连接起来。可选的,支撑元件130由保护件110向靠近指纹芯片层120的方向延伸,再弯折形成。支撑元件130可以是粘接于盖板200,例如,通过粘合材料将支撑元件130粘合于环肩216。粘合材料可以是强力胶水等粘着性较强的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元件130与盖板200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固定,例如通过螺钉固定,卡扣连接等方式。

沿着通孔210的轴线所在剖面,支撑元件130的截面宽度大于保护件110的截面宽度。由于支撑元件130容置于第一孔段212,并抵接于第一孔段212的侧壁,而第一孔段212靠近盖板200的内部设置,因此,在盖板200上开设通孔210时,从盖板200外侧面看,通孔210的实际大小只是第二孔段214的大小。

所述驱动电路140连接指纹芯片层120与控制组件,用于驱动芯片层120工作的电信号传输,以驱动指纹芯片工作。驱动电路140可以为硬质的pcb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线路板。当用户的手指靠近指纹模组100时,指纹芯片层120内的指纹芯片能够识别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将指纹信息通过驱动电路140传递至控制组件;在用户靠近或按压保护件110时,通过指纹芯片层120及驱动电路140将靠近或按压信息传递至控制组件,以产生相应的控制指令。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指纹模组100还包括补强层150,补强层150设置于驱动电路140的远离指纹芯片层120的一侧,补强层150设置于盖板200的内侧,用于增强指纹模组100的结构强度,防止指纹模组100在按压时损坏驱动电路140。补强层15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材质,例如,补强层150为一补强钢板。补强层150的直径的大于第一孔段212的直径,以实现对指纹模组100的结构支撑。

请继续参阅图7,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指纹模组100还包括封装层160,封装层160设置于保护件110与支撑元件130之间,环绕指纹芯片层120设置。在指纹芯片层120外周环绕有封装层160后,环绕有封装层160的指纹芯片层120的直径小于等于保护件110的直径。封装层160粘着于保护件110的靠近指纹芯片层120的一侧,且封装层160粘着于支撑元件130的靠近保护件110的一侧,以实现指纹芯片层120的密封。

通过设置封装层160,可以实现对指纹芯片层120的密封,防止指纹芯片层120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一实施例中,封装层160将通孔210内的间隙填满,可以防止外界的液体或粉尘通过通孔的间隙进入到移动终端的内部,从而损坏移动终端的零部件,保证移动终端工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封装层160采用绝缘材料,可以起到防静电功能,防止手指在触摸指纹模组100时可能产生的静电对指纹芯片层120的干扰而使指纹芯片层120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沿通孔210的轴线所在剖面,第一孔段212远离第二孔段214一端的截面宽度大于靠近第二孔段214一端的截面宽度,且由远离第二孔段214一端向靠近第二孔段214一端逐渐收紧。第一孔段212靠近第二孔段214一端的截面宽度与第二孔段214的截面宽度相等。支撑元件130的截面呈楔形块状并连接于驱动芯片层120,支撑元件130与第一孔段212的内壁卡持固定。

请参阅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20,移动终端20包括壳体220及上述任一盖板组件10,盖板组件10装配于壳体220上。作为在此使用的“移动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上述盖板组件10及移动终端20,指纹模组100通过支撑元件130与盖板200相固定,由于支撑元件130容置于第一孔段212,而第一孔段212靠近盖板200的内部设置,从而使支撑元件130实现了内藏设计,也即使得指纹模组100的固定结构被藏于盖板200的内侧,而只有保护件110外露于通孔210。由此盖板200上装配指纹模组100的通孔仅需要设置成与保护件110的大小相适配,而无需与支撑元件130适配,实现了指纹模组100在盖板200的外侧面的小型化,从而提升了屏占比。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