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感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感应装置多应用于便携式手持终端中,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目前,电容感应装置也逐渐应用于展示展览的装置中,可以展示科技内容,并与游客进行互动。但是,由于展示展览的装置的规格特殊,现用于其中的电容感应装置具有灵敏度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包括电容感应机构和底座;电容感应机构呈半球形,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层、第一基层、第一电极层、绝缘层、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基层;第一基层贴覆在外壳层的内表面;第一电极层嵌入第一基层的内表面,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第一电极由顶端至底端纵向延伸,若干个第一电极呈放射状排列,第一电极包括若干个第一矩形线框和若干个第一连线,第一矩形线框和第一连线交叉连接设置;绝缘层贴覆在第一基层的内表面;第二基层贴覆在绝缘层的内表面;第二电极层嵌入第二基层的外表面,包括若干个第二电极,第二电极沿环形横向延伸,若干个第二电极由中心向圆周分布,第二电极包括若干个第二矩形线框和若干个第二连线,第二矩形线框和第二连线交叉连接设置;底座包括外底座和内底座,外底座和内底座均呈圆环形,电容感应机构的底端固定在外底座和内底座之间。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电容感应机构还包括屏蔽层;屏蔽层贴覆在第二基层的内表面。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外壳层包括透光区和非透光区;非透光区位于外壳层的顶端,呈放射状,向四周的透光区延伸。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外底座和内底座的纵截面均呈直角三角形;外底座的斜面与内底座的斜面相对设置;电容感应机构的底端固定在外底座的斜面和内底座的斜面上。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电极层的第二连线的位置,与第一电极层的第一连线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均为90-110nm;绝缘层的厚度为400-600nm。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大于第一电极层的厚度。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电极层的厚度小于第一基层厚度的一半;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基层厚度的一半。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外壳层的材料为钢化玻璃;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有机树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均为透明导电介质;绝缘层的材料为PET;屏蔽层的材料为透明导电介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电极之间不交叉;第二电极之间不交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包括电容感应机构和底座,电容感应机构呈半球形,包括钢化玻璃制成的外壳层、第一基层、第一电极层、绝缘层、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基层,第一电极层嵌入第一基层内,并包括放射状排列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层嵌入第二基层内,并包括环形横向排列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具有较小的交叠面积,且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的厚度为90-100nm,从而使电容感应机构具有较小的平板电容值,实现具有微电流、高灵敏度的感应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图1中Ⅰ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交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流纳米电容感应装置,包括电容感应机构100和底座200。
电容感应机构100呈半球形,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壳层110、第一基层120、第一电极层130、绝缘层140、第二电极层150、第二基层160和屏蔽层170。
外壳层110呈半球壳形。外壳层110包括透光区111和非透光区112,非透光区112位于外壳层110的顶端,呈放射状,向四周的透光区111延伸。外壳层110的材料为钢化玻璃,用于支撑其他层结构。
第一基层120贴覆在外壳层110的内表面。第一基层120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有机树脂。
第一电极层130从第一基层120的内侧,嵌入第一基层120的内表面。第一电极层130包括若干个第一电极131,第一电极131由顶端至底端纵向延伸。若干个第一电极131呈放射状排列,第一电极131之间不交叉。第一电极131包括若干个第一矩形线框1311和若干个第一连线1312,第一矩形线框1311和第一连线1312交叉连接设置。
其中,第一电极层130的厚度为90-110nm,且第一电极层130的厚度小于第一基层120厚度的一半。第一电极层130的材料为透明导电介质。
绝缘层140贴覆在第一基层120的内表面,即第一电极层130的内侧。绝缘层140的厚度为400-600nm。绝缘层140的材料为PET。
第二基层160贴覆在绝缘层140的内表面。第二基层160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有机树脂。
第二电极层150从第二基层160的外侧,嵌入第二基层160的外表面,即与绝缘层140的内表面相邻。第二电极层150包括若干个第二电极151,第二电极151沿环形横向延伸,即第二电极151与第一电极131相垂直。第二电极151的两端不连接。若干个第二电极151由中心向圆周分布,第二电极151之间不交叉。第二电极151包括若干个第二矩形线框1511和若干个第二连线1512,第二矩形线框1511和第二连线1512交叉连接设置。
若干个第二电极151与若干个第一电极131相互交叉构成感应矩阵。其中,第二电极层150的第二连线1512的位置,与第一电极层130的第一连线1312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二连线1512与第一连线1312内外交叠。
其中,第二电极层150的厚度为90-110nm,且第二电极层150的厚度小于第二基层160厚度的一半。第二电极层150的厚度大于第一电极层130的厚度。第二电极层150的材料为透明导电介质。
屏蔽层170贴覆在第二基层160的内表面。屏蔽层170的材料为透明导电介质。
底座200包括外底座210和内底座220。外底座210和内底座220均呈圆环形。外底座210和内底座220的纵截面均呈直角三角形,外底座210的斜面与内底座220的斜面相对设置,电容感应机构100的底端固定在外底座210的斜面和内底座220的斜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