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649276发布日期:2021-06-29 19:2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


背景技术:

2.20世纪80年代,基于ai的规则表示与推理技术(尤其是专家系统)基于规则的专家控制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如瑞典奥斯特隆姆(k.j.astrom)的专家控制,美国萨里迪斯(g.m.saridis)的机器人控制中的专家控制等。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再度兴起,控制领域研究者们提出并迅速发展了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逼近特性、自学习特性和容错特性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3.随着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形成智能控制新学科的条件逐渐成熟。1985年8月,ieee在美国纽约召开了第一届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智能控制原理和系统结构。由此,智能控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广泛认同,并取得迅速发展。
4.近十几年来,随着智能控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迅速走向各种专业领域,应用于各类复杂被控对象的控制问题,如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机器人系统、现代生产制造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等。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能够准确识别出办事大厅内非办事人员的数量和办事人员的数量,并执行相应的人员数量动态修正策略,从而对办事大厅办事环节进行有效维护。
6.为此,本发明需要具备以下两处关键的发明点:
7.(1)采用智能化分析机制识别出办事大厅内非办事人员的数量和办事人员的数量,基于二者的比例决定是否执行办事大厅内部办事人员的增加或缩减,从而在保持办事速度和降低人员成本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8.(2)采用基于人员成像特征和办事人员服装的成像特征的双层解析机制,对非办事人员和办事人员进行即时识别。
9.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所述平台包括:
10.数量接收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控制盒内,用于统计各个办事人员对象的数量以作为第一数量,统计各个非办事人员对象的数量以作为第二数量,并将所述第二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数量以获得相应比值;
11.比值分析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控制盒内,与所述数量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高于第一比值阈值时,发出增设办事人员命令,还用于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低于第二比值阈值时,发出缩减办事人员命令;
12.全景录影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房顶的中央位置,用于对办事大厅的内部场景
进行录影操作,以获得当前录影帧;
13.几何校正设备,分别与所述全景录影设备和所述数据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当前录影帧执行几何校正处理,以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实时校正图像;
14.数据识别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实时校正图像,并基于人员成像特征从所述实时校正图像中识别出各个人员对象分别所在的人员区域;
15.对象分类设备,与所述数据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基于办事大厅对应办事人员服装的成像特征对每一个人员区域执行服装特征匹配,以将匹配成功的人员区域对应的人员对象作为办事人员对象,将匹配失败的人员区域对应的人员对象作为非办事人员对象;
16.其中,在所述比值分析设备中,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低于等于所述第一比值阈值且高于等于所述第二比值阈值时,不发出任何控制命令;
17.其中,在所述比值分析设备中,所述第二比值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比例阈值。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如上述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以根据现场人员中非办事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比例数值决定是否增减现场的办事人员。
19.本发明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能够对现场各类人员目标进行可靠识别和有效的数量统计,并通过动态的办事人员数量的调节机制满足办事大厅的实时需求。
附图说明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其中:
21.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所应用的工作大厅的现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3.图像识别技术可能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每个图像都有它的特征,如字母a有个尖,p有个圈、而y的中心有个锐角等。对图像识别时眼动的研究表明,视线总是集中在图像的主要特征上,也就是集中在图像轮廓曲度最大或轮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量最大。而且眼睛的扫描路线也总是依次从一个特征转到另一个特征上。由此可见,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同时,在大脑里必定有一个负责整合信息的机制,它能把分阶段获得的信息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觉映象。
24.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在文字材料的识别中,人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汉字的笔划或偏旁等单元组成一个组块,而且能把经常在一起出现的字或词组成组块单位来加以识别。
25.当前,在各种具体事务的办事大厅内,由于前来办事人员的不断进出,他们的人员
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导致实时的办事人员的数量不好安排,如果数量相对非办事人员数量偏少,则会导致事务办理速度偏慢,显然,则会导致办事人员的浪费。
26.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及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27.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所应用的工作大厅的现场示意图。
28.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包括:
29.数量接收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控制盒内,用于统计各个办事人员对象的数量以作为第一数量,统计各个非办事人员对象的数量以作为第二数量,并将所述第二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数量以获得相应比值;
30.比值分析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控制盒内,与所述数量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高于第一比值阈值时,发出增设办事人员命令,还用于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低于第二比值阈值时,发出缩减办事人员命令;
31.全景录影设备,设置在办事大厅的房顶的中央位置,用于对办事大厅的内部场景进行录影操作,以获得当前录影帧;
32.几何校正设备,分别与所述全景录影设备和所述数据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当前录影帧执行几何校正处理,以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实时校正图像;
33.数据识别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实时校正图像,并基于人员成像特征从所述实时校正图像中识别出各个人员对象分别所在的人员区域;
34.对象分类设备,与所述数据识别设备连接,用于基于办事大厅对应办事人员服装的成像特征对每一个人员区域执行服装特征匹配,以将匹配成功的人员区域对应的人员对象作为办事人员对象,将匹配失败的人员区域对应的人员对象作为非办事人员对象;
35.其中,在所述比值分析设备中,在接收到的相应比值低于等于所述第一比值阈值且高于等于所述第二比值阈值时,不发出任何控制命令;
36.其中,在所述比值分析设备中,所述第二比值阈值小于所述第二比例阈值。
37.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38.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
39.zigbee通信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分别与所述数据识别设备和所述对象分类设备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40.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
41.所述数据识别设备和所述对象分类设备分别采用不同型号的soc芯片来实现且所述数据识别设备和所述对象分类设备被集成在同一块印刷电路板上。
42.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
43.温度传感设备,分别与所述数据识别设备和所述对象分类设备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所述数据识别设备和所述对象分类设备的外壳温度。
44.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
45.闪光灯控制器,位于全景录影设备的一侧,用于基于实时环境亮度控制闪光灯的开闭;
46.其中,基于实时环境亮度控制闪光灯的开闭包括:当实时环境亮度小于等于预设亮度阈值时,打开闪光灯。
47.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
48.闪光灯控制器基于实时环境亮度控制闪光灯的开闭包括:当实时环境亮度大于预设亮度阈值时,关闭闪光灯。
49.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
50.闪光灯控制器基于实时环境亮度控制闪光灯的开闭包括:当实时环境亮度小于等于预设亮度阈值时,打开闪光灯并根据实时环境亮度调整闪光灯的闪光亮度,实时环境亮度越低,闪光灯的闪光亮度越高。
51.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
52.gps定位设备,设置在数据识别设备的一侧,用于提供数据识别设备当前的gps位置。
53.所述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中:
54.可替换地,采用北斗星导航设备替换gps定位设备。
55.同时,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还搭建了一种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如上述的基于比例分析的人员数量调节平台以根据现场人员中非办事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比例数值决定是否增减现场的办事人员。
56.另外,gps的前身是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57.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1967年、1969年和19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1.58.最初的gps计划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卫星发射数量,
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工作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上。这也是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59.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民用的定位精度可达10米内。
60.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内存(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