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87425发布日期:2020-09-11 21:5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s1、筛选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判别变量;

s2、根据变量划分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所述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包括:

s21、安全型,包括:顶板安全型、底板安全型;

s22、顶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型,包括:顶板突水危险型-无补给、顶板突水危险型-有补给;

s23、底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型,包括: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无补给和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有补给;

s24、底板太原组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关联突水危险型;

s25、陷落柱与断层贯通突水危险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判别变量包括:

s11、突水系数,即:

式中,t为突水系数,单位mpa/m;

p为底板隔水层承受的实际水头值,单位mpa;水压应当从含水层顶界面起算,水位值取近三年含水层观测水位最高值;

m为底板隔水层厚度,单位m;

s12、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及补给条件,

其中,按照钻孔单位涌水量q值大小,将含水层富水性分为四级:

弱富水性:q≤0.1l/(s·m);

中等富水性:0.1l/(s·m)<q≤1.0l/(s·m);

强富水性:1.0l/(s·m)<q≤5.0l/(s·m);

极强富水性:q>5.0l/(s·m);

s13、断裂构造是否导通煤层与含水层;

s14、煤层与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层位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安全型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顶板,富水性弱,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安全型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底板,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富水性弱,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突水危险型-无补给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顶板,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突水危险型-有补给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顶板,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有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无补给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底板,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有补给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底板,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有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无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太原组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关联突水危险型的判别依据于如下变量: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底板,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有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不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陷落柱与断层贯通突水危险型: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处于煤层的底板,突水系数大于0.06mpa/m,富水性中等及以上,无含水层补给,太灰与奥灰有水系联系,断裂构造和煤层与含水层之间导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变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风险分类判别方法,包括:S1、筛选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判别变量;S2、根据变量划分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所述太原组灰岩突水风险分类包括:S21、安全型,包括:顶板安全型、底板安全型;S22、顶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型,包括:顶板突水危险型‑无补给、顶板突水危险型‑有补给;S23、底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型,包括: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无补给和底板太灰单一突水危险型‑有补给;S24、底板太原组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关联突水危险型;S25、陷落柱与断层贯通突水危险型。

技术研发人员:许海涛;尹尚先;冯吉成;石建军;师皓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北科技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6.03
技术公布日:2020.09.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