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11297发布日期:2022-07-01 23:43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半导体设计和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进入了超深亚微米时代,这样使得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元器件可以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复杂度急剧上升,而对于版图中的布线方法由人工设计布线方法早已无法满足集成电路设计的需要,计算机自动布线已经在版图设计布线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设计布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功能的实现和电气性能的优劣。而布线的算法对于布线的速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能够设计出所需要时间空间更少、复杂度更低、效率更高的算法成为了半导体计算机辅助设计所面临的巨大问题。针对于详细布线,传统的平面布线算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有:李氏迷宫绕线算法(lee’s maze routing algorithm):该绕线算法是一种单网络绕线算法;首先将绕线平面划分为大小一致的均匀网格,从起始网格开始,设置其水平与垂直方向的相邻网格,并且未被占用的4个网格的代价值,迭代这一步骤,代价值按照升序增加,最终搜索到目标网格,从目标网格回溯到起始网格,从而得到最短路径。该算法对于单网络绕线效果较好,但存在效率低、存储需求大的问题。
3.顺序绕线算法(sequential routing):该算法是一种多网络绕线算法;首先设置待绕线网络的绕线顺序,按照顺序对待绕线网络进行绕线,当一个网络完成绕线,则更新全局绕线资源的拥塞度,这会导致后续待绕线的网络被迫使用过拥塞的绕线资源。该绕线算法对于绕线的顺序异常敏感,通常会导致先绕线完成的网络影响到后绕线的网络。
4.由上可知,目前尚未有考虑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来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这也非常不利于集成电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在本技术以下叙述中涉及的名词以及相关技术原理所有解释或定义仅是进行示例性而非限定性说明。
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绕线信息,包括器件区域、焊盘区、待绕线器件和所有待绕线网络;其中,所述待绕线器件在所述器件区域内;所述焊盘区内有若干焊盘,且所述焊盘区一侧边与器件区域的一侧边共边;所述待绕线网络包括待绕线连接的焊盘和引脚,所述引脚在所述待绕线器件上;预设绕线宽度和绕线间隔;步骤s2.将器件区域划分成器件网格和区域网格,所述区域网格包括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第一网格内的引脚数量为该待绕线器件的引脚数量);所述器件网格是将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扩展后生成的网格;所述第一网格是在所述器件网格和焊盘区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得到的网格;所述第二网格是器件区域中除器件网格和第一网格之外的区域创建的网
格;步骤s3.获取所述区域网格的信息,包括: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及所述区域网格中的绕线空间;根据所述绕线空间、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的数量,分别计算得到每个所述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步骤s4.分区域网格创建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包括: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焊盘相连的区域网格中,创建与所述焊盘相连的起点结构块;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引脚相连的第一网格中,创建与所述引脚相连的终点结构块;在所述起点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之间创建若干中间结构块,中间结构块的宽度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完成该待绕线网络包括起点结构块、中间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的绕线路径。
7.具体情况中,步骤s2中是根据所述步骤s1中预设的绕线宽度和绕线间隔,以及所述待绕线器件的引脚数量进行扩展。
8.其中,将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扩展生成所述器件网格的过程具体是: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记为(x1,y1,x2,y2),其中,(x1,y1)、(x2,y2)分别是所述待绕线器件的左下角坐标和右上角坐标;所述待绕线器件的引脚数量记为k;所述步骤s1中预设的绕线宽度记为width,绕线间隔记为space;将扩展后的所述绕线器件的器件网格记为(dx1,dy1,dx2,dy2);则dx1=x1-(k+1)
×
(width+space);dx2=x2+(k+1)
×
(width+space);dy1=y1-(2
×
k+1)
×
(width+space);dy2=y2+(2
×
k+1)
×
(width+space)。
9.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网格是器件网格和焊盘区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矩形网格,第一网格的两条相对的边中,一条边与该器件网格的边重叠且长度相等,另一条边与所述焊盘区的边重叠。
10.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网格是指: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网格或最靠近器件区域边缘的第一网格与器件区域边缘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网格。
11.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3中,遍历所有待绕线网络,根据待绕线网络中的引脚、焊盘与所述区域网格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所述区域网格的信息获取。
12.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3中,计算所述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是通过公式:;其中:mesh_width表示所述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zx2-zx1)的结果是区域网格在沿着待绕线网络路径走向的方向上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值;space表示所述步骤s1中预设的绕线间隔;n表示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的数量。
13.在本发明中,所述起点结构块包括第一起点结构块和第二起点结构块;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与焊盘相连,第一起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该待绕线网络(即该起点结构块所属的待绕线网络)在该起点结构块所处区域网格中绕线的顺序和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所述焊盘的出引脚边的长度设置;所述第二起点结构块与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相连;第二起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第一起点结构块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起点结构块所处区域网格边缘的距离设置;第二起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
14.在本发明中,所述终点结构块包括第一终点结构块和第二终点结构块;所述第一终点结构块与引脚相连,第一终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该待绕线网络在该终点结构块所处第一网格中绕线的顺序和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第一终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所述引脚
的出引脚边的长度设置;所述第二终点结构块与所述第一终点结构块相连,第二终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第一终点结构块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边缘延长线的距离设置;第二终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
15.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4中,完成所有起点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的创建后,根据待绕线网络的焊盘和引脚信息,进行该待绕线网络的起点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的获取和匹配。
16.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4中,创建若干中间结构块包括:若所述第二起点结构块和第二终点结构块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的直线上的投影中,存在其中一个结构块与另一个结构块完全重叠,则以沿着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且经过该重叠区域中点的直线为中线,创建若干依次连接的中间结构块;若所述第二起点结构块和第二终点结构块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的直线上的投影中,一个结构块与另一个结构块不完全重叠或者没有重叠,则先创建若干从所述第二终点结构块开始依次相连的转接中间结构块,直至最后一个转接中间结构块和所述第二起点结构块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的直线上的投影中,存在一个结构块与另一个结构块完全重叠;再以沿着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且经过该重叠区域中点的直线为中线,创建若干依次连接的中间结构块。
17.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4中创建起点结构块的绕线顺序是:待绕线网络中的焊盘位置,沿着绕线路径走向,到与该焊盘相连的区域网格中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的边的距离越小,越先绕线。
18.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s4中创建终点结构块的绕线顺序和/或创建中间结构块的绕线顺序,与创建起点结构块的绕线顺序一致。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在绕线时考虑电阻敏感,能满足到所需场景下的绕线需求,优化设计。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device_area的示意图。
22.图3、图4和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器件区域划分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五中pin和pad的位置信息示意图。
23.图7(a)和图7(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中pin和pad的不同位置示意图。
24.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中创建中间结构块的一种示意图。
25.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中创建中间结构块的另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2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公
开的保护范围。在下述实施例中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实施例的操作,这些次序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例中的细节以全面了解本发明,但这些次序的描述并不一定与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一一对应,也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能实现的操作过程。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并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穿插的执行,这依所涉及的步骤要实现的目的而定。此外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人工操作结合来实现。
29.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公开一种基于电阻敏感的绕线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绕线信息,包括器件区域、焊盘区、待绕线器件和所有待绕线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待绕线器件在所述器件区域内;所述焊盘区内有若干焊盘,且所述焊盘区一侧边与器件区域的一侧边共边;所述待绕线网络包括待绕线连接的焊盘和引脚,所述引脚在所述待绕线器件上;预设绕线宽度和绕线间隔;步骤s2.将器件区域划分成器件网格和区域网格,所述区域网格包括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如图3-5所示,所述器件网格是将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扩展后生成的网格;所述第一网格是在所述器件网格和焊盘区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得到的网格;所述第二网格是器件区域中除器件网格和第一网格之外的区域创建的网格;步骤s3.获取所述区域网格的信息,包括: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及所述区域网格中的绕线空间;根据所述绕线空间、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的数量,分别计算得到每个所述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步骤s4.分区域网格创建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包括: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焊盘相连的区域网格中,创建与所述焊盘相连的起点结构块;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引脚相连的第一网格中,创建与所述引脚相连的终点结构块;在所述起点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之间创建若干中间结构块,中间结构块的宽度根据其所在的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完成该待绕线网络包括起点结构块、中间结构块和终点结构块的绕线路径。本实施例中,所述起点结构块包括第一起点结构块和第二起点结构块;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与焊盘相连,第一起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该待绕线网络(即该起点结构块所属的待绕线网络)在该起点结构块所处区域网格中绕线的顺序和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的宽度还根据所述焊盘用于连接出引脚的边的长度设置;所述第二起点结构块与所述第一起点结构块相连;第二起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第一起点结构块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起点结构块所处区域网格边缘的距离设置;第二起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所述终点结构块包括第一终点结构块和第二终点结构块;所述第一终点结构块与引脚相连,第一终点结构块的长度还根据该待绕线网络在该终点结构块所处第一网格中绕线的顺序和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第一终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所述引脚出脚边的长度设置;所述第二终点结构块与所述第一终点结构块相连,第二终点结构块的长度根据第一终点结构块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边缘延长线的距离设置;第二终点结构块的宽度根据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设置。
30.为了便于说明和叙述,在实施例中,器件区域记为device_area、待绕线器件记为
device、待绕线网络记为net,第一网格记为no free zone、第二网格记为free zone、预设的绕线宽度记为width、绕线间隔记为space,待绕线器件的引脚数量记为k、焊盘记为pad、引脚记为pin。起点结构块记为polygons1、终点结构块记为polygons2、第一起点结构块记为polygon11、第二起点结构块polygon12、结构块记为polygon、第一终点结构块记为polygon21、第二终点结构块记polygon22。其中polygon11、polygon12、polygon21、polygon22可以分别有1个或多于1个的polygon依次连接构成,并不限定。
31.本实施例中,所述器件网格的创建方式具体为:设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为(x1,y1,x2,y2),其中,(x1,y1)是该待绕线器件的左下角坐标,(x2,y2)为该待绕线器件的右上角坐标;则扩展后的该绕线器件的器件网格为(dx1,dy1,dx2,dy2):dx1 = x1-(k+1)
×
(width+space);dx2=x2+(k+1)
×
(width+space);dy1=y1-(2
×
k+1)
×
(width+space);dy2=y2+(2
×
k+1)
×
(width+space)。
32.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网格是所述第一网格是器件网格和焊盘区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矩形网格,第一网格的两条相对的边中,一条边与该器件网格的边重叠且长度相等,另一条边与所述焊盘区的边重叠。第一网格内的引脚数量为该待绕线器件的引脚数量。本实施例中,若以焊盘区在器件区域的左侧的情况为例,设器件区域的位置信息为(da_x1,da_y1,da_x2,da_y2),其中(da_x1,da_y1)是该器件区域的左下角坐标,(da_x2,da_y2)是该器件区域的右上角坐标;则可设该no free zone的位置信息为(no_free_zone_x1,no_free_zone_y1,no_free_zone_x2,no_free_zone_y2),其中,(no_free_zone_x1,no_free_zone_y1)为该no free zone的左下角坐标,(no_free_zone_x2,no_free_zone_y2)为该no free zone的右上角坐标,具体为:no_free_zone_x1 = da_x1;no_free_zone_x2 = dx1;no_free_zone_y1 = dy1;no_free_zone_y2=dy2。
33.所述第二网格是指: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网格或最靠近器件区域边缘的第一网格与器件区域边缘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网格。在本实施例中包括: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第二网格或器件区域边缘和最靠近器件区域边缘的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的第二网格。在上述基础上,下面提供三种第二网格的实施例供参考,分别是实施例二、三和四。
34.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将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为第二网格;设两个相邻第一网格由下至上分别为zone1和zone2,且zone1的位置信息为(zone1_x1,zone1_y1,zone1_x2,zone1_y2),zone2的位置信息为(zone2_x1,zone2_y1,zone2_x2,zone2_y2),则该第二网格的位置信息中:free_zone_x1=da_x1;free_zone_x2=da_x2-space;free_zone_y1=zone1_y2;free_zone_y2=zone2_y1。
35.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将器件区域下边缘和最下方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为第二网格;设最下方的第一网格为zone0,且zone0的位置信息为(zone0_x1,zone0_y1,zone0_x2,zone0_y2),则该第二网格的位置信息中:free_zone_x1=da_x1;free_zone_x2=da_x2-space;free_zone_y1=da_y1;free_zone_y2=zone0_y1。
36.实施例四将器件区域上边缘和最上方第一网格之间的器件区域创建为第二网格;设最上方
的第一网格为zonen,且zonen的位置信息为(zonen_x1,zonen_y1,zonen_x2,zonen_y2),则该第二网格的位置信息中:free_zone_x1=da_x1;free_zone_x2=da_x2-space;free_zone_y1=zonen_y2;free_zone_y2=da_y2。
37.实施例五实施例五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步骤s3的具体举例展开说明。步骤s3:遍历所有待绕线网络,根据待绕线网络中的引脚、焊盘与所述区域网格的相对位置关系,获取所述区域网格的信息,包括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根据所述网格区域中的绕线空间,以及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的数量,分别计算得到每个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计算公式是:。其中,所述(zx2-zx1)结果是区域网格在沿着待绕线网络路径走向的方向上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值;space表示所述步骤s1中预设的绕线间隔;n表示绕线需经过所述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的数量。
38.下面提供区域网格中的待绕线网络信息提取供参考。如图6所示,设区域网格的下边缘纵坐标zy1,上边缘纵坐标为zy2;设待绕线网络中,引脚(pin)的位置信息为pin_pos,引脚的下边缘纵坐标为pin_lly,引脚的上边缘纵坐标为pad_ury,焊盘(pad)的位置信息为pad_pos,焊盘的下边缘纵坐标为pad_lly,焊盘的上边缘纵坐标为pad_ury;其中,pin_pos=(pin_lly+pin_ury)/2,pad_pos=(pad_lly+pad_ury)/2。
39.以pad在pin上的待绕线网络为例:若pin_pos《zy1:如图7(a)所示,当pad的上边缘的纵坐标是大于该区域网格的上边缘的纵坐标,即pad_ury>zy2,则该待绕线网络是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如图7(b)所示,当pad的上边缘的纵坐标是处在该区域网格的上下边缘之间,即zy1<pad_ury<zy2,则该待绕线网络是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以pad在pin下的待绕线网络为例:若pin_pos》zy2:当pad的下边缘的纵坐标是大于该区域网格的下边缘的纵坐标,即pad_lly>zy1,则该待绕线网络是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当pad的下边缘的纵坐标是处在该区域网格的上下边缘之间,即zy1<pad_lly<zy2,则该待绕线网络是绕线需经过该区域网格的待绕线网络。
40.实施例六实施例六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步骤s4的具体举例展开说明。步骤s4:分区域网格创建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本实施例中,具体包括:步骤s41: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焊盘相连的区域网格中,创建与该焊盘相连的起点polygon;且所述起点polygon的宽度根据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起点polygon包括polygon11和polygon12;所述polygon11与焊盘相连,polygon11的长度根据该绕线网络在该区域网格中绕线顺序和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polygon11的宽度根据该焊盘的出pin边的长度设置;所述polygon12与所述polygon11相连,polygon12的长度根据polygon11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区域网格边缘的距离设置,polygon12的宽度根据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应当理解大多结构块的宽度是不同的,比如polygon11和polygon12,宽度只是根据该区域网格中的绕线宽
度来设置,但并不是限定就是绕线宽度的值。
41.对于pad在左侧且排序第一的待绕线网格例,创建polygon11和polygon12的具体方式如下:设polygon11的位置信息为(px11,py11,px12,py12),则:px11=pad_urx;px12=pad_urx+space+mesh_width;py11=pad_lly;py12=pad_ury;设polygon12的位置信息为(px21,py21,px22,py22),则:px21=pad_urx+space;px22=pad_urx+space+mesh_width。若pin_pos》pad_pos,则py21=pad_ury,py22=zy2;若pin_pos《pad_pos,则py21=zy1,py22=pad_lly;其中,pad的位置信息为(pad_llx,pan_lly,pad_urx,pad_ury);所述space为预设的绕线间隔;所述mesh_width为该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所述zy1为该区域网格的下边缘纵坐标,所述zy2为该区域网格的上边缘纵坐标。
42.步骤s42: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引脚相连的第一网格中,创建与该引脚相连的终点polygon;且所述终点polygon的宽度根据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终点polygon包括polygon21和polygon22;所述polygon21与引脚相连,polygon21的长度根据该绕线网络在该第一网格中绕线顺序和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polygon21的宽度根据该引脚出pin边的长度设置;所述polygon22与所述polygon21相连,polygon22的长度根据polygon21沿着该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到该待绕线器件的位置区域边缘延长线的距离设置,polygon22的宽度根据该第一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
43.步骤s43:根据待绕线网络的焊盘和引脚信息,完成该待绕线网络在区域网格中的起点polygon和终点polygon的获取和匹配。
44.以pad在左侧,且pin在pad下方的待绕线网络为例:取一个区域网格,获取该区域网格中所有路径向下方的polygons1(包括polygon11和polygon12),再获取该区域网格下方的所有第一网格的路径向上方的polygons2(包括polygon21和polygon22),若polygons2所属待绕线网络的引脚、焊盘与polygons1所属待绕线网络的引脚、焊盘完成相同,则认为该polygons1和polygons2属于同一个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
45.步骤s44:创建起点polygon和终点polygon之间的若干中间polygon,完成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且所述中间polygon的宽度根据该中间polygon所在的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所述中间polygon的创建方式具体如下:若所述polygon12和polygon22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上的投影,存在其中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完全重叠,则创建若干依次连接的转接中间polygon:直至最后一个转接中间polygon和所述第二起点polygon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上的投影中,存在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完全重叠;再以沿着路径走向的经过该重叠区域中点的直线为中线创建若干依次连接的中间polygon,所述中间polygon的线宽与该中间polygon所在的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
46.如图8所示,以pad在左侧,且pin在pad下方的待绕线网络为例:所述polygon12和polygon22,在水平方向存在其中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完全重叠。设重叠区域的左右边缘的横坐标分别为ox1和ox2;设中间polygon的位置信息为(mx1,my1,mx2,my2),则:mx1=ox1;mx2=ox2;my1=polygon22.y2;my2=polygon12.y1;其中,所述polygon22.y2为polygon22的右上角纵坐标;所述polygon12.y1为polygon12的左下角纵坐标。
47.若所述polygon12和polygon22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上的投影,其中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不完全重叠或者没有重叠,则先创建若干与所述polygon22相连
的转接中间polygon,直至最后一个转接中间polygon和所述polygon12在垂直于绕线路径走向方向上的投影存在其中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完全重叠,再创建若干依次连接的中间polygon:所述中间polygon以沿着路径走向的经过该重叠区域中点的直线为中线,所述中间polygon的线宽与该中间polygon所在的区域网格的绕线宽度mesh_width设置。
48.如图9所示,以pad在左侧,且pin在pad下方的待绕线网络为例:所述polygon12和polygon22,在水平方向上其中一个polygon与另一个polygon在水平方向不完全重叠区域或者没有重叠区域:设polygon12和polygon22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为left_space,所有包含水平polygon的net的数量为n,创建三个转接中间polygon,分别为(px11,py11,px12,py12)、(px21,py21,px22,py22)和(px31,py31,px32,py32),则:px11=polygon22.x1;px12=polygon22.x2;py11=polygon22.y2;py12=polygon12.y1-space-mesh_width;px21=polygon12.x1;px22=polygon22.x2;py21=py12;py22=py12+mesh_width;px31=polygon12.x1;px32=polygon12.x2;py31=py22;py32=polygon12.y1-space;其中,所述polygon12的位置信息为(polygon12.x1,polygon12.y1,polygon12.x2,polygon12.y2),所述polygon22的位置信息为(polygon22.x1,polygon22.y1,polygon22.x2,polygon22.y2);在polygon12和polygon22间横向的polygon的宽度为:mesh_width=(left_space-(n+1)
×
space)/n。以上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应当理解并不限定是哪一个polygon的阴影被完全重叠。
49.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步骤s4中,在与待绕线网络中的焊盘相连的区域网格中,创建与该焊盘相连的起点结构块时,根据下述顺序确定该区域网格中的绕线顺序:沿着待绕线网络的绕线路径走向,其焊盘位置到该区域网格边缘的距离越小,越先绕线。创建终点结构块的绕线顺序和/或创建中间polygon的绕线顺序,都与创建起点结构块的绕线顺序一致。
50.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左”、“右”、“上”、“下”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同样,本发明为了便于叙述清楚而采用的一些常用的英文名词或字母只是用于示例性指代而非限定性解释或特定用法,不应以其可能的中文翻译或具体字母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1.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2.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施上的细节在以上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施中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
53.实施例述及的一些做法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