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94195发布日期:2022-01-29 12:0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互联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非法接入监测系统利用网络扫描技术对终端设备进行扫描,获取终端的相关指纹信息,然后将获取的指纹信息与提前注册在基准库里的信息进行对比,然后判断该设备是否为预期的设备,需要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处理。
3.现有的计算机在使用时通常直接放在地面上,在比较除湿的地区,计算机内部容易进入水汽,导致内部零件上锈线路短路影响使用,现有的计算机缺乏对计算机的防护结构,在遇到外部力量的撞击时,容易造成计算机的损坏,且现有的计算机散热功能较差,在夏季使用时,计算机容易温度过高,长期处在高温中会导致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下降,适用性较差,为防止出现扫描造成整个网络流量过大和时间周期过长的问题,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监测系统需要在前端部署探针进行监测,但目前很多iot设备部署的环境比较恶劣,因此需要在对恶劣物理环境下的使用情况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5.鉴于现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6.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能够解决现有的计算机在使用时通常直接放在地面上,在比较除湿的地区,计算机内部容易进入水汽,导致内部零件上锈线路短路影响使用,现有的计算机缺乏对计算机的防护结构,在遇到外部力量的撞击时,容易造成计算机的损坏,且现有的计算机散热功能较差,在夏季使用时,计算机容易温度过高,长期处在高温中会导致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下降,适用性较差,为防止出现扫描造成整个网络流量过大和时间周期过长的问题,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监测系统需要在前端部署探针进行监测,但目前很多iot设备部署的环境比较恶劣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8.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其包括计算机主体、支撑底座、防护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计算机主体外侧壁底部安装所述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包括支撑板和支脚,所述计算机主体外侧壁底部固接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外侧壁底部四个端角处安装所述支脚,所述计算机主体左右两侧壁均安装所述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伸缩调节杆、弹簧和防护板,所述计算机主体左右两侧壁四个端角处均安装所述伸缩调节杆,所述伸缩调
节杆外侧壁套设所述弹簧,所述伸缩调节杆顶端固接所述防护板,所述计算机主体外侧壁设置所述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防尘网板,所述计算机主体外侧壁顶部与底部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开口螺接所述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外侧壁顶部中央位置安装所述防尘网板,且所述防尘网板与所述散热风扇相适配。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板外侧壁开设有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沿所述支撑板外侧壁呈矩形阵列排列设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底座还包括防滑垫,所述支脚外侧壁底部粘接所述防滑垫。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通风孔内侧壁卡接有防尘网。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脚和支撑板配合使用对计算机主体进行支撑作用,防止计算机主体余地面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地面上的水汽进入到计算机主体,造成计算机主体内各零件上锈或者短路,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防滑垫增加支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加支撑稳定性,伸缩调节杆、弹簧和防护板配合使用,当计算机主体在遭受外力撞击时,将计算机主体所受到的力进行分散,减少计算机主体所受到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增架计算机主体的使用寿命,两个散热风扇配合使用,位于计算机主体顶部的计算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输送至计算机主体,同时位于计算机主体底部的散热风扇将计算机主体内部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外部,对计算机主体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增加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通过防尘网版可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计算机主体内。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详细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00计算机主体、200支撑底座、210支撑板、211通风孔、220支脚、230防滑垫、300防护组件、310伸缩调节杆、320弹簧、330防护板、400散热组件、410散热风扇、420防尘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20.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扫描技术的非法接入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两个散热风扇配合使用,位于计算机主体顶部的计算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输送至计算机主体,同时位于计算机主体底部的散热风扇将计算机主体内部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外部,对计算机主体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增加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23.请参阅图1至图3,包括计算机主体100、支撑底座200、防护组件300和散热组件400;
24.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计算机主体100用于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
25.请再次参阅图1,计算机主体100外侧壁底部安装支撑底座200,支撑底座200包括支撑板210和支脚220,具体的,计算机主体100外侧壁底部螺接有支撑板210,支撑板210外侧壁开设有二十个通风孔211,二十个通风孔211沿支撑板210外侧壁呈矩形阵列排列设置,通风孔211内侧壁卡接有防尘网,支撑板210外侧壁底部四个端角处安装支脚220,支撑底座200还包括防滑垫230,支脚220外侧壁底部粘接防滑垫230,防滑垫230增加支脚220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加支撑稳定性,通过支脚220和支撑板210配合使用对计算机主体100进行支撑作用,防止计算机主体100余地面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地面上的水汽进入到计算机主体100,造成计算机主体100内各零件上锈或者短路,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26.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计算机主体100左右两侧壁均安装防护组件300,防护组件300包括伸缩调节杆310、弹簧320和防护板330,具体的,计算机主体100左右两侧壁四个端角处均螺接有伸缩调节杆310,伸缩调节杆310外侧壁套设弹簧320,伸缩调节杆310顶端螺接有防护板330,伸缩调节杆310、弹簧320和防护板330配合使用,当计算机主体100在遭受外力撞击时,将计算机主体100所受到的力进行分散,减少计算机主体100所受到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增架计算机主体100的使用寿命;
27.请再次参阅图2,计算机主体100外侧壁设置散热组件400,散热组件400包括散热风扇410和防尘网板420,具体的,计算机主体100外侧壁顶部与底部中央位置均开设有开口螺接散热风扇410,两个散热风扇410配合使用,位于计算机主体100顶部的计算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输送至计算机主体100,同时位于计算机主体100底部的散热风扇将计算机主体100内部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外部,对计算机主体100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增加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散热风扇410外侧壁顶部中央位置安装防尘网板420,且防尘网板420与散热风扇410相适配,通过防尘网版420可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计算机主体100内;
28.工作原理:当需要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支脚220和支撑板210配合使用对计算机主体100进行支撑作用,防止计算机主体100余地面的直接接触,从而防止地面上的水汽进入到计算机主体100,造成计算机主体100内各零件上锈或者短路,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防滑垫230增加支脚220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加支撑稳定性,伸缩调节杆310、弹簧320和防护板330配合使用,当计算机主体100在遭受外力撞击时,将计算机主体100所受
到的力进行分散,减少计算机主体100所受到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增架计算机主体100的使用寿命,两个散热风扇410配合使用,位于计算机主体100顶部的计算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输送至计算机主体100,同时位于计算机主体100底部的散热风扇将计算机主体100内部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外部,对计算机主体100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增加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通过防尘网版420可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计算机主体100内。
29.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