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

文档序号:29580724发布日期:2022-04-09 08:4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算机,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


背景技术:

2.计算机主机是计算机除去输入输出设备以外的主要机体部分,通常也用于存储设备,例如可用于虚拟存储系统。但是,这类主机在使用时,需要频繁的移动。例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计算机主机的下方安装一个带有轮子的移动装置,以便于主机的移动,但是,在移动过后,如果不采取额外的附件来固定移动装置,那么这类移动装置就会随意滚动,造成主机不稳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该计算机主机通过设置的防护装置,既便于移动,又能够在到达指定位置后定位稳定。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包括主机本体以及用于对主机本体形成防护的防护机构,所述主机本体设于防护机构内;
5.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有滚轮,使得所述防护机构通过所述滚轮移动;所述底板在安装所述滚轮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所述滚轮通过升降单元设于凹槽内。
6.可选的,所述升降单元包括安装所述滚轮的升降板、驱动所述升降板进行升降动作的驱动板、以及分别设于升降板和驱动板上的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
7.所述升降板滑动连接在所述凹槽内,使得所述升降板可沿凹槽的深度方向滑动;
8.所述驱动板设于所述滑动板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安装在升降板的顶部,第二驱动部安装在驱动板的底部。
9.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部是第一槽状结构,所述第一槽状结构开设在所述升降板的顶部位置;
10.所述第一槽状结构的侧部具有斜坡。
11.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是凸状结构,所述凸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槽状结构适配。
12.可选的,所述升降板上开设有第二槽状结构,所述第一槽状结构与第二槽状结构相邻,并且所述第一槽状结构与第二槽状结构沿驱动板的移动路径分布;
13.所述第二槽状结构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槽状结构的深度,并且所述第二槽状结构的底部与所述凸状结构的底部适配。
14.可选的,所述底板内设有用于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板的通槽,所述通槽呈扁平状,并且所述通槽的一端连通凹槽,另一端连通底板的外侧。
15.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在所述升降板的下方还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
板与升降板之间连接有弹簧。
16.可选的,所述驱动板的一端从所述通槽内露出,并且在所述驱动板露出通槽的一端连接有拉环。
17.可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具有缓冲垫。
18.可选的,所述防护机构的顶部具有提手。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能够升降的滚轮,在需要移动主机时,使滚轮露出凹槽,在不需要移动主机时,可使滚轮缩回凹槽内,从而使得该计算机主机既便于移动,又能够在到达指定位置后定位稳定。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滚轮缩进凹槽时的状态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滚轮伸出凹槽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虚拟系统存储的计算机主机,包括主机本体1以及用于对主机本体1形成防护的防护机构2,主机本体1设于防护机构2内部,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计算机主机1产生撞击、碰撞而损坏。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防护机构2包括底板3,在底板3的底部安装有滚轮4,通过滚轮4的安装,使得防护机构2能够通过滚轮4进行移动,从而对主机本体1进行移动。此外,底板3在安装滚轮4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5,凹槽5用于容纳滚轮4,滚轮4通过升降单元设于凹槽5内,从而使得滚轮4在主机本体1需要移动时伸出凹槽5,而在主机本体1需要放置不动时,滚轮4缩进凹槽5内。
27.具体而言,如图2和3所示,升降单元包括安装滚轮4的升降板6、驱动升降板6进行升降动作的驱动板7、以及分别设于升降板6和驱动板7上的第一驱动部8、第二驱动部9。其中,升降板6滑动连接在凹槽5内,使得升降板6可沿凹槽5的深度方向进行滑动;而驱动板7设于滑动板6的上方,用于驱动滑动板6产生上升或下降,同时,驱动板7能够保持滚轮4处于伸出凹槽5的状态。
28.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部8安装在升降板6的顶部,第二驱动部9安装在驱动板7的底部。其中,第一驱动部8是侧部具有斜坡形状的第一槽状结构,第一槽状结构开设在升降板6的顶部位置,第二驱动部9是凸状结构,凸状结构与第一槽状结构适配。在需要伸出滚轮4时,驱动板7水平移动,使第二驱动部9抵住升降板6的表面,此时,升降板6在第二驱动部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从而使滚轮4伸出凹槽5。当需要缩回滚轮4时,驱动板7水平移动,使第二驱动部9与第一驱动部8形成配合,此时,升降板6向上移动,从而使滚轮4缩进凹槽5内。
29.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和3所示,在升降板6上开还设有第二槽状结构10,第一槽状结构与第二槽状结构10相邻布置,并且第一槽状结构与第二槽状结构10沿驱动板7的移动路径分布。此外,第二槽状结构10的深度小于第一槽状结构的深度,例如,第二槽状结构10的深度是第一槽状结构的深度的1/10,这样,能够防止滚轮4的伸出高度不足的现象。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槽状结构10的底部需与凸状结构的底部适配。
30.在本实用新型中,底板3内设有用于滑动连接驱动板7的通槽11,通槽11呈扁平状,并且通槽11的一端连通凹槽5,另一端连通底板3的外侧。驱动板7的一端从通槽11内露出,并且在驱动板7露出通槽11的一端连接有拉环12。
31.在本实用新型中,凹槽5的内侧壁在升降板6的下方还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3,支撑板13与升降板6之间连接有弹簧14,以便于升降板6向上移动。此外,底板3的顶部具有缓冲垫15,以对主机本体1产生缓冲防护的效果。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防护机构2的其他防护部位可采用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另外,还可在防护机构2的顶部设置提手16,以便于对防护机构2进行提拎。
33.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34.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