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

文档序号:31095882发布日期:2022-08-10 01:1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

1.本发明涉及的配电线故障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配电网的高速发展,配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电缆线路占供电线路总长度的比例逐年上升,使得配电网的电容电流数值大幅度增加。加之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配电线路不设避雷线,而且离地高度低、耐受过电压的能力低、网络拓扑结构和周围环境较为复杂,因而经常发生故障,其中单相接地故障占配电网故障80%以上,早期故障常被视为扰动遭到忽视,但其间歇频发将导致断线、火灾等严重事故,虽然单相接地故障不会造成供电中断,但较长时间运行在单相接地状态,所产生的弧光过电压就会严重威胁甚至破坏系统绝缘,弧光能量比较集中,会发出高温强光、而且会自持放电,维持弧光稳定燃烧所需电压很低,这样会导致单相接地故障进一步发展为两点或多点接地故障,所以及时地确定故障点并排除故障便显得非常重要。
3.目前,一般是通过检修人员凭借经验对弧光特征进行分析,对故障类型进行判断故障类型,对故障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进行判断,然后制定检修方法,对检修人员能力水平依赖较大,对于树线故障多发地,经验丰富的检修人员往往需要四处奔走进行故障识别,确定检修方法,确定配电线早期故障类型时间较长,检修效率低下,会导致停电时间过长,影响人们日常用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鉴于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6.因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检修人员凭借经验对弧光特征进行分析,对故障类型进行判断故障类型,对故障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进行判断,然后制定检修方法,对检修人员能力水平依赖较大,对于树线故障多发地,经验丰富的检修人员往往需要四处奔走进行故障识别,确定检修方法,确定配电线早期故障类型时间较长,检修效率低下,会导致停电时间过长,影响人们日常用电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包括:建立仿真模拟实验,模拟产生弧光的树线故障因素;对所述弧光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弧光分析动态模型对所述弧光特征进行解析;将所述树线故障因素和对应的所述弧光特征进行统计;根据弧光特征判断故障类型。
8.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树线故障因素包括通过控制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不同的树线距离和树
线接触时长会产生的不同的弧光。
9.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树线位置包括树下线上、树上线下和树线平齐,树下线上的位置时,随着树枝的生长,树枝会间歇性触碰到线,随着时间的推演树线之间的矛盾会加重;树上线下的位置时,暂时不会出现树线故障;树线平齐的位置时,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会成为树线故障的重点因素。
10.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通过设置高速相机对所述故障弧光进行拍摄,采集所述弧光图像信息,同时通过测温枪对所述故障弧光进行测温,采集所述弧光的温度信息。
11.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根据黑体辐射理论,对于理想黑体,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符合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而能量峰值对应的波长λmax与温度t的关系遵循维恩位移定律,其关系表达式为:
[0012][0013][0014]
其中,b(λ,t)表示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λ表示辐射波长,t表示开氏温度,c表示光速,h表示普朗克常数,k表示玻尔兹曼常数,b=2.898
×
10-3m
·
k,可见光的波长由红光到紫光逐渐减小,因此随着电弧温度升高,其颜色将趋近蓝紫色。
[0015]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由于所述弧光各项物性参数与温度相关,所述弧光特征包括弧光温度场分布情况和弧光形态。
[0016]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导致的弧光特征,并对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所出现的弧光特征进行分类统计。
[0017]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对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与对应出现的弧光特征采用冒泡算法进行排序,分析出现弧光温度场分布情况或弧光形态时,出现的次数最多的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或树线接触时长,其计算表达式为:
[0018][0019][0020]
其中,c表示比较次数,m表示移动次数,n表示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或树线接触时长出现的次数,对其进行倒序排序,使出现次数最多的树线故障因素,排在前面。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弧光特征分类表中倒序排序出现最多的树线故障因素,对树线故障类型进行快速判断,并根据故障原因确定检修方法,降低确定配电线早期故障类型时间,使检修人员能够快速确定树线故障点和故障风险,减少抢修时间,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的稳定性,避免影响人们日常用电的问题,并且有利于降低检修人员对树线故
障因素分析判断的难度,起到辅助检修人员判断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3]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电弧形态的发展特性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电流密度分布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温度分布示意图;
[0027]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弧光温度最大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0028]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电流波形ig发展变化曲线图;
[0029]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弧光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0030]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中的树线不同结触时间下的故障电流发展变化曲线图;
[0031]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不同树木种类下的故障电流发展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0033]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4]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35]
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
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36]
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7]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8]
实施例1
[0039]
参照图1~7,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包括:
[0040]
s1:建立仿真模拟实验,模拟产生弧光的树线故障因素。
[0041]
树线故障因素包括通过控制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不同的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会产生的不同的弧光。
[0042]
10kv配电架空线路的沿线树木在向高处生长的过程中,树冠也逐渐向外侧发展,末端分枝将率先生长至导线所在高度。树木分枝通常与导线存在一定间距,在无风静止情况下不会引发故障。而当树枝在自然风驱动下发生摇曳时,与导线的间距将大幅缩短,甚至直接与导线接触,从而形成接地故障,随着树枝回弹,故障得以自清除。则树线早期故障的实际发展过程可分为“树枝向导线靠近
”‑“
树枝与导线接触
”‑“
树枝与导线分离”三个阶段。
[0043]
在靠近过程中,树枝与导线间的空气间隙承受系统电压,间隙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间隙击穿形成击穿电弧,这一电弧将在导线与树枝接触后熄灭。而在分离阶段,类比于断路器的开断过程,此时树枝与导线接触点处流经的故障电流发生开断,也将形成电弧。受限于10kv配网的电压水平,其能够击穿的间隙极短,因此击穿电弧通常仅能持续1~2个工频周期就由于树枝与导线接触而熄灭,而分离电弧,已经电弧所所产生的弧光通常为自然熄灭,持续时间更长。
[0044]
树线位置包括树下线上、树上线下和树线平齐,树线位置包括树下线上、树上线下和树线平齐,树下线上的位置时,随着树枝的生长,树枝会间歇性触碰到架空线,随着时间的推演树线之间的矛盾会加重,需要及时处理。
[0045]
树上线下的位置时,暂时不会出现树线故障;可暂时不处理,但时在极端天气遇到大雪压枝的情况,可能会压断架空线,是需要直接排除的一种树线故障。
[0046]
树线平齐的位置时,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会成为树线故障的重点因素。
[0047]
假定树枝与导线相互垂直,则故障场景可简化为:树下线上或树线平齐的位置树枝由上侧圆柱进行等效,下侧为标称截面95mm2的7股架空铝绞线,其单股直径为4.16mm。为降低仿真计算难度,取经过柱状树枝轴心且与导线垂直的平面,直径1cm的柱状树枝的方形截面,导线由7个直径4.16mm的圆相接而成,其余部分为空气域。为排除空气间隙的影响,模型中将导线股间间隙也设为铝材质。
[0048]
弧光等离子体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电、磁、热、流等多种物理场耦合并互相影响的结
果。各物理场间以能量、动量建立联系并通过改变弧光等离子体的电导率、热导率等物性参数使得弧光对外呈现不同宏观特征。由于弧光理化特性复杂,在合理场景下可做如下假设,从而降低仿真模拟的复杂程度:
[0049]
(1)仿真起始阶段已在树枝与导线之间存在一定长度(5mm)的稳定弧光等离子体,且处于局域热力学平衡状态。
[0050]
(2)弧光等离子体的密度、导热系数、粘滞系数、电导率等参数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0051]
(3)弧光具有光学薄特性,即对外辐射的重吸收效应与总辐射损耗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0052]
(4)等离子体流是非可压缩的,流动为层流。
[0053]
(5)不考虑树枝的碳化与铝绞线的熔融及其产生的碳蒸气和铝蒸气等成分。
[0054]
(6)忽略外界气流对流动的影响。
[0055]
s2:对弧光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弧光分析动态模型对弧光特征进行解析。
[0056]
如图2所示,树线接地故障为典型的高阻接地故障,树木带来的高接地电阻使得故障暂态过程极短,然后会迅速步入稳态电弧等离子体各项物性参数均与温度相关,因此电弧温度场分布既直接表征电弧形态,也能表征电弧域内各项物性参数的分布情况,上述波形特征的产生原因也必然与电弧温度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仿真结果,电流波形分别于9.57ms,19.57ms,

,79.57ms达到对应周期的正负峰值,对应时刻的电弧形态(电弧温度场分布)。
[0057]
电弧温度趋于对称分布,高温集中于中心弧柱,可达7000k以上,中心弧柱两侧的温度逐渐降低,直至与环境温度一致。导线靠近电弧弧根的区域其温度可达1000k以上,高于金属铝的熔点953k。随着分离过程进行,电弧长度逐渐增加,其整体形态呈纺锤形,弧柱在电极附近发生明显收缩,导致电弧中部的半径明显大于电极侧部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既源自电流自身磁场力的收缩效应,也源于电极温度低于电弧温度。
[0058]
如图3和4所示,电流产生的焦耳热是电弧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以29.57ms及39.57ms时刻为例,电弧电流密度及温度的分布情况图。对照3所示的电弧电流密度分布与图4所示的温度分布可得:电流集中于中心弧柱区,在电极附近同样发生收缩,近电极侧电流密度增大。其最大值则位于导线侧,于29.57ms和39.57ms分别达到约2.40
×
107a/m2及1.96
×
107a/m2,使得电弧温度的最高点也出现在导线侧,分别于29.57ms和39.57ms达到约7695.49k及7340.55k。
[0059]
如图5所示,建立弧光域在各个时刻的温度最大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见随着分离过程的进行,弧光温度的最大值也随之不断变化,其变化趋势并非单调减小。由于故障电流强度变化很小,则单位时间内系统注入弧光的能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弧光长度的增加使得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散热能力增强。因此弧光的整体温度及电流过零时树线间隙的温度降低,导致零休持续时间增加;弧光的温度与电极的极性相关,导线为阳极时,弧光温度更高,因此电流“由负到正”过零时,弧光域温度升高的速率更快,弧光重燃所需的电压更低,从而使得电流平肩部的持续时间比电流“由正到负”过零时更短。
[0060]
如图6所示,通过对分离速度为0.1m/s和0.2m/s时,弧光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仿真,得到电流波形ig及弧光温度最大值的发展变化曲线。随着分离速度由0.1m/s增大至0.2m/s,在电流过零点处,零休平肩部的持续时间随之逐渐增大,弧光温度也随分离速度增
加而逐渐减小。其主要由于分离速度倍增使得弧光长度在相同时间内也等比例倍增,弧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散热能力增强,温度降低。
[0061]
通过设置高速相机对故障弧光进行拍摄,采集弧光图像信息,同时通过测温枪对故障弧光进行测温,采集弧光的温度信息。为观测并分析分离电弧的形态与温度特性,使用高速摄相机以2000帧/秒的帧率对分离电弧进行拍摄,即每个工频周期内可获得40张电弧图像,并将弧光图像信息和弧光的温度信息输入计算机,逐帧对弧光图像信息进行分析。
[0062]
如图7所示,图中由左至右分别为高速相机摄制的第625帧、第644帧、第665帧、第686帧、第704帧和第724帧图像,弧根区域弧光收束,温度集中,发出更为明亮的弧光;弧柱区域温度逐渐向外扩散,形成偏圆柱形的弧柱。而树枝侧的弧光在热浮力驱动下向上漂移,因此其弧根不再维持在树枝下侧,而是移动到树枝侧方,使得弧光形态出现一定的扭曲,同时由于相机的拍摄角度与现场试验环境的外界气流,摄制图像显示的弧光并非完全竖直拉长,这与仿真结果存在了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二者的形态与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在接触点附近,铝绞线表面被弧光灼烧树枝产生的炭黑覆盖,由银白色变为黑色,且在接触点处有明显的熔融现象,表明树线早期故障的高温弧光足以使得铝绞线熔融,在多次故障后有断股、断线的风险。根据高速相机的摄制图像,树闪弧光的整体颜色趋于橙黄色,但导线侧会周期性地出现明亮的蓝色弧光像,即导线侧每隔约40帧出现明亮蓝色弧光像,对应故障录波结果,该时刻导线电压为正极性,且根据摄制帧率可知其变化周期与工频周期一致。
[0063]
根据黑体辐射理论,对于理想黑体,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符合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而能量峰值对应的波长λmax与温度t的关系遵循维恩位移定律,其关系表达式为:
[0064][0065][0066]
其中,b(λ,t)表示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λ表示辐射波长,t表示开氏温度,c表示光速,h表示普朗克常数,k表示玻尔兹曼常数,b=2.898
×
10-3m
·
k,可见光的波长由红光到紫光逐渐减小,因此随着电弧温度升高,其颜色将趋近蓝紫色。其表明随着导线电压正负极性的周期变化,电弧的温度最大值也按照相同的周期发生变化,且导线作为阳极时电弧温度更高,这与图2和3所示的仿真结果相一致。
[0067]
由于弧光各项物性参数与温度相关,弧光特征包括弧光温度场分布情况和弧光形态。
[0068]
s3:将树线故障因素和对应的弧光特征进行统计。
[0069]
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导致的弧光特征,并对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所出现的弧光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如分别在树线平齐或树下线上的位置时,改变不同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并分别进行采集弧光图像和温度数据,扩大模拟实验采集的数据样本,以便于进行统计分类,以便于分析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导致的弧光特征。
[0070]
s4:根据弧光特征判断故障类型。
[0071]
对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和树线接触时长与对应出现的弧光特征采用冒泡算法
进行排序,分析出现弧光温度场分布情况或弧光形态时,出现的次数最多的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或树线接触时长,其计算表达式为:
[0072][0073][0074]
其中,c表示比较次数,m表示移动次数,n表示不同树线位置、树线距离或树线接触时长出现的次数,对其进行倒序排序,使出现次数最多的树线故障因素,排在前面,倒序排序需要对树线故障因素的总数进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进行次关键字的比较(1≤i≤n-1),且每次比较都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便于检修人员,在观察到弧光时或拍摄到弧光照片后,寻找与弧光特征相对应的弧光特征分类表,通过弧光特征分类表中倒序排序出现最多的树线故障因素进行快速判断,并根据故障原因确定检修方法,降低确定配电线早期故障类型时间,使检修人员能够快速确定树线故障点和故障风险,减少抢修时间,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的稳定性,避免影响人们日常用电的问题。并且有利于降低检修人员对树线故障因素分析判断的难度,起到辅助检修人员判断的作用。
[0075]
实施例2
[0076]
参照图8和9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提供了一种配电线早期故障动态特征识别方法的验证测试,为对本方法中采用的技术效果加以验证说明,本实施例采用传统技术方案与本发明方法进行对比测试,以科学论证的手段对比试验结果,以验证本方法所具有的真实效果。
[0077]
首先,另取直径、长度与前述基本一致的树枝,在前述试验的基础上(树线相同位置),改变导轨控制箱参数,分别对树枝运动速度为0.1m/s及0.2m/s时的故障进行模拟,eds
[0078]
当树枝的移动速度为0.1m/s时,该次故障电流的有效值约为0.201a,分离电弧持续约10.5个周波,而树枝移动速度为0.2m/s时,故障电流有效值约为0.306a,分离电弧持续约5.5个周波。结合3.1节所示结果,可见分离速度增加将使得分离阶段的持续时间缩短,电弧能够更快地熄灭,且在不同的分离速度下,电流波形的平肩部仍然具有前述的特征。但即使树枝的种类、长度、粗细基本相同,其生长状态、干湿程度等也有所差异,导致接地故障电阻和电弧电流强度存在差异,使得时间的缩短比率与速度的增加比率并不一致。
[0079]
此外,除选用桃树枝外,试验中还选取了杜英、玉兰两类高大乔木及禾本科的竹子作为引发故障的植物,样品的直径和长度与3.1小节选用的桃枝基本一致,运动速度也同样设为0.15m/s。
[0080]
表1:不同风速下树闪电弧的特征
[0081][0082]
不同类型植物的电导率取决于自身组成结构、含水率等因素,即使折取长度、直径基本一致的枝条进行试验,故障等效接地电阻也将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故障电流强度不同,这也使得分离电弧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即使树木种类不同,其本质上也是由木材纤维、导管等构造组成,在生物组成及结构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从而在故障中也体现出相似的特性,因此故障电流波形特征的形成不受植物类型影响。
[0083]
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由计算机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或者通过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来实现或实施。方法可以使用标准编程技术-包括配置有计算机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程序中实现,其中如此配置的存储介质使得计算机以特定和预定义的方式操作——根据在具体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和附图。每个程序可以以高级过程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通信。然而,若需要,该程序可以以汇编或机器语言实现。在任何情况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或解释的语言。此外,为此目的该程序能够在编程的专用集成电路上运行。
[0084]
此外,可按任何合适的顺序来执行本文描述的过程的操作,除非本文另外指示或以其他方式明显地与上下文矛盾。本文描述的过程(或变型和/或其组合)可在配置有可执行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执行,并且可作为共同地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执行的代码(例如,可执行指令、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一个或多个应用)、由硬件或其组合来实现。计算机程序包括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多个指令。
[0085]
进一步,方法可以在可操作地连接至合适的任何类型的计算平台中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主框架、工作站、网络或分布式计算环境、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机平台、或者与带电粒子工具或其它成像装置通信等等。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以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介质或设备上的机器可读代码来实现,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集成至计算平台,如硬盘、光学读取和/或写入存储介质、ram、rom等,使得其可由可编程计算机读取,当存储介质或设备由计算机读取时可用于配置和操作计算机以执行在此所描述的过程。此外,机器可读代码,或其部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当此类媒体包括结合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器实现上文所述步骤的指令或程序时,本文所述的发明包括这些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技术编程时,本发明还包括计算机本身。计算机程序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以执行本文所述的功能,从而转换输入数据以生成存储至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输出数据。输出信息还可以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中,转换的数据表示物理和有形的对象,包括显示器上产生的物理和有形对象的特定视觉描绘。
[0086]
如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组件”、“模块”、“系统”等等旨在指代计算机相关实体,该计算机相关实体可以是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软件或者运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处理、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中的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为示例,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该计算设备都可以是组件。一个或多个组件可以存在于执行中的过程和/或线程中,并且组件可以位于一个计算机中以及/或者分布在两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组件能够从在其上具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执行。这些组件可以通过诸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一个组件的数据,该组件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中的另一个组件进行交互和/或以信号的方式通过诸如互联网之类的网络与其它系统进行交互)的信号,以本地和/或远程过程的方式进行通信。
[0087]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