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0638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触摸屏(Touch panel)又称为触控面板,是一种非常直观,方便,快捷的人机交互方式,已经逐渐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延伸到公共信息查询、车载触控以及其他需要人机交互的地方。
[0003]目前外挂式的触摸屏主要有OGS (One Glass Solut1n,一体化触控),GG (Glass-Glass)等基于玻璃sensor的电容式触摸屏以及GFF (Glass-Film-Film),GF (Glass-Film)等基于薄膜sensor的电容式触摸屏。
[0004]传统的0GS、GG的电容式触摸屏直接将ITO (Indium Tin Oxides,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通过镀膜的方式直接形成在玻璃盖板(Cover glass)的背面或者形成在另外独立的玻璃基板上;但是由于OGS结构触摸屏只包含单片玻璃,强度非常低;同时制作电极图案过程中需要搭桥,工序复杂,成本非常高;而GG结构触摸屏,因需要双层玻璃,厚度较大,同时增加了重量,不利于实现轻薄化。
[0005]而薄膜式电容触摸屏轻薄,同时成本更低,因此薄膜电容式触摸屏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GFF双层导电薄膜结构的触摸屏。传统的GFF结构触摸屏,其上下导电电极图案及金属引线分别独立的制作,由于金属引线分布在两层,因此,制作金属引线的过程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简化电极引线制程的触控面板。
[0007]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0008]衬底,具有一顶面;
[0009]第一导电层,形成于所述顶面,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图案,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图案沿二维坐标系中的第一维方向延伸;
[0010]第一电极引线,设置于所述顶面,且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相连;
[0011]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向于所述衬底的表面;
[0012]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背向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相互绝缘,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图案,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沿二维坐标系中的第二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的端部超出所述绝缘层的边界并延伸至所述顶面;及
[0013]第二电极引线,设置于所述顶面,且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延伸至所述顶面的端部相连。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引线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搭接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的端部上,所述第一引线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的端部相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搭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延伸至所述顶面的端部上,所述第二引线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延伸至所述顶面的端部相连接。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部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端部的厚度之和;所述第二引线部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端部的厚度之和。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引线连接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图案的同一端部。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范围为0.001 μ m ?5 μ m0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金属纳米线层、金属网格层、石墨烯层、碳纳米管层或者聚乙撑二氧噻吩层。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范围为0.001 μπι?5 μπι。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厚度范围为0.001 μ m ?50 μ m0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为金线、银线、铜线或者Mo-Al-Mo合金线。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面积小于所述衬底的面积。
[0023]上述触控面板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24]第一导电层形成于衬底的顶面,第一导电层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背向于衬底的表面,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绝缘层背向于第一导电层的表面,绝缘层使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相互绝缘,第二导电层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图案,且第二触控电极图案的端部超出绝缘层的边界并延伸至衬底的顶面,因此第一电极引线及第二电极引线可同时形成于衬底的顶面,实现第一电极引线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相连接,第二电极引线与第二触控电极图案延伸至衬底的顶面的端部相连接。有利于简化电极引线制程,从而简化触控面板的制程。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触控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0027]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30]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2]请参阅图1及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100。该触控面板100包括衬底110、第一导电层120、第一电极引线130、绝缘层140、第二导电层150及第二电极引线160。
[0033]衬底110为透明衬底,衬底11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衬底110用于对第一导电层120、第一电极引线130、绝缘层140、第二导电层150及第二电极引线160起支撑作用。衬底11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0.0lmm?0.5mm。衬底110具有一表面111。
[0034]第一导电层120形成于衬底110的顶面111上。具体地,第一导电层120可以通过溅镀、涂覆或者印刷等方式形成。第一导电层12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沿二维坐标系中的第一维方向(如图1中的X轴)延伸。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可以为条状。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可以通过显影-蚀刻或者镭射的方式图形化得到。第一导电层120的厚度范围为0.0Olym?5μπι。
[0035]第一导电层120为透明导电层,具体地,可以采用透明的材质形成,当然,也可以通过蚀刻的方式达到视觉透明。第一导电层120可以为氧化铟锡(ITO)层、金属纳米线层、金属网格(Metal mesh)层、石墨稀(Graphene)层、碳纳米管(CNB)层或者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层。金属纳米线可以为纳米银线、纳米铜线或者纳米金线等。
[0036]第一电极引线130设置于顶面111上,且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相连。具体地,第一电极引线130的数量为多根,可以一根第一电极引线130与一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相连,也可以一根第一电极引线130与至少两个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相连,实现第一电极引线130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电连接。
[0037]第一电极引线130包括第一连接部131及第一引线部132,第一连接部131搭接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的端部上,第一引线部132与第一连接部131及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的端部相连接。第一引线部132的厚度等于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端部的厚度之和。设置第一连接部131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第一电极引线130与第一触控电极图案121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断裂的风险。
[0038]第一电极引线130可以为金属导线,例如金线、银线、铜线或者Mo-Al-Mo合金线等。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引线130的厚度为0.0Olym?50 ym。
[0039]绝缘层140设置于第一导电层120背向于衬底110的表面。绝缘层140的目的是为了阻隔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50,以使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50之间相互绝缘。具体地,绝缘层140为透明绝缘层,例如绝缘层140可以为透明塑料材质、透明感光树脂或者感光树脂与聚酰亚胺的复合体透明感光基材。透明塑料材质例如,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等绝缘性良好的透明塑料材质。
[0040]绝缘层140可以通过溅镀、转印、热压、涂覆、印刷等方式形成。绝缘层140的面积小于衬底110的面积。具体到实施例中,绝缘层140的厚度为0.001 ym?5 μπι。
[0041]第二导电层150设置于绝缘层140背向于第一导电层120的表面。具体地,第二导电层150可以通过溅镀、涂覆或者印刷等方式形成。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50相互绝缘。第二导电层15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51,第二触控电极图案151沿二维坐标系中的第二维方向(如图1中的Y轴)延伸。第二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