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87238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与触控面板(Touch panel)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能够具有良好电性(RC loading)的内嵌式(In-cell)互电容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般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大致可依照其叠层结构的不同而分为数种不同型式,例如:内嵌式(I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0003]请参照图1及图2,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I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10、薄膜晶体管(TFT)元件层11、液晶层12、彩色滤光层13、玻璃层14、触控感应层15、偏光片16、粘合剂17及上覆透镜18。如图2所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2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20、薄膜晶体管(TFT)元件层21、触控感应层22、液晶层23、彩色滤光层24、玻璃层25、偏光片26、粘合剂27及上覆透镜28。
[0004]比较图1及图2可知: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将触控感应层22设置于液晶层23的下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内;0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则是将触控感应层15设置于玻璃层14的上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外。相较于传统的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One Glass Solut1n, 0GS)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可达成最薄化的触控面板设计,并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产品上。
[0005]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希望能通过其创新的布局方式降低阻值及寄生电容的影响,以提升内嵌式的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整体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于此实施例中,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叠层结构包含基板、薄膜晶体管元件层、液晶层、彩色滤光层及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整合设置有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源极及汲极同时形成并仅布置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外,且第二导电层与耦接共同电压的透明导电层相连。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
[0007]其中,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上方及下方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方向触控电极的横向连接线以及多功能电极(Mult1-funct1n electrode)的横向连接线,并且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比第一方向触控电极的横向连接线更靠近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至少一驱动IC位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
[0008]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左右两侧至少设置有一走线,走线的一端耦接设置于有效区域的下方的第一方向触控电极的横向连接线。
[0009]于一实施例中,走线的另一端耦接设置于有效区域内的至少一第一方向触控电极。
[0010]于一实施例中,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还进一步延伸出直向连接线,使得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及直向连接线包围住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多功能电极的直向连接线于特定位置断开,以供走线通过。
[0011]于一实施例中,走线的另一端耦接设置于有效区域的上方的第一方向触控电极的横向连接线。
[0012]于一实施例中,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还进一步延伸出直向连接线,使得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及直向连接线包围住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多功能电极的直向连接线不需断开。
[0013]于一实施例中,至少有一条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进入该至少一驱动1C。
[0014]于一实施例中,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上方以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多功能电极(Mult1-funct1n electrode)桥接之用;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下方以第二导电层及透明导电层作为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多功能电极及第二方向触控电极桥接之用;且搭配至少一驱动IC多于两组第一方向触控电极及多功能电极的接脚设计,该至少一驱动IC的数量取决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尺寸大小,该至少一驱动IC位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
[0015]于一实施例中,通过一通孔(Via)与相同电极耦接的第二导电层的走线于有效区域内以多于两条走线并联的方式布线。
[0016]于一实施例中,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适用于采用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In-Plane-Switching Liquid Crystal,IPS)、边界电场切换广视角技术(Fringe FieldSwitching,FFS)或高阶超广视角技术(Advanced Hyper-Viewing Angle,AHVA)的显不器。
[0017]于一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层包含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及黑色矩阵光阻(Black Matrix Resist),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
[0018]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位于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
[0019]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之间彼此耦接或不耦接。
[0020]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为水平排列、垂直排列或交错(Mesh)排列。
[0021]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上方,并通过通孔与透明导电层相连。
[0022]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下方,并通过通孔与透明导电层相连。
[002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触控电极、多功能电极及第二方向触控电极的范围分别涵盖不同部分的该多个像素,且多功能电极设置于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与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之间。
[0024]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触控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第二方向触控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且多功能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
[0025]于一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Indium Tin Oxide, ITO)。
[0026]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传送器电极(Transmitter electrode)且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接收器电极(Receiver electrode),或是第一方向触控电极为接收器电极且第二方向触控电极为传送器电极。
[0027]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具有下列优点:
[0028](I)仅需通过两个导电层与显示元件的整合即能形成最简化的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的叠层结构设计,容易生产并降低成本。
[0029](2)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的触控电极及其走线的设计简单。
[0030](3)通过新的布局方式降低对液晶触控面板光学上的影响。
[0031](4)通过新的布局方式降低走线与电极之间额外的耦合量。
[0032](5)通过新的布局方式大幅降低触控面板的整体电阻电容负载。
[0033]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0034]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走线布局的示意图。
[0038]图6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走线布局的示意图。
[0039]图7A为接收器电极走线与薄膜晶体管元件的源极线彼此穿插地连接至位于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驱动IC ;
[0040]图7B为接收器电极走线先跨过相邻的源极线后再以一整群一起连接至位于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驱动1C。
[0041]图8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电极走线布局的示意图。
[0042]图9为放大显示图8中的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下方所形成的走线横向连接。
[0043]图10为若不为整合型1C,则接收器电极RX另外由触控IC控制。
[0044]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0045]图12为导电层M3形成于导电层M2上而使得导电层M3与导电层M2彼此耦接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0046]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走线布局的示意图。
[0047]图14为图13的左上角的电极走线布局的放大图。
[0048]图15为图14的电极走线布局加上导电层M2的示意图。
[0049]图16为图15的电极走线布局加上导电层M3的示意图。
[0050]图17为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设置于最靠近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处的示意图。
[0051]图18为多功能电极的横向连接线进一步延伸直向连接线而将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围住的示意图。
[0052]图19A为位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左右两侧的走线直接与触控电极连接的示意图。
[0053]图19B为位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