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6900阅读:1058来源:国知局
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公交车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公交车立体车库中,公交车发车的流程通常依次包括:出库、预检车位和出场三个具体步骤。车辆的存放一般包括层、行、列,三个维度,但是,在公交车调度计划中,每两辆车之间的发车时间间隔并不是统一的,由此,便有可能导致公交车在立体车库中出库时间很难满足发车间隔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其能够对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进行管理,使得公交车从立体车库的出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公交车立体车库设置预检车位;

当时钟指示为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时,所述待发车公交车驶入所述预检车位;

当时钟指示为所述待发车公交车的发车时刻时,所述待发车公交车从所述预检车位驶出后发车。

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预检车位的设置数量需要满足一下关系式:

max(Tj)≤m·tc (1)

等价于,

其中,Tj=所有预检车位中最繁忙的预检车位用于检车的总时间,m—待发车公交车的数量,n—预检车位数量,tj—每辆待发车公交车预检需要的时间,tc—相邻两辆待发车公交车的发车平均间隔时间,tk—所述最繁忙的预检车位的空转时间,

其中,m、tj、tc、tk为已知,于是,有

n(m·tc-tk)≥m·tj (3)

当m·tc-tk>0时,

当m·tc-tk<0时,

作为优选,令tk=0,所以认定m·tc-tk>0,此时,经过计算,得到

作为优选,所述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还包括触发提醒装置,所述触发提醒装置用于感应来自所述时钟的指示,并发出提醒信号。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提醒装置设置于所述待发车公交车上,和/或,所述待发车公交车的存放车位,和/或,所述待发车公交车的驾驶员携带的移动终端上。

作为优选,所述提醒信号选自蜂鸣器、短消息、语音消息、qq消息、微信消息、信号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提醒装置设置于所述预检车位,当设置于所述预检车位的触发提醒装置指示为处于第xn个预检时刻和第xn个发车时刻之间时,所述第xn+1个预检时刻被阻止触发,其中,n=1,2,3…。

作为优选,所述预检车位设有第一放行栏杆和第二放行栏杆,

当所述预检车位处于空转,且所述时钟处于第xn个预检时刻时,所述第一放行栏杆开启,放行第xn辆待发车公交车至所述预检车位;

当所述时钟处于所述第xn个发车时刻时,所述第二放行栏杆开启,放行第xn辆待发车公交车从所述预检车位驶出后发车,其中,n=1,2,3…。

作为优选,所述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还包括预检车位搜索装置,所述预检车位搜索装置用于搜索当前处于空转的预检车位,当时钟指示为所述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时,所述待发车公交车驶入所述当前处于空转的预检车位。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系统包括预检车位、时钟,

所述预检车位用于在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与发车时刻之间存放待发车公交车;

所述时钟用于指示所述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和发车时刻。

本发明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通过在公交车立体车库设置预检车位,待发车公交车在发车之前首先进入到预检车位,然后再从预检车位发出,从而,能够根据公交车调度计划中车辆与车辆的时间间隔,实现公交车的有效调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的系统构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其能够对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进行管理,使得公交车从立体车库的出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及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的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种情况。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公交车立体车库设置预检车位;

步骤2:当时钟指示为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时,待发车公交车驶入预检车位;

步骤3:当时钟指示为待发车公交车的发车时刻时,待发车公交车从预检车位驶出后发车。

本发明实施一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通过在公交车立体车库设置预检车位,待发车公交车在发车之前首先进入到预检车位,然后再从预检车位发出,从而,能够根据公交车调度计划中车辆与车辆的时间间隔,实现公交车的有效调度。

其中,预检车位的设置数量需要满足一下关系式:

max(Tj)≤m·tc (1)

等价于,

其中,Tj=所有预检车位中最繁忙的预检车位用于检车的总时间,m—待发车公交车的数量,n—预检车位数量,tj—每辆待发车公交车预检需要的时间,tc—相邻两辆待发车公交车的发车平均间隔时间,tk—所述最繁忙的预检车位的空转时间,

其中,m、tj、tc、tk为已知,于是,有

n(m·tc-tk)≥m·tj (3)

当m·tc-tk>0时,

当m·tc-tk<0时,

其中,令tk=0,所以认定m·tc-tk>0,此时,经过计算,得到实际情况下,tj约为15min~20min不等,tc约为3min~4min不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设置预检车位的数量为5个左右,经过实践检验,其能够使得空转时间tk尽可能小,并且,不会影响待发车公交车的正常发车。

其中,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还包括触发提醒装置,触发提醒装置用于感应来自时钟的指示,并发出提醒信号。通过该提醒信号,驾驶员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驶入相应的预检车位,或者,驶出预检车位。

其中,触发提醒装置设置于待发车公交车上,和/或,待发车公交车的存放车位,和/或,待发车公交车的驾驶员携带的移动终端上。

其中,作为提醒信号的具体实现方式,提醒信号选自蜂鸣器、短消息、语音消息、qq消息、微信消息、信号灯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其中,触发提醒装置设置于预检车位,当设置于预检车位的触发提醒装置指示为处于第xn个预检时刻和第xn个发车时刻之间时,第xn+1个预检时刻被阻止触发,其中,n=1,2,3…。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避免两辆车辆驶入同一个预检车位而发生车辆相撞的事件。

其中,预检车位设有第一放行栏杆和第二放行栏杆。当预检车位处于空转,且时钟处于第xn个预检时刻时,第一放行栏杆开启,放行第xn辆待发车公交车至预检车位;当时钟处于第xn个发车时刻时,第二放行栏杆开启,放行第xn辆待发车公交车从预检车位驶出后发车,其中,n=1,2,3…。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触发提醒装置失灵,也能够通过第一放行栏杆,避免两辆车驶入同一个预检车位而发生车辆相撞的事件;并且,通过第二放行栏杆,可以有效地控制待发车车辆的发车时间,使得公交车的调度更加有效。

其中,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方法还包括预检车位搜索装置,预检车位搜索装置用于搜索当前处于空转的预检车位,当时钟指示为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时,待发车公交车驶入当前处于空转的预检车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预检车位为多个,并且,同一时刻,处于预检车位内的待发车公交车也不唯一,此时,为了能够使得对待发车公交车更加有效的调度,可以在待发车公交车驶入预检车位之前,先行搜索,然后,该待发车公交车即可有目标地驶入当前处于空转的预检车位,避免待发车公交车由于驶入正在进行预检的预检车位而被迫返程的风险。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2,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系统包括预检车位、时钟。预检车位用于在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与发车时刻之间存放待发车公交车;时钟用于指示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和发车时刻。

本发明实施二提供的公交车立体车库的车辆出库管理系统通过在公交车立体车库设置预检车位和时钟,当时钟指示待发车公交车的预检时刻时,待发车公交车首先进入到预检车位,当时钟指示待发车公交车的发车时刻时,待发车公交车再从预检车位发出,从而,能够根据公交车调度计划中车辆与车辆的时间间隔,实现公交车的有效调度。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