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电路,特别涉及一种报警装置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年龄大的老年人在外出时容易走失,常有这方面的新闻报道,现有技术中有以定位,报警为主要功能的老人手表,但它的报警大都是被动的,需要人工去按压开关,这在老人突然摔倒后,因意识模糊而无法发挥作用。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一种智能老年人摔倒报警系统,其公开号为:CN 108416979 A,其硬件部分检测老人的跌倒主要通过三轴姿态传感器进行检测,成本较高,控制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老年人安全报警装置检测电路,使得检测更加方便,老年人使用时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老年人安全报警装置检测电路,包括倾倒传感器和控制电路;所述倾倒传感器包括护套,所述护套顶部经弹性金属丝悬挂有金属球,所述护套底部内壁设有金属带,所述弹性金属丝伸出护套设置作为正极,所述金属带作为负极;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微型继电器线圈,通过继电器开关控制报警电路导通,用以通知家人或报警;
延时电路,接收来自倾倒传感器的触发信号,延时后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导通与截止;
开关元件,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驱动控制元件导通与截止;
控制元件,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控制微型继电器线圈导通与截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控制元件选用三极管,三极管的集电极经微型继电器线圈接电源,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基极接开关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开关元件包括三极管和电阻,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电阻接地,三极管的基极接延时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延时电路包括并联的二极管和电阻,并联后经变阻器接倾倒传感器负极,倾倒传感器的正极接电源,变阻器与二极管之间的电极点接三极管的基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倾倒传感器的正极经稳压器接电源。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微型继电器开关关联现有的报警器按压开关或者触发开关,当使用者摔倒时,倾倒传感器上的金属球触碰都金属带,使得延时电路导通,对电容C1充电,当延时电路导通一段时间后,当电容C1的电压充满达到三级BG1的触发电压时,三极管BG1导通,带动三极管BG2的基极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使得三极管BG2导通,从而带动微型继电器线圈J1得电工作,通过微型继电器开关控制报警器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倾斜传感器通过悬挂的铜球与金属带配合可实现万向触发,保证了报警器触发的精度,更加可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倾倒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护套,2金属球,3金属带,4弹性金属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老年人安全报警装置检测电路,包括倾倒传感器和控制电路;倾倒传感器包括护套1,护套1顶部经弹性金属丝4悬挂有可摆动的金属球2,护套1底部内壁设有金属带3,弹性金属丝4伸出护套1设置作为正极,金属带3作为负极,金属球2的重力小于等于弹性金属丝4整体弯曲的力,从而保证了倾倒传感器在颠倒护套1时,不至于从底部掉入顶部;控制电路包括:
微型继电器线圈J1,通过继电器开关控制报警电路导通,用以通知家人或报警;
延时电路,接收来自倾倒传感器的触发信号,延时后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导通与截止,延时电路包括并联的二极管C1和电阻R1,并联后经变阻器RP1接倾倒传感器负极,倾倒传感器的正极接电源,变阻器RP1与二极管C1之间的电极点接三极管BG1的基极;
开关元件BG1,接收触发信号,并输出驱动信号驱动控制元件导通与截止,开关元件包括三极管BG1和电阻R2,三极管BG1的发射极接电源,三极管BG1的集电极经电阻R2接地,三极管BG1的基极接延时电路;
控制元件BG2,接收驱动信号,控制微型继电器线圈导通与截止,控制元件选用三极管BG2,三极管BG2的集电极经微型继电器线圈接电源,三极管BG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BG2的基极接开关元件,三极管BG1的发射极、倾倒传感器的正极经稳压器TS接电源。
制作过程中,倾倒传感器内的金属丝选用磷铜丝,金属球选用铜球,金属带选用发泡铜带,本实用新型中的使用时,将微型继电器开关关联现有的报警器按压开关,正常使用时,即使金属球2会随人体的走动而晃动,其带来的延时电路的短暂导通也不足以触发三极管BG1,当使用者摔倒时,倾倒传感器上的金属球2触碰都金属带3,使得延时电路导通,对电容C1充电,当延时电路导通一段时间后,当电容C1的电压充满达到三级BG1的触发电压时,三极管BG1导通,带动三极管BG2的基极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使得三极管BG2导通,从而带动微型继电器线圈J1得电工作,通过微型继电器开关控制报警器工作,发出报警声或发短信拨打电话通知家人。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