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特别地,涉及在例如易燃易爆等恶劣环境中使用的具有更高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的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个人报警安全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和接收由个人佩戴的呼救器发出的呼救信号来通知系统监控人员呼救器佩戴者发生个人安全问题的系统。这种安全系统普遍适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应用于一些需要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的人员,例如需要在火灾、易燃、易爆等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消防员等。当佩戴有呼救器的人员受伤或受困时,呼救器能够向所述安全系统的接收和显示设备发出呼救信号以进行快速有效的报警,使处于危险环境之外的应急人员得知佩戴者遭遇人身危险并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营救。
由于呼救器需要个人随身佩戴并在火灾、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使用,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具体地,呼救器必须具有较高的温度耐受性和防爆性能,应当能够在例如高温、振动等环境作用下仍保持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避免被误触发。
然而,传统的按钮等机械开关触发式呼救器在这种复杂的危险环境下非常容易被误操作,从而导致无法及时呼救等问题,并且机械式开关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并且导致呼救器体积较大而不便于携带。另外,在一些非接触触发式的呼救器中,目前普遍采用例如簧管或霍尔元件来实现非接触式触发,然而,簧管体积较大且磁感应灵敏度低,导致呼救器体积大且操作稳定性欠佳;霍尔元件本身作为一种储能元件会产生电荷积聚而导致呼救器中的电路容性增大,不利于满足呼救器在本质安全设计中的容性限制,从而增大呼救器的设计难度,并且霍尔元件的磁感应灵敏度和稳定性虽然比簧管高但仍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呼救器性能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满足上述需求的具有更高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的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上面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方面进行改进。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该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能够在例如易燃易爆等恶劣环境中仍保持较高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且不易被误触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呼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呼救器包括:
呼救电子模块,所述呼救电子模块包括隧道磁阻元件;以及
磁性元件,
所述磁性元件和所述隧道磁阻元件设置为能够改变彼此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所述隧道磁阻元件输出的电压值从而触发所述呼救电子模块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
与现有技术中的机械开关触发式呼救器相比,通过设置这种非接触式触发的呼救器,能够显著降低呼救器的结构复杂性、减小呼救器的体积以便于携带,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呼救器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而不易被误触发。
特别地,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簧管或霍尔元件的呼救器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隧道磁阻元件与磁性元件进行电子隧穿效应以实现对呼救器的呼救电子模块的触发。具体地,隧道磁阻元件的阻抗随外加磁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加的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超过激发/释放阈值时,隧道磁阻元件被激发而具有较低阻抗从而输出较低电压,当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降低到激发/释放阈值以下时,隧道磁阻元件被释放而具有较高阻抗从而输出较高电压。有利地,本实用新型利用隧道磁阻元件输出的高、低电压的变化来实现与传统机械式开关相同的触发功能。
特别有利的是,隧道磁阻元件具有显著高于簧管和霍尔元件的电磁感应灵敏度——即,隧道磁阻元件具有更低的激发/释放阈值,特别地,隧道磁阻元件的电磁感应灵敏度约是霍尔元件的2倍,这意味着,在磁性元件提供的磁场强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于霍尔元件,隧道磁阻元件可以在距离所述磁性元件更远距离的较弱磁场强度(或较低磁通量密度)处——磁性元件的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向远方逐渐降低——被释放或被激发,从而对所述呼救电子模块进行触发,因此,意味着隧道磁阻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具有更大的“安全距离”(即,上文所述的“临界距离”),即,在此“安全距离”以内时,隧道磁阻元件将保持被激发的状态而不会改变,在大于此“安全距离”时,隧道磁阻元件将保持被释放的状态而不会改变。因此,当呼救器遭遇一些意外撞击或振动而导致隧道磁阻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变化时,这种更大的“安全距离”(或临界距离)能够更好地确保隧道磁阻元件保持某一特定的状态,从而确保呼救器保持稳定状态而不会被误触发。关于“隧道磁阻元件输出的高、低电压的变化对所述呼救电子模块的触发”,将在下文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并且,例如与霍尔元件相比,隧道磁阻元件适用的温度范围更大,并且因此隧道磁阻元件的热稳定性更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更小,因此,对于呼救器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方面,可以避免或显著降低热稳定性对电路安全性设计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呼救器自身安全性设计提供便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磁性元件和所述隧道磁阻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呼救器的两个部件上,所述两个部件构造为能够彼此相对运动以改变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隧道磁阻元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两个部件包括本体和插置件,所述本体包括用于接纳所述插置件的接纳部,所述隧道磁阻元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中,所述磁性元件设置在所述插置件上,所述插置件和所述接纳部构造成使得当所述插置件插入所述接纳部中时,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隧道磁阻元件之间的距离最小,并且使得所述磁性元件与所述隧道磁阻元件彼此未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插置件包括插入部及位于与所述插入部的相反一端的限位部,所述磁性元件位于所述插入部的端部;所述限位部定尺寸为大于所述本体的接纳部的尺寸,从而抵接所述本体的外壁以限定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接纳部中的深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接纳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所述插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配合部,所述插入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所述接纳部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可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变形而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彼此卡扣接合并且能够彼此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朝向所述插入部凸出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配合部构造为从所述限位部延伸的悬臂梁的形式并且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配合部凸出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构造为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接纳部中时彼此干涉,并且所述第二凸部通过所述弹性变形而越过所述第一凸部从而形成所述卡扣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本体包括外部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外部壳体上的呈开口状的所述接纳部,所述插置部通过呈开口状的所述接纳部而插入所述外部壳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隧道磁阻元件与所述磁性元件设置为彼此正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隧道磁阻元件与所述磁性元件设置为彼此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个人报警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个人报警安全系统包括:
如前所述的呼救器;以及
与所述呼救器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隧道磁阻元件而提供了一种特别适于在火灾、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使用的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和个人报警安全系统在火灾、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更高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特别是具有更高的温度稳定性和防止误触发的性能,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设计制造。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清楚,这些附图仅作为示例并且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呼救器的立体图,其中,呼救器的插置件和本体分离;
图2示出图1中的呼救器的移去上盖后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呼救器的插置件位于本体中的状态;
图3示出图2中的呼救器的放大的剖视平面图;
图4示出图3中的呼救器的插置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在图3中的插置件插入本体中和与本体分离过程中发生的隧道磁阻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变化。
图6示出隧道磁阻元件的构型和磁感应方向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c示出隧道磁阻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磁感应构型的三种优选实施方式。
参考标记列表
呼救器1;隧道磁阻元件12;磁性元件14;呼救电子模块26
本体22;插置件24;接纳部220;第一配合部221
插入部240;第二配合部241;限位部244;电路板10
电源电压端子vcc;输出电压端子vout;接地端子gnd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现在将结合附图1-7c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以下描述仅是示例性的而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呼救器1的立体图,图2示出图1中的呼救器1的立体图,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呼救器的上盖。如图中所示,呼救器1总体上由包括外部壳体的本体22和插置件24构成,其中,外部壳体又包括上盖和下盖;本体22包括由上盖和下盖封围的电路板10(如图2中所示),电路板10上设置有呼救电子模块26,隧道磁阻元件12构成该呼救电子模块26的一部分,并用作该呼救电子模块26的触发元件。插置件24构造为类似于钥匙状的构件,其中,插置件24包括插入部240,插入部240能够通过本体22的所述外部壳体中的呈开口状的接纳部220而插入本体22内。如图中所示,插入部240的远端部设置有磁性元件14。优选地,插置件24的与插入部240相反的另一端包括限位部244,限位部244优选地定尺寸为大于本体22的接纳部220的开口尺寸,从而被卡在本体22的外部以限定插置件24插入本体22中的深度,并且,优选地,如图3中更清楚地示出的,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和限位部244定尺寸为使得:当插入部240插入并固定在本体22中时,设置在插入部240的远端处的磁性元件14最接近本体22中的隧道磁阻元件12但仍不接触隧道磁阻元件12。
图4示出了图3中的呼救器1的插置件24的分解示意图;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图3中的插置件24插入本体22中和与本体22分离过程中发生的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距离变化。如图4所示,磁性元件14为片材件并且嵌入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的最远端,在插入部240的所述最远端处设有不规则形状的凹口以将磁性元件14卡住并保持就位并使磁性元件14暴露至外部。如图5所示,隧道磁阻元件12包括三个连接端子:电源电压端子vcc、输出电压端子vout、接地端子gnd,其中电源电压端子vcc连接至呼救器1中的电源,输出电压端子vout连接至呼救器1中的呼救电子模块26从而向呼救电子模块26输出电压。
如前所述,隧道磁阻元件12的阻抗随外加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加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超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激发阈值时,隧道磁阻元件12被激发而具有较低阻抗从而输出一个恒定的低电压;当磁场强度(或磁通量密度)降低到释放阈值以下时,隧道磁阻元件12被释放而具有较高阻抗从而输出一个恒定的高电压。由于磁滞效应,激发阈值与释放阈值一般并不相同。
呼救电子模块26可以构造为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电压值的变化而处于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具体地,呼救电子模块26可以被设置为(例如被编程为):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低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非工作状态,并且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高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工作状态。
具体地,如图5中所示,在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插入本体22过程中,磁性元件14从远处逐渐接近隧道磁阻元件12,最初距离较远时,磁性元件14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非常低而无法达到所述激发阈值,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无法被激发并因而具有高阻抗从而保持输出一个恒定的高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被保持处于工作状态;当磁性元件14与隧道磁阻元件12之间的距离达到激发临界距离,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逐渐增大而达到激发阈值时,隧道磁阻元件12被激发而具有较低阻抗从而输出一个恒定的低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低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非工作状态;随后,磁性元件14继续接近隧道磁阻元件12直到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完全插入并固定至本体22时,此过程中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持续增大,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保持被激发的状态而保持输出所述恒定的低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因此保持处于非工作状态。
类似地,在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从本体22脱离的过程中,磁性元件14逐渐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最初距离较近时,磁性元件14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很高而大于等于释放阈值,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保持被激发并因而具有低阻抗从而输出所述恒定的低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保持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时磁性元件14与隧道磁阻元件12之间的距离变得大于释放临界距离时,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减小至小于释放阈值,隧道磁阻元件12被释放而具有较高阻抗从而输出所述恒定的高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高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工作状态;随后,磁性元件14继续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直到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从本体22脱离以及脱离之后的完全分离,此过程中施加至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持续减小,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保持被释放的状态而保持输出所述恒定的高电压,呼救电子模块26因此保持处于工作状态。
由此,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的上述构型可知,由于隧道磁阻元件12具有显著高于簧管和霍尔元件的电磁感应灵敏度——即,隧道磁阻元件12具有更低的激发阈值和释放阈值,因此,在磁性元件14提供的磁场强度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相比于霍尔元件等现有技术采用的其他元件,隧道磁阻元件12可以在距离磁性元件14更远距离的较弱磁场强度(或较低磁通量密度)处被释放或被激发,即上述的激发临界距离和释放临界距离较大,这意味着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具有更大的“安全距离”。因此,当呼救器1遭遇一些意外撞击或振动而导致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距离变化时,这种更大的“安全距离”(或所述临界距离)能够更好地确保隧道磁阻元件12保持稳定的状态,从而确保呼救器1保持稳定状态而不会被误触发。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具有更高的质量可靠性和操作稳定性,并且特别适用于例如火灾、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构型,例如,呼救电子模块26也可以构造为(例如被编程为):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低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工作状态,并且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高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外,关于呼救器1中设置的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方向性,图6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的优选的构型和磁感应方向的示意图;图7a至图7c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磁感应构型的三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图6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的侧视图,为了便于描述,隧道磁阻元件12所在的平面用x轴和y轴限定,并且垂直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平面(xy平面)的方向用z轴表示,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隧道磁阻元件12电连接至电路板10并且具有沿着图6中的z轴的磁感应方向,例如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沿着z轴向上的磁感应方向b。也就是说,只有当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在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达到如前所述的激发/释放阈值时,隧道磁阻元件12才会被如前所述地激发或释放。具体地讲,当感应磁场的磁感线完全平行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时,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当感应磁场的磁感线完全垂直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时,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0;而当感应磁场的磁感线相对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成介于平行和垂直之间的锐角时,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乘以该锐角的余弦值。
具体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1中,磁性元件14与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应方向设置可以采用如下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参照图7a至图7c可知,图7a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磁感应构型的第一种示例性方式,其中,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线几乎平行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并且,磁性元件14构造为沿着z轴方向靠近和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
类似地,图7b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磁感应构型的第二种示例性方式,其中,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线几乎平行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并且,磁性元件14构造为沿着x(或y)轴方向靠近和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
图7c示出了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之间的磁感应构型的第三种示例性方式,其与图7a所示的示例类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隧道磁阻元件12与磁性元件14的磁场中心不是正对的而是相对偏移,由此导致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线相对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成一锐角,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乘以该锐角的余弦值。
对于上述设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需求来调整磁性元件14与隧道磁阻元件12之间相对位置和磁感应方向设置。
例如图3和图5中最佳示出的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插置部24的插入部240插入接纳部220的过程中,保持插入部240端部的磁性元件14正对隧道磁阻元件12,从物理位置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正对”是指磁性元件14的中心与隧道磁阻元件12的中心沿着磁性元件14接近和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的方向而对准,即,磁性元件14的中心与隧道磁阻元件12的中心的连线与磁性元件14接近和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的方向一致,从磁感应位置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正对”是指使得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线几乎平行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此时,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例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的情况。
替代性地,在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可以使得插入部240端部的磁性元件14相对于隧道磁阻元件12向图中的上侧或下侧偏移一定距离,以使得在插置部24的插入部240插入接纳部220的过程中,插入部240端部的磁性元件14与隧道磁阻元件12未在同一平面,即磁性元件14相对于隧道磁阻元件12存在一定的偏移,更确切地讲,从物理位置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偏移”是指磁性元件14的中心与隧道磁阻元件12的中心的连线与磁性元件14接近和远离隧道磁阻元件12的路径不在同一平面,从磁感应位置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种“偏移”是指使得磁性元件14提供的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磁感线相对于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成一锐角,因此,隧道磁阻元件12的所述磁感应方向(z轴)上的分量即等于穿过隧道磁阻元件12的感应磁场强度(磁通量密度)乘以该锐角的余弦值。例如图7c中所示的情况。
最后,插置件24需要稳定地保持在本体22中而不会被运输中的振动或其他挠动而意外掉出。参考图3,其中详细示出了呼救器1的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与本体22的接纳部220之间的示例性接合方式。总体上,插入部240和接纳部220构造为能够通过卡扣配合而彼此接合。特别地,如图3中的圆圈部分所示,本体22的接纳部220的两个内侧部处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一配合部221,并且相应地,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的两个外侧部处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部241。第一配合部221包括朝向第二配合部241凸出的第一凸部223,第二配合部241优选地呈从限位部244延伸的悬臂梁的形式并且包括朝向第一配合部221凸出的第二凸部243,并且优选地,呈悬臂梁形式的第二配合部241设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弹性变形。由此,在插入部240插入接纳部220的过程中,随着插入部240越来越深入到接纳部220中,插入部240的第二配合部241的第二凸部243与第一配合部221的第一凸部223干涉,第一凸部223因此对第二凸部243施加挤压力,迫使两个第二配合部241发生弹性变形而向中心彼此靠拢,直到第二凸部243越过第一凸部223之后两个第二配合部241随即回复原位,从而使得第一凸部223卡合在第二凸部243的如图3中所示的下部相对凹陷处而不会自动松脱,由此将插置件24保持在本体22中;当外力将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从本体22的接纳部220中拔出时,第一凸部223再次对第二凸部243施加挤压力,迫使两个第二配合部241发生弹性变形而向中心彼此靠拢,直到第二凸部243越过第一凸部223,从而使插置件24从本体22脱离。
需指出的是,也可以将第一配合部22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凸部223)设置为可弹性变形的,从而通过第一配合部221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弹性变形来实现上述类似的插入和脱离过程;或者可以将第一配合部22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凸部223)和第二配合部241均设置为可弹性变形,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配合部221和第二配合部241之间的上述卡合固定和分离即可。并且,也不仅仅限于将第一配合部22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凸部223)和/或第二配合部241设置为可弹性变形,而是也可以将插入部240的更大的部分或整体和/或接纳部220的更大的部分或整体设置为可弹性变形,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配合部221和第二配合部241之间的上述卡合固定和分离即可。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也不限于上述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与本体22的接纳部220之间的示例性接合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设计需求,可以设想其他可能的各种接合方式,只要能够实现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与本体22的接纳部220之间的卡合固定和分离即可。
并且,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插置件24的插入部240与本体22的接纳部220也可以始终保持接合而不必完全脱离。
另外,尽管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呼救器构造为包括彼此独立的本体和类似于钥匙状的插置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构型,比如:呼救器构造为包括彼此独立的本体和从本体的外部以扣合、过盈形状配合等方式附接至本体的附接件。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呼救器还可以构造为包括彼此一端或一侧连接的可彼此相对运动的两个构件(例如包括本体和盖的盒式构型等),所述两个构件的另一端或另一侧可以扣合、锁扣、插接等等任何合适的方式彼此相对固定。除了上述示例之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设想其他构型,只要能够实现磁性元件与隧道磁通元件之间的恰当的距离改变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图中未示出),所述个人报警安全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呼救器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
具体工作过程描述如下。以呼救电子模块26被设置为(例如被编程为):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低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非工作状态,并且响应于隧道磁阻元件12输出的所述高电压而被触发成处于工作状态为例,在呼救器的运输及保存状态中,呼救器1的插置件24被保持在本体22中而使得呼救电子模块26保持非工作状态。在实际应用中,例如消防员进入火场之前,首先拔下呼救器1的插置件24,使得呼救器1的本体22中的呼救电子模块26处于工作状态,随后仅佩戴呼救器1的本体22进入火场,期间,所述呼救电子模块保持工作状态而监测消防员的体征和身体动作等,一旦发现体征异常或身体动作异常——例如身体受伤或长时间无身体动作等,则呼救器1发出例如声音警报、光警报和电子信号警报等进行呼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的用于与所述呼救器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例如,远程接收和/或显示设备等——将接收呼救器1发出的电子信号,并优选地可以将接收到的电子信号转换成可供识别的图形或文字信息,从而使处于危险环境之外的应急人员得知佩戴者遭遇人身危险并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营救。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各个技术特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或者对其进行改型,可以进一步设计得出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上文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呼救器和包括该呼救器的个人报警安全系统。可以理解,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述描述可以想到多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同样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