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9863发布日期:2021-10-16 00:4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越来越覆盖化,智能窗帘、智能灯具、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空调等,均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工作,而在智能控制终端内,就需要使用到智能控制系统;
3.但是现有的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首先,现有的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具备智能报警功能,不能够与智能报警设备进行网络交互,当住宅受到非法入侵、失火等现象的时候,无法及时通知住宅主人,导致住宅容易出现被盗窃、烧坏;其次,现有的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具备喜好设定功能,无法设置在固定的时间内打开/关闭电视、打开/关闭窗帘、打开/关闭灯具等工作,功能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具备智能报警功能,不能够与智能报警设备进行网络交互,当住宅受到非法入侵、失火等现象的时候,无法及时通知住宅主人,导致住宅容易出现被盗窃、烧坏;其次,现有的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不具备喜好设定功能,无法设置在固定的时间内打开/关闭电视、打开/关闭窗帘、打开/关闭灯具等工作,功能性差。
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核心处理器、wifi模块、路由器、红外发射模块、红外转发器、蓝牙模块、人机交互模块、lcd、功能按键、语音识别模块、智能报警系统和喜好设定系统;
6.所述核心处理器用于处理、运算、执行整个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各个命令、指令;
7.所述wifi模块用于通过wifi信号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工作命令;
8.所述路由器用于转发wifi模块发送的wifi信号;
9.所述所述红外发射模块用于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红外信号工作命令;
10.所述红外转发器用于转发红外信号,延长红外信号传输距离;
11.所述蓝牙模块用于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蓝牙信号工作指令;
12.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控制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工作;
13.所述lcd和功能按键用于显示、启动和物理控制整个系统工作;
14.所述语音识别模块用于识别用户语音指令;
15.所述智能报警系统用于向用户远程发送报警信息;
16.所述喜好设定系统用于设置并保存用户喜好。
17.优选的,所述智能报警系统包括智能报警设备、mcu、人脸识别模块、红外信号接收模块、信号转换模块、信息编辑模块、信息编辑程序包和信息发送模块,所述智能报警设备
包括摄像头、门磁感应器、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
18.优选的,所述智能报警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19.步骤一:当有非法人员潜入的时候,出发住宅门、窗上的门磁报警器产生报警信号,当有浓烟或者火灾发生的时候,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同样产生报警信号;
20.步骤二:红外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门磁感应器、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的报警信号,并且由信号转换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1.步骤三:mcu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信息编辑程序包配合信息编辑模块进行编辑,并且将编辑信息通过信息发送模块发送至用户手机;
22.步骤四:当门磁感应器因损坏没有触发报警的时候,人脸识别模块通过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识别潜入人员面部信息,通过与储存的人员面部信息对比,匹配不符的时候,向mcu发送报警信息。
23.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包括人脸识别单元、人脸信息储存单元和对比单元,用户在人脸信息储存单元储存家庭成员面部信息,人脸识别单元识别到嵌入人员面部信息后,通过对比单元与储存的面部信息进行比对。
24.优选的,所述喜好设定系统包括读写模块、喜好设定模块、rtc模块和喜好储存数据库。
25.优选的,所述喜好设定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26.s1:通过读写模块利用喜好设定模块进行设定喜好,包括打开电视时间、关闭电视时间、闹钟时间、窗帘打开和关闭的时间和音乐播放的时间等;
27.s2:设置的喜好通过喜好储存数据库进行储存;
28.s3:由rtc模块实时获取当前网络时间,当获取的网络时间与设定的喜好时间一致时,核心处理器向设置的设备发送工作指令。
29.优选的,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30.a1:人们可以通过wifi模块向路由器发送wifi信号指令,wifi信号通过路由器传输至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家居设备工作;
31.a2:通过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转发器发送红外信号,红外信号受到红外转发器的转发,被智能家居设备接收,智能家居设备工作;
32.a3:通过蓝牙模块向设有蓝牙功能的只能家居设备发送蓝牙信号工作指令,当人们在需要操作智能家居设备的时候,通过喊话的方式配合语音是被模块工作,进行语音交互,同时也可以通过lcd或者功能按键配合人机交互模块操作控制系统各项命令。
33.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34.通过设置智能报警系统,能够配合智能家居设备中的智能报警设备进行远程智能报警,当住宅受到非法入侵、失火等现象的时候,能够及时通知住宅主人,使得住宅主人能够及时联系住宅附近的安保人员前去查看,及时减少损失,并且当门磁感应器损坏或者失效的时候,也能够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判定是否存在被非法入侵的现象;
35.通过设置喜好设定系统,能够方便人们根据自身喜好设置在固定的时间内打开/关闭电视、打开/关闭窗帘、打开/关闭灯具,使得智能家居设备更加智能化,有效的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37.图2是本发明的智能报警系统的系统框图;
38.图3是本发明的喜好设定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40.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核心处理器、wifi模块、路由器、红外发射模块、红外转发器、蓝牙模块、人机交互模块、lcd、功能按键、语音识别模块、智能报警系统和喜好设定系统;
41.核心处理器用于处理、运算、执行整个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各个命令、指令;
42.wifi模块用于通过wifi信号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工作命令;
43.路由器用于转发wifi模块发送的wifi信号;
44.红外发射模块用于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红外信号工作命令;
45.红外转发器用于转发红外信号,延长红外信号传输距离;
46.蓝牙模块用于向智能家居设备发送蓝牙信号工作指令;
47.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控制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工作;
48.lcd和功能按键用于显示、启动和物理控制整个系统工作;
49.语音识别模块用于识别用户语音指令;
50.智能报警系统用于向用户远程发送报警信息;
51.喜好设定系统用于设置并保存用户喜好。
52.智能报警系统包括智能报警设备、mcu、人脸识别模块、红外信号接收模块、信号转换模块、信息编辑模块、信息编辑程序包和信息发送模块,智能报警设备包括摄像头、门磁感应器、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
53.智能报警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54.步骤一:当有非法人员潜入的时候,出发住宅门、窗上的门磁报警器产生报警信号,当有浓烟或者火灾发生的时候,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同样产生报警信号;
55.步骤二:红外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门磁感应器、烟雾传感器和火灾传感器的报警信号,并且由信号转换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56.步骤三:mcu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信息编辑程序包配合信息编辑模块进行编辑,并且将编辑信息通过信息发送模块发送至用户手机;
57.步骤四:当门磁感应器因损坏没有触发报警的时候,人脸识别模块通过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识别潜入人员面部信息,通过与储存的人员面部信息对比,匹配不符的时候,向mcu发送报警信息。
58.人脸识别模块包括人脸识别单元、人脸信息储存单元和对比单元,用户在人脸信息储存单元储存家庭成员面部信息,人脸识别单元识别到嵌入人员面部信息后,通过对比
单元与储存的面部信息进行比对。
59.喜好设定系统包括读写模块、喜好设定模块、rtc模块和喜好储存数据库。
60.喜好设定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61.s1:通过读写模块利用喜好设定模块进行设定喜好,包括打开电视时间、关闭电视时间、闹钟时间、窗帘打开和关闭的时间和音乐播放的时间等;
62.s2:设置的喜好通过喜好储存数据库进行储存;
63.s3:由rtc模块实时获取当前网络时间,当获取的网络时间与设定的喜好时间一致时,核心处理器向设置的设备发送工作指令。
64.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65.a1:人们可以通过wifi模块向路由器发送wifi信号指令,wifi信号通过路由器传输至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家居设备工作;
66.a2:通过红外发射模块向红外转发器发送红外信号,红外信号受到红外转发器的转发,被智能家居设备接收,智能家居设备工作;
67.a3:通过蓝牙模块向设有蓝牙功能的只能家居设备发送蓝牙信号工作指令,当人们在需要操作智能家居设备的时候,通过喊话的方式配合语音是被模块工作,进行语音交互,同时也可以通过lcd或者功能按键配合人机交互模块操作控制系统各项命令。
6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9.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