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2979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模块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讯和数据技术的模块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模块,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多个在模块壳体中彼此间隔开设置的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将模块布置结构的线缆侧的线缆的芯线的一个端部或模块布置结构的调整侧的线缆的芯线的一个端部与相应的其他的芯线端部之一在触点接通时电连接,其中,模块壳体沿其纵向延伸具有相互并排间隔开设置的接纳部,所述接纳部沿模块壳体的横向延伸朝纵向侧敞开构成地延伸并且接触元件接纳在所述接纳部中,并且其中接触元件使连接器模块的线缆侧和调整侧的芯线端部在模块壳体的两个彼此背离对置的纵向侧上触点接通。



背景技术:

这样的模块布置结构长久以来已知并且在通讯和数据技术中非常常见地例如在安装在配电箱中时和在线缆侧的芯线端部与调整侧的芯线端部连接时使用,在所述配电箱中,通常显著的数量的连接器模块作为所谓的插脚板或分离条装配在机架或盆上。

此外在时间进程中建立了连接器模块的不同的构成,所述连接器模块通常具有制造者特定的构造,其中,为了芯线端部与相应的接触元件的连接,亦即触点接通本身,经常又需要制造者特定的工具。当如通常那样在分配器箱中没有使用统一的产品时,该情况再次尤其是造成,装配工或维修技师通常必须带着许多不同的专用工具,以便实际上也只可以测试并且必要时替换仅其中一个连接的、调整的导线或在整体上在重新敷设连接器模块的芯线时替换所述模块。使用因为不合适而错误的工具在此带来相关的模块的损坏的危险亦或同样还带来相邻的连接器模块的损坏的危险。

为了简化触点接通过程,通过US 7,530,836已经知道一种以上提到的类型的模块布置结构,其中在连接器模块上的接触元件的接纳部的区域中设置可偏转的馈送辅助装置。但这些模块布置结构只确保芯线端部的决定地连接可靠的触点接通,因为使用的接触元件只以小的程度将回位力或扭力施加到芯线端部上并且基于连接模块的设计作为包括连续的连接触点的单纯的插脚板只对于确定的要求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模块布置结构,其允许在包括相应的芯线端部的通用可使用的连接模块上的简单的并且可靠的触点接通,而不用使用专用工具,并且在此在连接器模块上的线缆侧和调整侧的芯线端部花费少地馈送给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在后者上可靠地连接。

该任务通过一种开头提到的类型的模块布置结构解决,其中,连接器模块在每个接纳部上具有至少一个从模块壳体完全可脱开的或至少通过沿模块壳体的横向延伸的移动从使用位置可移动到打开位置中并且反之的馈送机构,至少一个芯线的端部沿大致垂直于模块壳体的横向延伸而延伸的插入方向可插入所述馈送机构中,设有所述至少一个插入的芯线的馈送机构通过移动到使用位置中将芯线的端部与配属的接触元件电触点接通并且接触元件分别具有支腿,所述支腿与通过连接器模块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形成一个角度。

接触元件按照所谓的LSA接触的原理的这种构成使得接触元件在这里通过在芯线端部与接触元件的连接上的回位力和扭力的出现特别连接可靠,所述LSA接触利用成角度的位置,尤其是45°的位置,亦即其支腿与通过连接器模块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形成角度。在此接触元件的支腿形成切入夹紧接触的接触缝隙,其切入并且夹紧芯线的端部。同时在处于打开位置中的或完全从模块壳体脱开的馈送机构上,相应的芯线端部特别良好地、例如通过插入到导向装置中可馈送,据此相应的芯线端部的触点接通通过馈送机构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中的反转的运动实现,其中,馈送机构在其接纳部中运动。整个过程包括触点接通可以在此没有借助剪裁为连接模块的专用工具进行,其中在这里正好不应该指的是“正常的”工具、例如螺丝刀或侧面切刀,如装配工总是带着的。实现的触点接通在此以特别的程度是连接可靠的,因为其也在如下情况被保留,即,馈送机构在保持在接触元件上的芯线端部触点接通之后重新置于打开位置中。关于芯线端部的插入方向,“大致”垂直于表示,为有利于更简单的插入过程也可以通过插入方向稍微的倾斜从垂直线偏离。如借助前序部分可看出的,作为模块布置结构的连接器模块的纵向侧应该理解为这样的侧,在所述侧上,接触元件的接纳部彼此相邻地设置。

按照本发明的模块布置结构的一种有利的构成可以在于,接触元件分别配属给在模块壳体的纵向侧上的成对彼此对置的接纳部,从而在模块壳体上的接纳部分别接纳一个通常每个通讯端子使用的双芯线,其中接触元件将模块壳体在尽可能短的路径上从接纳部或侧朝模块壳体的分别对置的、背离的纵向侧在其内部穿过。

在模块布置结构的一种适宜的构成中,馈送机构例如构成为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在配属给其的接纳部内以滑座的型式在打开和使用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此构成为滑动件的馈送机构优选由其接纳部的壁或例如由至少一个处于接纳部中的轨道引导。

为了保护馈送机构本身、配属的接纳部并且尤其是可以在运行中保护与芯线端部触点接通的接触元件,馈送机构可以至少在其关闭位置中通过保持装置保持。但也可设想,将该保持装置或其他的保持装置用于,使馈送机构也在其打开位置中在模块壳体上防丢失地保持。

在一种适宜的进一步构成中,在这里保持装置可以例如由此形成,即,馈送机构的壁的区域与模块壳体的区域进入卡锁或卡扣连接中。

模块布置结构的另一种适宜的设计可以在于,馈送机构具有至少一个导向部件,尤其是每根芯线具有一个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将芯线的端部或芯线在插入的状态中保持在馈送机构上,从而插入的芯线不再次从馈送机构脱开并且以这种方式使馈送变得容易。

在模块布置结构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馈送机构连同其内底部在插入运动中形成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馈送的芯线端部的限定,从而芯线在例如构成为滑动件的馈送机构的横向于插入方向取向的底部中总是以大致相同的长度插入馈送机构中。以这种方式,芯线端部也在触点接通的位置上具有一定的超出,从而其也在芯线相反于插入方向的拉力负荷时、在触点接通本身情况下或当馈送机构再次运动到打开位置中时以有利的方式不丢失。

为了可以给连接器模块的接触元件以合适的方式快速并且可靠地馈送在馈送机构上插入的芯线,在模块布置结构的一种适宜的进一步构成中在馈送机构上形成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在馈送机构转移到使用位置中时嵌接到接触元件的支腿之间并且由此将芯线端部挤压到所述支腿之间。该止挡部可以例如实施为一种分离壁,所述分离壁相对于通过连接器模块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同样形成一个角度,即补角90°,从而这样发生该分离壁嵌接到接触元件的支腿之间。在这里,分离壁的端侧或端面形成一种用于芯线端部的支座并且将所述芯线端部在馈送机构运动时推动到其接触位置中,所述接触位置在馈送机构上对应于其使用位置。

为了没有通过专用工具的进一步的辅助地操作馈送机构,馈送机构可以有利地例如具有嵌接部,在所述嵌接部上,其手动或通过辅助工具可抓取并且必要时可运动。在这里手动的操纵足够,如果例如仅要抓住馈送机构、例如滑动件的边缘,从而结合方向地可以施加力。辅助工具可以例如通过螺丝刀形成,在馈送机构上的缝隙状的嵌接部足够用于施加必需的力。

为了可以将具有芯线端部的、配属给相应的线缆的芯线朝连接器模块连同其接触元件或从连接器模块离开地引导,而不会不希望地在借助馈送机构的触点接通之后使芯线被挤压或经受其他不利的负载,可以在另一种进一步构成中设置为,为模块壳体上的每个接触元件配属穿过接合部,所述穿过接合部在横向侧上穿过所述模块壳体的壳体壁并且朝模块壳体的纵向侧敞开。由此芯线能够通过在模块壳体纵向侧中的开口引导到触点接通位置中并且在那里然后在通过壳体的穿过接合部中绝不承受其他的通过壳体引起的负荷。

在一种适宜的进一步构成中,穿过接合部可以在这里形成从纵向侧圆锥形变细的缝隙,但也具有另外的横截面。

在所述模块布置结构中,可以因为场地不足导致,在线缆馈送在连接器模块上时不可以设置整个线缆的环应力消除。为了补救该情况并且针对对应的拉力负荷保护芯线,可以在模块布置结构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模块壳体的至少一个纵向侧的接纳部上分别设置一个保持机构,馈送的芯线应力消除地可设置到所述保持机构上。该保持机构在此优选这样设置,使得每个芯线通过对应的设备单独可卸载。但也可以设置用于芯线的共同的卸载的设备。

一种有利的进一步构成可以在这里在于,保持机构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在模块壳体的外壁上伸出的、折角构成的突出部构成。这些突出部可以分别对一个或多个芯线进行拉应力消除并且但优选绝对不强制地设置在相应的接纳部的区域中的模块壳体的横向侧上。

在连接器模块的制造和其在芯线端部的移动和触点接通中的操作中,有利地,模块布置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设置均匀间隔开的接纳部。在此均匀一方面指的是,接纳部分别成对并且借此所有接纳部彼此可以具有均匀的距离。但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表示,接纳部的间隔遵循确定的模式并且单独的或多个接纳部成组地设置在相应的连接器模块上。

为了可以更灵活地设计按照本发明的模块布置结构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器模块,可以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每个接纳部在连接器模块的一个或两个纵向侧上配属模块壳体的另一个开口,在所述另一个开口上,配属给接纳部的接触元件可触点接通。优选相关的开口可以设置用于,为所述一个或多个接触元件提供测试触点或超压保护。连接器模块本身可以在这里有利地不仅构成为所谓的插脚板条,而且也构成为分离板条,也就是说不仅设置持续的接触元件,而且设置具有用于分离连接的分离可能性、例如用于测试目的的接触元件。

附图说明

接着借助实施例在附图中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在这里在部分地示意性的图中示出,

图1示出包括连接器模块的按照本发明的模块布置结构的调整侧的透视侧视图,所述连接器模块的接纳部设置在模块壳体的纵向侧上;

图2示出图1的模块布置结构的背侧的透视侧视图,包括连接器模块的线缆侧;

图3示出以看到调整侧上的另一个视角的图1和2的模块布置结构的另一个透视侧视图,并且具有其中一个连接器模块上在接纳部处在打开位置中的馈送机构;

图4、5以到调整侧(图4)和线缆侧(图5)上的视角示出图1至3的模块布置结构的各个连接器模块的透视侧视图;

图6-9以馈送机构的不同的位置示出图1至5的模块布置结构的连接器模块的各区段的不同的透视侧视图;

图10示出馈送机构的两个滑动件的透视侧视图,所述滑动件在模块壳体的对置的接纳部上可以将芯线端部馈送给其中两个分别配属给相同的接纳部的接触元件。

图11、12示出用于图1至9的连接器模块的两个不同的接触元件的透视侧视图;

图13-16示出从不同的视角的图1至9的连接器模块的滑动件的不同的透视侧视图;

图17示出图1至9的连接器模块的端侧的透视侧视图,包括在模块的线缆侧上馈送的、与模块连接的超压保护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3中可看出整体上以1表示的模块布置结构,所述模块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连接器模块2,所述连接器模块彼此直接相邻并且在图1至3的示图中相叠地设置。在这里连接器模块2保持在装配槽3上,其在装配开口4上插到所述装配槽上,所述装配开口处于相应的连接器模块2的两个端部的区域中并且所述装配开口搭接装配槽3的设有卡锁开口6的彼此在装配槽3上对置的卡锁舌片5并且与卡锁舌片卡锁。在这里,图1和3以调整侧RS示出连接器模块2,而在图2中可看出连接器模块2的在使用位置中后面的线缆侧KS。在连接器模块2上,分别在两个纵向侧、亦即在线缆侧和调整侧KS、RS上可看出分别十个接纳部7,在所述接纳部中分别接纳有滑动件11形式的馈送机构9,其中,滑动件在图1和2中分别完全处于其打开位置中,而这在图3中只对关于观察者下面的连接器模块2适合,而在下面的连接器模块2上,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全部从其使用位置置于打开位置中。

在附图的全部的图中出于明了性原因放弃示出芯线端部。

此外在图1至3中也可看出,在连接器模块2上,其横向侧在每个接纳部7的区域中分别设有两个穿过接合部8,所述穿过接合部用于馈送芯线至相应的、在图1至3中不可见的接触元件10。相应的穿过接合部8在连接器模块的纵向侧上敞开并且沿连接器模块2的横向延伸的方向从纵向侧圆锥形地向内延伸。此外,在连接器模块2的线缆侧KS上在其横向侧上可看出突出部13,所述突出部垂直地从横向侧离开突出地在对应的引导芯线端部时形成用于馈送的芯线的拉应力消除。这些突出部13可以例如构成为角元件或T形亦或以蘑菇头的型式,而该列举不应提出对完全性的保护要求。

在这里图1至3示出包括分别两个连接器模块2的模块布置结构1,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多个在模块壳体12中彼此间隔开设置的接触元件10。接触元件10将模块布置结构1的线缆侧KS的线缆的芯线的端部或模块布置结构1的调整侧RS的线缆的芯线的端部与分别其中另一个芯线端部在触点接通时电连接,其中模块壳体12沿其纵向延伸并排均匀间隔开地具有设置的接纳部7。这些接纳部7沿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进行延伸且朝纵向侧敞开地构成并且接触元件10接纳在所述接纳部中。接触元件10此外在模块壳体12的两个彼此背离对置的纵向侧上触点接通连接器模块2的线缆侧KS和调整侧RS的芯线端部。

该模块布置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每个接纳部7上的连接器模块2具有至少一个从模块壳体12完全可脱开的或至少通过沿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的移动从使用位置可移动到打开位置中并且反之亦然的馈送机构9,至少一个芯线的端部沿大致垂直于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而延伸的插入方向可插入所述馈送机构中,设有所述至少一个插入的芯线的馈送机构9通过移动到使用位置中将芯线的端部与配属的接触元件10电触点接通并且接触元件10分别具有支腿,所述支腿与通过连接器模块2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形成一个角度。由此提出一种模块布置结构1,其允许相应的板条与相应的芯线端部的简单的并且可靠的触点接通,而没有使用专用工具,并且在此连接器模块2上的线缆侧和调整侧KS、RS的芯线端部耗费少地馈送给接触元件10,所述接触元件在后者上可靠地连接。

在图4和5中,可看出以单独视图的在先的图的模块布置结构1的分别一个连接器模块2,一次以到连接器模块2的调整侧RS上的视角(图4),另一方面以到线缆侧KS上的视角,其中省略装配槽3,连接器模块2于在前的图中设置在所述装配槽上。同样如在图1至3中,分别可看出连接器模块2连同其模块壳体,在所述模块壳体上,在这里设置十个并排沿模块壳体12的纵向延伸布置的接纳部7,所述接纳部接纳滑动件11形式的馈送机构9。沿相应的连接器模块2的两个纵向侧,此外可看出处于横向侧上的穿过接合部8,同样示出的是在相应的连接器模块2的线缆侧KS的接纳部的区域中的突出部13。

图6至9以更大的细节精度示出模块布置结构1的连接器模块2的一个区段,其中在图6中,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只要示出则全部在其关闭的使用位置中可看出。在图6中可清楚地看出,在连接器模块2的横向侧上的穿过接合部8在纵向侧敞开地构成。此外从图6可得出,在模块壳体12上对于观察者分别有一个开口14处于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的接纳部7之下,所述开口使得配属给相应的接纳部7的、在图6中不可看出的接触元件10对于通过开口14可馈送的测试设备可接近,所述测试设备能中断在接触元件10上的电连接。

在图7至9示出如在图6中的连接器模块的大致相同的区段,其中,在两个对于观察者处于最左边的接纳部7上示出馈送机构的滑动件11的不同的位置,而在这些图中进一步示出的滑动件11分别处于在相应的接纳部7上保持的打开位置中。在图7中,两个完全在左边的滑动件11处于关闭的使用位置中,在所述使用位置中,所述滑动件将要引导到接触元件10上的、未示出的芯线端部与接触元件10触点接通,其中每个滑动件11能触点接通一个芯线对。在图8中,该两个对于观察者完全在左边的滑动件11从其在模块壳体12上的相应的打开位置脱开并且现在处于配属给其的接纳部7之前,其中,所述滑动件使得相应的接纳部的接触元件10能被看到,所述接触元件同样如要馈送的芯线端部成对地在接纳部7中设置。在图9中,于是完全省略两个完全在左边的滑动件11。对于观察者在相应的穿过接合部8之下设置地,在此可看出包括支腿17、18的相应的接触元件10,所述支腿从其自由的端部收缩以在其净横截面中形成缝隙,在所述缝隙中,要触点接通的芯线端部保持在使用位置中。

此外在图8和9中可清楚地看出,接触元件10的支腿17、18与通过连接器模块2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形成一个角度,在本情况中,通过支腿17、18张开的平面与事先提到的平面形成角度45°,亦即接触元件10具有所谓的45°接触。在模块壳体12上,接触元件10分别以支腿17、18的其背离自由的端部的区域接纳在接触支架16中,所述接触支架阻止接触元件10在通过由滑动件11施加的力的加载时的偏移并且将接触元件10和尤其是支腿17、18保持位置固定。

在省略模块壳体12的情况下,图10示出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所述滑动件配属给两个在连接器模块2的彼此背离的纵向侧上对置的接纳部7并且因此在所述滑动件上有芯线对的彼此配属的芯线端部连接。在接触元件的与观察者背离的一侧上,滑动件11在这里处于关闭的使用位置中,而其在接触元件10的朝向观察者的一侧上在其打开位置中可看出。

如已经在图10中看出的,在图11和12中还更好地看出,接触元件10的支腿17、18相对于假想的平面成角度,在一个或多个接片19上的支腿17、18从所述平面伸出离开。该假想的平面平行于通过连接器模块2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图11的接触元件10对应于在图10中的接触元件并且形成用于所谓的分离板条的接触元件、亦即连接器模块,在所述接触元件上,通过对应的、未示出的在分离位置21上抓握的分离设备,在接触元件10上的线缆侧和调整侧彼此可分开。与此相对,图12示出为纯插脚板条设置的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具有连续的支腿17、18和测试触点20,它们通过模块壳体的开口14、15可接近。

在图13至16中在不同的透视图中可看出连接器模块2的馈送机构的滑动件11,在图16中与图11的接触元件的区段一起。在此如已经从图10得出的,从图13至16的示图首先得出,导向凸起部24分别处于滑动件11的侧壁上,利用所述导向凸起部,相应的滑动件在其从打开位置到使用位置中以及相反的运动中在处于其接纳部7的内壁上的导轨中引导。

此外可看出在滑动件11上的向上开口的嵌接部23,借助适合的物体、例如螺钉刀可以嵌接到所述嵌接部中,以便使滑动件11运动。最后在图13至16中看出,在滑动件上设置两个从滑动件的内壁沿其运动方向在运动到使用位置中时突出的导向部件22。这些导向部件22设置有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的臂25,所述臂在其保持区域中用于围住相应的芯线端部而凸出,此外,臂25针对扩张有弹性地预张紧,从而在所述臂之间保持的芯线端部被固定。在此进一步看出,在导向部件上插入的或要插入的芯线的端部沿大致垂直于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而延伸的插入方向可插入。这里插入方向与垂直线如此偏离,使得所述插入方向稍微朝滑动件11的打开方向倾斜,这使插入过程变得容易。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的内底部28此外形成用于以芯线端部的插入过程的止挡部。

只在图15和16中可看出,在滑动件11上在接触元件10的支腿17、18的高度上设置支腿嵌接部26,接触元件10的支腿17、18在使用位置中与所述支腿嵌接部处于嵌接中。支腿嵌接部26在此具有如接触元件10的支腿相同的成角度的配置,以便可以接纳所述接触元件。在接触元件10的支腿嵌接部26之间,在这里止挡部处于作为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上,所述止挡部通过接片27形成,所述接片将接触元件10的一侧的两个平行的支腿17、18在一定程度上分开。在馈送机构9的滑动件11转移到使用位置中时,该接片27作为止挡部嵌接到接触元件10的支腿17、18之间并且以其端侧由此将芯线端部挤压到支腿之间的缝隙中,从而保证相关的芯线端部触点接通。

在图17中最后可看出图1至9的模块布置结构1的连接器模块2,在所述模块布置结构的线缆侧KS上设置嵌接到那里的开口15中的超压保护仓28。

因而上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讯和数据技术的模块布置结构1,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模块2,所述连接器模块具有多个在模块壳体12中彼此间隔开设置的接触元件10,所述接触元件将模块布置结构1的线缆侧KS的线缆的芯线的一个端部或模块布置结构1的调整侧RS的线缆的芯线的一个端部与相应其他的芯线端部之一在触点接通时电连接,其中,模块壳体12沿其纵向延伸具有并排间隔开设置的接纳部7,所述接纳部沿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朝纵向侧敞开构成地延伸并且接触元件10接纳在所述接纳部中,并且接触元件10使连接器模块2的线缆侧KS和调整侧RS的芯线端部在模块壳体12的两个彼此背离对置的纵向侧上触点接通。

为了提供一种模块布置结构,其允许相应的连接器模块与相应的芯线端部的简单的并且可靠的触点接通,而不用使用专用工具,并且在此在连接器模块2上的线缆侧和调整侧KS、RS的芯线端部耗费少地馈送给接触元件10,其在后者上可靠地连接,在每个接纳部7上的连接器模块2具有至少一个从模块壳体12完全可脱开的或至少通过沿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的移动从使用位置可移动到打开位置中并且反之的馈送机构9,至少一个芯线的端部沿大致垂直于模块壳体12的横向延伸而延伸的插入方向可插入所述馈送机构中,设有所述至少一个插入的芯线的馈送机构9通过移动到使用位置中将芯线的端部与配属的接触元件10电触点接通并且接触元件10分别具有支腿17、18,所述支腿与通过连接器模块2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张开的平面形成一个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