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其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接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2665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电机及其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接地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的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接地结构及具有这种接地结构的电机。



背景技术:

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生活中很多电器设备通常既装配有电机又经常连接有若干其他的电子产品,例如工业上常见的封闭式恒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由于电机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为了防止电机发出的电磁波影响附近的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经常需要在电机上装设EMC元件,带有EMC元件的电机对附近的电子产品的正常使用影响极小,给用户带来方便且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为了防止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在电机中经常还配置有作为过电压防护放电器的ESD元件。

电机一般包括用于为电机提供封闭的内部工作环境的导电壳体与用于用于容纳各电子元件、并防止各电子元件与电机导电壳体及电机金属盖发生短路的的绝缘盖,该导电壳体通常用金属制成,兼具结构上的保护性能和电路上的接地性能;该绝缘壳体通常用塑胶制成,用于防止各个电子元件彼此之间或者与导电壳体之间发生短路。一般地,电机的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夹设于电机的导电壳体与绝缘盖之间,使其与电机的金属导电壳体直接接触达到接地的目的。但是由于电机在工作时,自身的温度较高,绝缘盖受热时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变形;此外,由于塑胶材料硬度不足,因此在电机剧烈震动的情况下绝缘盖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上述这些变形可能使绝缘盖与导电壳体之间产生间隙,导致EMC元件和/或ESD元件与金属导电壳体之间的接触不充分或不稳定,无法达到稳定接地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电机的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容易由于温度变化、震动而导致无法稳定接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确保电机的EMC元件和/或ESD元件与电机的导电壳体稳定且牢固接触的接地结构,以及具有这种接地结构的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机的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接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结构包括:

可以是电机外壳的一部分的导电壳体;

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绝缘盖,所述绝缘盖上设有EMC元件和/或ESD元件,以及与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

所述接地结构还包括导电盖,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到所述导电端子;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夹设于所述导电壳体和所述导电盖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脚夹设于所述导电壳体和所述绝缘盖之间,还夹设于所述导电壳体和所述导电盖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壳体和/或导电盖具有开槽,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所述第二引脚伸入到所述导电壳体和/或所述导电盖的所述开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形状为上端开口的梯形槽或圆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引脚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盖、导电盖以及所述导电壳体的交汇点;所述开槽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导电盖和所述导电壳体相互接触的表面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壳体具有端面,所述导电壳体的端面与所述导电盖的端面贴合并连接,所述导电壳体和/或所述导电盖在端面处设有开槽,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所述第二引脚夹设于所述导电壳体和所述绝缘盖之间,并且弯折后伸入到所述开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壳体具有若干卡合元件,所述导电盖具有与所述卡合元件匹配对应的相同数量的卡合孔,所述导电壳体通过所述卡合元件与所述导电盖端面的卡合孔卡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盖的卡合孔边缘处设有开槽,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所述第二引脚夹设于所述导电壳体和所述绝缘盖之间,并沿着直的方向伸入到所述开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壳体与所述导电盖铆合,使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固定在开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盖设有插头孔,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插头孔后伸出所述导电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EMC元件为电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ESD元件为电阻。

一种电机,包括EMC元件和/或ESD元件,所述电机还包括上述接地结构,所述EMC元件和/或ESD元件通过所述接地结构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引脚夹设于电机的导电壳体和导电盖之间,使得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即使在绝缘盖由于温度、震动而导致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稳定接地的目的,确保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始终能够良好地接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机的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机的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电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9为图6所示的电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电机结构也不仅限于实施例中列举的电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中未涉及到电机具体结构的特征可同样适用于任何其他现有的电机,不受具体电机结构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机100,该电机100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电机100包括导电壳体101、导电盖105、位于导电盖105内侧的用于容纳各电子元件、并防止各电子元件与导电壳体101及导电盖105发生短路的绝缘盖102。导电壳体101可以是电机的现有金属保护外壳的一部分,大致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绝缘盖102位于该导电盖105的内侧,大致为类似于该筒状端面的形状,导电盖105的形状满足可用于在电机组装完成后,盖合在该导电壳体上,从而形成封闭的电机内部环境。在电机组装过程中,绝缘盖102置于导电盖105的内侧,并且导电盖105与导电壳体101盖合在一起,使电机内部工作环境与壳体外的环境隔绝。具体地,该电子元件可包括EMC元件和/或ESD元件103,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103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其中,EMC元件的作用在于使没有抗电磁波干扰功能或抗电磁波干扰较弱的电子产品免受电磁波干扰;而ESD元件的作用在于防止静电放电。如图5所示,其中绝缘盖105还设有两个导电端子106。

如图2所示,导电壳体101在面向导电盖105的一端具有端面。当电机100处于工作状态时,导电盖105与导电壳体101贴合并且连接,使电机100内部形成一密封的空间。导电壳体101的端面应该满足与导电盖105的端面完全贴合。从而实现电机内部形成密封的空间。

当电机1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103的第一引脚与其中一个导电端子106相连,第二引脚与导电壳体101相连,使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103与导电壳体101直接接触,从而达到接地的目的。这样,该电机100中的导电壳体101、导电盖105以及导电端子106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地结构,用于更稳定地使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实现接地目的。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所示,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将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延长,延长至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相互贴合的贴合面处,并弯折伸入至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

该实施例的效果在于,由于金属热膨胀系数较低的特性,其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将该第二引脚夹设于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不易受电机工作导致的热冷交替的影响,可稳定地实现接地目的。构成的结构较传统的接地结构更为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引脚依次夹设于导电壳体101和绝缘盖102之间,以及导电壳体101和导电盖105之间。这样做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二引脚依次夹设于导电壳体101和绝缘盖102之间,以及导电壳体101和导电盖105之间,得到双重固定,因此形成了更加牢固的接地结构。然而,这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脚不一定要夹设在导电壳体101和绝缘盖102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使第二引脚直接夹设于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例如,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引脚可直接穿过该绝缘盖102内部,并径直伸入到导电壳体101和导电盖105相互贴合的贴合面上。

如图3-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导电壳体101的端面上设有开槽;或者在导电盖105的端面上设有开槽;又或者在导电壳体101的端面上和导电盖105的端面上分别设有开槽,并且当导电壳体101端面上的开槽和金属盖105端面上的开槽在电机正常工作时可对准,并形成一完整的开槽。当电机处于工作状态时(如图2所示),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依次夹设于绝缘盖102与导电壳体101之间,并弯折伸入到所述开槽中。参考图4,附图标记400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开槽部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开槽位于导电壳体和导电盖相互贴合的贴合面上,而该开槽是位于电机金属壳,还是位于导电盖,或者两者皆有,均可以实现牢固固定该第二引脚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位置即如图3所示,即开槽一端位于绝缘盖102、导电盖105以及导电壳体101的交汇点;另一端位于导电盖105以及导电壳体101相互接触的表面内。

该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避免直接将第二引脚夹设于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使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产生间隙。此外,将引脚伸入到开槽内,可以更加牢固地固定第二引脚,不容易产生移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第二引脚的直径,从而实现第二引脚更加牢固地被固定在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之间,同时保证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贴合连接的密封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的形状可以为上端开口的梯形槽、圆形槽,或者其他可实现牢固固定第二引脚的其他形状的开槽。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贴合连接之后,要铆合导电壳体101与导电盖105,从而更加牢固地将第二引脚固定在开槽内。本实施例并不对具体铆接方式进行限制。

如图5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电盖设有两个插头孔,位于导电盖105内侧的绝缘盖102设有两个导电端子106,两个导电端子106分别穿过该两个插头孔,并伸出该导电盖105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相连。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机金属壳体101与电机金属盖105均由铁制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EMC元件为电容。

在另一实施例中,ESD元件为电阻。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数量为两个或四个。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机200,该电机200的内部结构如图6所示,电机200包括导电壳体201、导电盖205、位于导电盖205内侧的用于容纳各电子元件、并防止各电子元件与导电壳体201及导电盖205发生短路的绝缘盖202。导电壳体201可以是电机的现有金属保护外壳的一部分,大致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绝缘盖202位于该导电盖的内侧,大致为类似于该筒状的端面形状,导电盖205的形状满足可用于在电机组装完成后,盖合在该导电壳体上,从而形成封闭的电机内部环境。在电机组装过程中,绝缘盖202置于导电盖205的内侧,并且导电盖205与导电壳体201盖合在一起,使电机内部工作环境与壳体外的环境隔绝。具体地,该电子元件可包括EMC元件和/或ESD元件203,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203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其中,EMC元件的作用在于使没有抗电磁波干扰功能或抗电磁波干扰较弱的电子产品免受电磁波干扰;而ESD元件的作用在于防止静电放电。其中绝缘盖还设有两个导电端子。

如图7所示,导电壳体201具有若干卡合元件,所述导电盖205具有与所述卡合元件匹配对应并具相同数量的卡合孔,所述导电壳体201通过所述卡合元件与所述导电盖205端面的卡合孔卡合连接,从而使电机内部形成密封的空间。

当电机20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203的第一引脚与其中一个导电端子206相连,第二引脚与导电壳体201相连,使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203与导电壳体201直接接触,从而达到接地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EMC元件和/或ESD元件203的第二引脚伸入至导电盖205的卡合孔内,夹设于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之间。

该实施例的效果在于,由于金属热膨胀系数较低的特性,其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将该第二引脚夹设于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之间,不易受电机工作导致的热冷交替的影响,可稳定地实现接地目的。构成的结构较传统的接地结构更为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引脚依次夹设于导电壳体201和绝缘盖202之间,以及导电壳体201和导电盖205之间。然而,第二引脚不一定要夹设在导电壳体201和绝缘盖202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使第二引脚直接夹设于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之间。例如,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引脚可直接穿过该绝缘盖202内部,并径直伸入到导电盖205的卡合孔内。

图8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内部结构图。如图8中附图标记800所示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在导电盖205的卡合孔边缘处设有开槽。图9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电机200,图10所示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如图9-10所示,当电机200处于工作状态时,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夹设于导电壳体201和绝缘盖202之间,并径直伸入到卡合孔内的开槽内(参考图8中的800部分)。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位置即如图8所示,即开槽一端位于绝缘盖202、导电盖205以及导电壳体201的交汇点;另一端位于导电盖205以及导电壳体201相互接触的表面内。

该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避免直接将第二引脚夹设于导电盖205的卡合孔内,使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之间产生间隙。此外,将引脚伸入到开槽内,可以更加牢固地固定第二引脚,不容易产生移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第二引脚的直径,从而实现第二引脚更加牢固地被固定在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之间,同时保证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卡合连接的密封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开槽的形状可以为上端开口的梯形槽、圆形槽,以及其他可实现牢固固定第二引脚的其他形状的开槽。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卡合连接之后,要铆合导电壳体201与导电盖205,从而更加牢固地将第二引脚固定在开槽内。本实施例并不对具体铆接方式进行限制。

如图7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电盖205设有两个插头孔,位于导电盖205内侧的绝缘盖202设有两个导电端子206,两个导电端子206分别穿过该两个插头孔,并伸出该导电盖205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相连。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机金属壳体201与电机金属盖205均由铁制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EMC元件为电容。

在另一实施例中,ESD元件为电阻。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数量为两个或四个。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EMC元件和/或ESD元件,其中,该电机还包括上文描述的任何一种接地结构。该EMC元件和/或ESD元件通过该接地结构实现稳定接地。

上文结合附图以及具体电机结构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结合具体电机结构进行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实施例中具体涉及的特征与结构并不受具体电机结构的影响。例如,本实用新型分别结合电机100和200论述了EMC元件和/或ESD元件的第二引脚可夹设于导电壳体和导电盖之间;以及导电壳体和/或导电盖设有开槽,该第二引脚伸入并固定在该开槽内。上述技术特征虽然是结合具体电机进行描述,然而并未涉及到该具体电机的特征,而是利用到所有电机的共性——即电机包括导电壳体和导电盖。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可适用于现有所有电机中,不能将该技术方案限定为仅适用于该具体电机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