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732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对接稳定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同轴线缆连接器主要用于手机蓝牙、无线网络、电子测量工具等方面,其通常与一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同轴连接器相对接。同轴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壳体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端子对接部以及用以连接线缆的线缆对接部。通常,端子对接部通常由相对设置一对接触弹片构成,然而该对接触弹片在长期的插接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塑性变形而无法继续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导电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稳定对接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呈圆台状的基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间隔设置的接触臂、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将一对所述接触臂的前端相连的连接部,所述接触臂露出于绝缘本体以与对接端子弹性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触臂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及自所述第一臂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臂,一对所述第一臂的内侧相对设置有不平整的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让位槽,所述固定部的前端与一对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相连,且固定部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有一开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开设有收容槽,所述接触臂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及连接部均突伸入绝缘本体的收容槽内,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且与收容槽连通的收容通道及相对设置于收容通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还具有盖体,所述盖体位于导电端子下方且位于该收容通道内,所述连接部的自由末端与该盖体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厚度不均,且于盖体上表面上形成至少一个凸台,所述至少一个凸台位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位置,且所述至少一个凸台的上表面与连接部的自由末端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上与盖体两侧相邻的位置向着远离中心点的方向凹陷形成至少一凹槽和/或所述盖体远离基部的一端沿横向方向上的两外侧与绝缘本体的对应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固定部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直立部,所述第二臂、固定部及直立部依次相连构成U形结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被所述U形结构自下而上包裹的颈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对间隔设置且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臂、与接触臂相连且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所述一对接触臂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接触臂的前端由一连接部相连,接触部的后端由固定部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接触臂相对设置有不平整的表面以形成与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每一所述接触臂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及自所述第一臂后端弯折向下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二臂的底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连接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让位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同轴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前端由一连接部相连,导电端子结构简单并且使得对接接触更稳定、易于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同轴线缆连接器将线缆移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2所示同轴线缆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本发明同轴线缆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立体组装图;

图8至图9是图1中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沿图5中线A-A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导电端子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遮蔽壳体1、收容于所述遮蔽壳体内的绝缘本体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3及与导电端子3电性相连的线缆4。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1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基座11及位于基座11前部的环形部12,所述环形部12的圆周壁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121。所述基座11包括板状主体部110及自主体部110两侧向上延伸并纵向排列的第一包合部111、第二包合部112、第一包线部113和第二包线部114。第一包合部111位于所述环形部12两侧,第二包合部112贴靠于绝缘本体2的限位部222外侧。所述第二包合部112包括由所述主体部110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121及由侧壁1121进一步延伸且可弯折的盖部1122。

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大体呈圆台状的基部21、遮盖于线缆4上方的结合部22及用于连接基部21与结合部22的颈部23,所述颈部23自基部2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颈部23与基部21的高度一致,且上、下表面均对应平齐;所述结合部22的高度比所述基部21的高度大(参图10所示)。从整体上看,所述绝缘本体2开口朝下,且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收容通道201及相对设置于收容通道201两侧的侧壁202。

所述基部21的中间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方形收容槽210,该收容槽210与所述收容通道201相连通。所述基部21的外周面分别向外凸伸形成若干耳部211,所述耳部211设置于基部21的下端,且俯看所述耳部211大致呈燕尾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部211为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基部21向着远离中心点的方向凹陷形成若干凹槽212,所述凹槽212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基部21的两侧,且与收容通道201相连通。所述收容槽210的后端为一竖直设置的限制面213。

所述结合部22较所述颈部23的上表面向上突伸,且包括抵压部221及自抵压部221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限位部222,所述抵压部221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2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结合部22自其顶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对相对设置的通槽223,该对通槽223分别设置在抵压部221与限位部222的连接处,且沿上下方向将抵压部221贯穿。每一限位部222的内侧壁向内突出形成有限位块224,该限位块224与通槽223对应设置且位于对应通槽223下方。所述结合部22于收容通道201内形成有一竖直设置的抵挡面225,所述抵挡面225邻近所述颈部23设置。

所述颈部2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开口231,该开口231沿上下方向将颈部23贯穿,所述基部21的凹槽212及颈部23的开口231设计,能够使得导电端子3与遮蔽壳体1之间具有更多的空隙,增加空气量、有利于同轴线缆连接器100的高频特性。

所述导电端子3具有一对间隔设置且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弹性接触臂31、固定于绝缘本体2内的固定部32、与线缆4电性连接并位于结合部22内的接线部33。所述一对接触臂31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接触臂31的前端由一横向延伸的连接部34相连,接触臂31的后端由固定部32相连。

每一接触臂31呈L形,其具有水平设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对接端子接触的第一臂311及自第一臂311后端弯折向下延伸的第二臂312,所述第二臂312垂直于第一臂311设置,且所述连接部34与第二臂3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臂311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311内侧的中间位置向内突伸形成接触部313,也即,两个第一臂311于各自中部向着彼此分别突伸形成突出部来作为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13,以使接触臂31在横向方向具有较小的位移,以降低导电端子发生损坏的概率,防止其塑性变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如图11所示)中,导电端子3'结构与导电端子3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横向方向上两个接触臂31'之间的间距略微减小,同时两个第一臂311'相对的侧面朝着相反的方向凹陷形成凹陷部来作为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13',同样能使接触臂31'在横向方向上具有较小的位移,降低导电端子发生损坏的概率,防止其塑性变形。也即,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313为不平整的表面,且为自接触臂31相对设置的突出部或凹陷部形成。

所述固定部32呈平板状且水平设置,其前端与一对接触臂31远离连接部34的一端相连,且固定部32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有一开槽321,以增加接触臂31在对接时沿横向方向上的弹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槽321呈弧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矩形、梯形或其他形状。

所述接线部33具有自固定部32后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直立部331、自直立部331顶端向后弯折延伸的水平部332、自水平部332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刺破部334,因此所述接线部33从侧面看整体呈n形,所述刺破部334的中间形成有用于卡接线缆4的切口3340。所述接线部3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接触臂3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臂312与直立部331分别位于固定部32的前后两侧,且第二臂312、固定部32及直立部331依次相连构成U形结构。

所述连接部34沿横向方向延伸且竖直设置,从侧面看,每一接触部31均与连接部34相连构成n形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连接部34上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弧形让位槽341,以进一步增加所述一对接触臂31在横向方向上的弹性,使得对接端子能够顺利插入。

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100还具有位于绝缘本体1底部且用于承载线缆4的盖体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5的前端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端一体相连,且可相对绝缘本体1的前端旋转扣合以将导电端子3收纳于其间。所述盖体5呈长条状且厚度不均,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底面为弧面。所述盖体5具有前盖部51及后盖部52,所述前盖部51向上突出形成有至少一个凸台511,以增强盖体5于对接方向上的强度。所述后盖部5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承载部521以用于支撑线缆4。

所述前盖部5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基部21及颈部23下方,所述后盖部52位于结合部22下方。所述导电端子3的连接部34位于所述凸台511上方,且连接部34的自由末端与盖体5的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在本实施例中,为连接部34的自由末端与凸台511的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在与对接连接对接时,能够使得弹性接触臂31在对接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空间,保证接触的稳定性;同时用于止位支撑连接部34的自由末端。

组装时,导电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2的收容通道201内,所述导电端子3中由第二臂312、固定部32及直立部331相连构成U形结构自下而上将颈部23包裹,其中所述直立部331的前表面抵接于绝缘本体2的抵挡面225,所述固定部32抵靠于所述颈部23的下表面,且接触臂31的后表面与限制面213接触,如此实现导电端子3与绝缘本体2之间的纵向定位。所述限位块224的上表面抵压于所述接线部33的水平部332下表面,以限制导电端子3相对于绝缘本体2沿对接方向上的位移。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也可一体成型于绝缘本体2中。

线缆4装入绝缘本体2的收容通道201内时,所述直立部331的后表面位于线缆4的前端前方且为其提供一个止位面。所述导电端子3的弹性接触臂31远离连接部34的一端及连接部34均突伸入绝缘本体2的收容槽210内,且接触臂31露出于绝缘本体2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弹性接触。

所述盖体5位于绝缘本体2的收容通道201内并旋转放置于所述基座11内,所述凸台511位于绝缘本体2的基部21对应位置,所述凹槽212位于基部21上与盖体5两侧相邻的位置。所述盖体5的底面被主体部110的上表面支撑,盖体5远离基部21的一端(即后盖部52)沿横向方向上的两外侧面与绝缘本体2的侧壁202之间形成有间隙,同样可使导电端子3与遮蔽壳体1之间具有更多的空隙,增加空气量以利于同轴线缆连接器的高频特性。所述导电端子3的固定部32被盖体5与颈部23夹置于其间。

所述遮蔽壳体1的环形部12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2的基部21外围,绝缘本体2的耳部211分别与遮蔽壳体1对应的缺口121扣持配合。所述盖体5与结合部22配合使得导电端子3的刺破部334刺破线缆4以实现与芯线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包合部112进一步包裹于盖体5与结合部22外围以固定盖体5、线缆4及绝缘本体1。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